李金娥
【摘 要】 目的 評價丁苯肽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 方法 將60例急性腦梗死患者隨機分丁苯肽治療組30例和對照組30例.對照組給予血塞通注射液400mg靜點 1次/日、奧扎格雷鈉100ml靜點 2次/日、阿司匹林100mg口服 1次/日;療程2周;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丁苯肽序貫治療(丁苯肽注射液10天,之后丁苯肽軟膠囊口服)。治療結束時進行臨床療效觀察并評價治療前后神經功能缺損評分的變化。 結果 丁苯肽治療組的治愈率、顯效率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論 丁苯肽治療急性腦梗死有顯著療效,且用藥安全。
【關鍵詞】 丁苯肽注射液 丁苯肽軟膠囊 急性腦梗死 血塞通注射液 奧扎格雷鈉 阿司匹林
【中圖分類號】 R 322.8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1-8801(2014)09-0228-01
急性腦梗死是中老年常見的疾病,是導致成人殘疾的重要原因,是世界上和國內引起死亡的第二位原因,嚴重威脅人類的健康。在我國,急性腦梗死中約50%的幸存者遺留有明顯殘疾,10%需長期住院護理,卒中對家庭和社會造成極大負擔。目前得到廣泛認同的治療方法是早期恢復血流的溶栓治療,但是即使在美國也只有不到3%的卒中患者能接受溶栓治療。對于失去溶栓治療機會的患者,神經保護治療顯得更為重要。神經保護劑是治療早期急性腦梗死(ACI)的有效手段之一,它可延長缺血神經細胞的生存能力,為綜合治療爭取時間,對它的研究已取得較大進展。丁苯肽是人工合成的消旋體,屬我國自己研制生產的化學合成一類新藥。動物實驗提示,dl-3-正丁基苯肽可以增快微循環(huán)血流速度,擴張微血管口徑,改善腦微循環(huán);保護線粒體功能,改善線粒體能量泵,增強抗氧化作用,改善全腦缺血后腦的能量代謝;保護缺血引起的神經細胞損傷;縮小局灶性腦缺血后的腦梗死面積。目前,丁苯肽有軟膠囊和注射液兩種劑型,現有較多丁苯肽治療缺血性卒中的臨床試驗發(fā)表,提示其安全、有效;通過臨床觀察,我科于2012-2013應用丁苯肽治療急性腦梗死30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住院治療的急性腦梗死患者60例,男40例,女20例,年齡45-75歲,平均66歲,發(fā)病5天之內。入院后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急性腦梗死的診斷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1],全部經頭顱CT或MRI證實為急性腦梗死并除外腦出血及混合性卒中。2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血塞通注射液400mg靜點 1次/日、奧扎格雷鈉100ml靜點 2次/日、阿司匹林100mg口服 1次/日;療程2周。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丁苯肽注射液100ml1次/日,靜點10天,之后丁苯肽軟膠囊0.2g/次,3次/d,療程2周?;A用藥(合理控制血壓、降糖、降脂)2組相同。
1.3 觀察指標
于療程結束時進行臨床神經功能缺損量表評分。
1.4 療效評定標準
根據1995年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分[2]:⑴痊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100%;⑵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89%;⑶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生活不能自理;⑷無變化: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加17%以內;⑸惡化:功能缺損評分增加18%以上。基本痊愈和顯著進步2項相加為總有效率。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試驗數據以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2檢驗、t檢驗。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2組療效、顯效率、總有效率比較見表1.由表1可見,2組的痊愈率、顯著進步率及總有效率經x2檢驗,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2.2 神經功能缺損評分
治療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治療前(21.62±5.38)分,治療后(9.06±5.90)分;對照組治療前(21.58±5.40)分,治療后(11.34±7.62)分。2組神經功能缺損評分治療后較治療前均有所減少,經t檢驗, t=2.281,p=0.02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治療組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2.3 不良反應
治療組30例只有1例患者出現頭痛,療程結束停藥后自行緩解。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3%。
3 討論
急性腦梗死基本上包括2個病理生理過程:⑴ 繼發(fā)于血管閉塞的氧和葡萄糖供應缺乏;⑵ 作為產能過程崩潰的結果,細胞內代謝發(fā)生一系列變化,伴有細胞膜的分解和其他生化改變,包括自由基的產生。急性腦梗死所造成的病理損害均能對缺血半暗帶(即是大腦缺血核心部位周圍存在保持部分能量代謝的低血流灌注區(qū)域)的神經元造成不可逆性損傷,導致神經元壞死,急性腦梗死藥物治療的關鍵是抓住再灌注時間窗和搶救腦組織-缺血半暗帶(功能已受損但尚存活),盡早改善腦缺血區(qū)的血液循環(huán),恢復腦細胞的正常代謝,減輕再灌注損傷,改善缺血腦組織的功能。
丁苯肽為多靶點抗腦缺血藥物,動物急性缺血性卒中具有多種機制的治療作用,可改善缺血區(qū)腦灌注,增加缺血區(qū)開放毛細血管的數量,增加缺血區(qū)腦血流量,改善腦缺血后腦能量代謝,縮小梗死面積,減輕神經功能損傷程度,抑制谷氨酸釋放,選擇性抑制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謝產物介導的多項病理生理過程,從而解除微血管痙攣,抑制血小板聚集。丁苯肽可以改善線粒體膜流動性,從而改善線粒體功能,控制繼發(fā)性損害的發(fā)生,抑制缺血后炎癥反應及細胞凋亡,延緩梗死灶的形成,縮小梗死面積,達到挽救“缺血半暗帶”的目的,是全球唯一具有線粒體保護作用的腦循環(huán)重構劑。
本研究顯示丁苯肽組治療后NIHSS評分較對照組有所好轉,本文旨在進一步研究其對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ICVD)的療效和安全性。2組腦梗死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見丁苯肽對急性缺血性腦血管病有一定療效。它通過多靶點起作用,重構腦缺血區(qū)微循環(huán),保護線粒體功能,增加缺血區(qū)的腦灌注,減小缺血半影區(qū)的梗死面積,減輕神經功能損傷。丁苯肽的不良反應少,本組1例出現頭痛,停藥后均恢復消失。因此,丁苯肽是治療急性腦梗死安全而有效的藥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 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 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79.
[2]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 腦卒中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J]. 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 29(6):381-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