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珍
(成都學院 師范學院,四川 成都610106)
性觀念包括人們的戀愛擇偶觀、婚姻家庭觀以及性行為觀。對某群體性觀念的研究可以折射出這個群體性觀念的現(xiàn)狀、發(fā)展方向。新世紀初,筆者對大學生性觀念的現(xiàn)狀進行了分析和研究,10 年過去了,搞清其間大學生性觀念的新變化,對于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性觀念,提升大學生性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指導大學生選擇負責任的性行為,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20 世紀末能夠反映大學生性觀念變化的研究成果中較有代表性的有:(1)劉達臨教授在《中國當代性文化——中國兩萬例“性文明”調(diào)查報告》中對大學生性觀念變化的研究(1993年);(2)中國人民大學潘綏銘教授《中國當代大學生的性觀念與性行為》的研究(2000 年)。進入21 世紀后的十多年來,學界對大學生性觀念的研究增多,但是,通過CNKI 期刊網(wǎng)搜索發(fā)現(xiàn),鮮有對大學生性觀念的變化發(fā)展進行研究的成果,只有王偉(2011 年)通過探究婚戀交友類節(jié)目的影響,對大學生擇偶標準的變化進行了相關論述。
本研究進行的兩次調(diào)查均采用劉達臨教授1990 年發(fā)表的《中國當代性文化——中國兩萬例“性文明”調(diào)查報告》中關于大學生性觀念的設問內(nèi)容。觀測點包括:戀愛觀、擇偶觀、婚姻觀、貞潔觀、性行為觀等。發(fā)展是指這些觀念中符合家庭美滿、社會主流和國家管理,并能推動社會和諧進步和性文明的趨勢。變化是指進入21 世紀后十多年來大學生對這些問題的認識在比例上的差異。2000 年和2010 年進行比較的兩次定量研究均按照社會學調(diào)查的方法,在華東、華北、華南、華中、西南、西北、東北等7 個區(qū)域選取大學生樣本。2000 年的樣本來自全國26所高校的5 070 名大學生;2010 年的樣本來自全國46 所高校的7 829 名大學生。樣本的具體情況基本能反映進入21 世紀后十多年來中國大學生性觀念的發(fā)展變化情況。根據(jù)隨機整群抽樣原則確定樣本學校,再在學校采取分年級、分專業(yè)、分性別的樣本抽取,均采取無記名當場答卷、當場收卷。本調(diào)查采用統(tǒng)計軟件STATA 完成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運用SPSS 軟件進行處理與分析。
(1)對大學生十多項戀愛動機的評價:“游戲”下降,“身心需要”上升。比較發(fā)現(xiàn):21 世紀十多年來,大學生對戀愛動機看法的最大變化為認為“是一場游戲”的比例下降了5.5%;認可“身心需要”(“是特定環(huán)境和特定年齡的產(chǎn)物”)的比例上升了4.5%。(2)對戀愛目的的認識:為“欲”而愛下降,為“家”而愛顯著升高。比較發(fā)現(xiàn):與10 年前相比,男女大學生“談戀愛目的”變化最大的是“為了建立家庭而戀愛”的比例分別上升了6.6%與3.79%;“為了滿足性欲而談戀愛”的比例分別下降了5.7%與2.7%。(3)“戀愛是大學的必修課”:“反對”的下降率和質疑的上升率均為一成多。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10 年間,男女生反對“沒有經(jīng)歷過戀愛就不算真正的大學生”的比例均下降了一成以上,且女生下降幅度遠高于男生;同時,質疑這一說法的也上升了一成多。
調(diào)查顯示:男女生要求將“會做家務”作為擇偶條件的上升率最高,男生達16.2%;男生下降比例最大的為“人品才學”,女生下降比例最大的是“性格脾氣”,達17.9%。雖然進入21 世紀后的十多年來大學生實用主義的擇偶要求趨高,對人品才德的要求走低,但是,從總的比例來看,大學生擇偶以“感情”、“性格脾氣”和“事業(yè)心”為條件的還是占了六成以上,這反映出大學生的戀愛觀在整體上保持正統(tǒng)。
在對未來婚姻的看法上,十幾年來男女生選擇“想早點結婚”、“先立業(yè),后結婚”的比例都有提高;但是,“婚后要負起家庭和社會的責任”的比例都下降了一成以上。
第一,認為“貞潔對男女均至關重要”的比例趨高。數(shù)據(jù)顯示,十多年來,僅僅從觀念來看,只要“貞潔問題”不涉及自己,在回答“對貞潔看法”諸選項中,變化最大的是男女生均認為“貞潔對男女雙方都至關重要”的比例上升最高。
第二,男生“立即終止”與女生“酌情處理”的比例均趨高。另一調(diào)查數(shù)據(jù)顯示,在回答“如果戀人與他人有過性行為”設問時,在“貞潔”觀念上,一旦自己的戀人與他人在性上有染,男生選擇“立即終止關系”的比例居然比10 年前上升了近一成,加上“因愛保持關系,但心中仍留下陰影”上升的部分,男生更加看重女性“貞操”的比例比10 年前高出許多;雖然女生不至于像男生那樣“立即終止關系”,可“因愛保持關系,但心中仍留下陰影”、“視情況而定”的比例也在上升。也就是說,經(jīng)過10 年的性文化變遷,男大學生看重女性“貞操”的比例在上升;雖然女生對男性的“貞潔”較為寬容,然而,也比10 年前更加難以釋懷。
2000 -2010 年性別及對貞潔看法的變化表
(1)對性解放、性自由的看法。10 年間,在“性自由”、“性解放”的觀念上,男女大學生認為“應該提倡”的比例都上升了一成多,嚴重趨高。
(2)對婚前性行為態(tài)度的最大變化。男生認為“應受道德譴責”的比例下降;女生認為“結婚則無妨”的比例趨高。
(3)如何應對婚前性要求。10 年間男女生“冷靜拒絕”戀人主動的性要求的比例趨高,越來越多的男女生學會了對非意愿性行為說“不”,這是大學生兩性交往上的一個極大進步。
(4)對性與婚姻的看法。男生“絕不娶性伴侶”的比例下降,女生“不一定嫁性伴侶”的比例上升。10 年間,在“是否娶和嫁與自己發(fā)生過性關系的伴侶”的回答上,男生“絕不娶性伴侶”的比例下降了2.2% ,女生“不一定嫁性伴侶”的比例上升了2.3%。
(5)對婚外性行為的看法。認為應該“依法制裁”的男女生比例分別上升一成和二成多;“因性生活不和諧”而同情的比例在下降。比較發(fā)現(xiàn),10 年間對于婚外性行為,男女大學生認為應該以法律來維護婚內(nèi)性關系的比例趨高顯著,尤其是女生達到21.9%;且男女生對基于“有悖人性”(如果家庭中不能獲得滿意的性生活,就情有可原)的認同率分別下降11.5%和13.0%;對基于“愛”(只要基于愛情就可以)的理由發(fā)生婚外性行為的認同率分別下降1.9%和8.6%。
第一,國家政策層面的擴大招生、自費上大學和自主擇業(yè)使高校在計劃經(jīng)濟條件下的管理模式和制度發(fā)生了根本改變。宿舍管理制度向尊重人性、允許大學生自主選擇居住方式轉變。在這種轉變的初始階段,80 后大學生仿佛一下子從約束的牢籠中釋放出來,奔向了“自由”的校園圍墻之外。租房同居、夜不歸宿、賓館開房,成為他們尋求性愛享受的“愛巢世界”。在此背景下,自由戀愛和實現(xiàn)愛的表達(滿足性欲)無疑使大學生像孩子得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玩具”一樣,可以隨心所欲地“游戲”。
第二,高校對大學生的品德教育和行為規(guī)范從單純的德性教育向與人性教育并行轉變。從主要通過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的“德性規(guī)范教育”,向“以人為本,學生為先”的教育理念轉變。90 后大學生充分享受了學校這種轉變的成果,他們在大學的身心發(fā)展、性需要、情感需求不但能得到教育者的指引,學校在管理上也更加體現(xiàn)出對學生自主選擇和自我管理的尊重。在此背景下,智商和情商都不低的大學生反而能低下頭聆聽教師的教誨,能從學長學姐的成功與失敗中了解愛之旅途的艱辛、吸取經(jīng)驗教訓。于是,認為戀愛動機是尊重身心發(fā)展、戀愛目的是“建立家庭”的比例上升,滿足本能的比例在下降就成為必然。大學生在到處是年輕情侶卿卿我我、學友們出雙入對秀著甜蜜愛情的校園里,沒有談戀愛的不免產(chǎn)生形影相吊的感嘆。因此,渴望大學生活期間有一場轟轟烈烈的即使沒有結果的戀愛是越來越多大學生的向往。他們反對“沒有談戀愛就不是真正大學生”以及“為了專一的愛情”才談戀愛的比例下降,也屬必然。
大學生擇偶觀中強調(diào)“感情”、“人品才學”比例都下降的現(xiàn)象是十年前那個年代的大學生面對的現(xiàn)實婚姻家庭狀況及傳媒輿論導向影響的結果。近年來,時有80 后離婚率升高的報道,高穎等的研究表明:80 后(34 歲以下)男性占離婚率中的34. 7%[1];女性占離婚率中的45.5%[2]。許多媒體也以諸如“80 后成為離婚主力軍,閃離現(xiàn)象日益突出”等吸引人眼球的標題,報道并分析80 后離婚的原因。羅旭認為:“當代青年對婚姻質量的要求更高,但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家庭責任感相對較淡薄,這導致了他們婚姻穩(wěn)定性下降,使得一些由生活瑣事引發(fā)的‘婚姻死亡’現(xiàn)象越來越多?!保?]王偉分析了婚戀交友類節(jié)目從開播到當下,大學生婚戀觀擇偶標準發(fā)生的變化。1995 年婚戀交友類節(jié)目開播前,品行、感情、性格、氣質、才能、相貌、學歷依次占據(jù)擇偶的重要位置;對家庭背景的重視程度減弱,貞操觀念在逐漸淡化,性觀念趨于開放。2002 年婚戀交友類節(jié)目熱播時,愛情、健康、個人特性及發(fā)展前途依次排列前面;“貞操”從1995 年的第11 位上升到2002 年的第8 位,但對是否保持童貞則有雙重標準。2006 年婚戀交友類節(jié)目陷入沉寂,品行、生理因素(外貌、身高)、社會經(jīng)濟條件(學歷、社會地位)則位列前茅,大學生更加注重雙方的“實用”因素。2010 年婚戀交友類節(jié)目復興,大學生的擇偶標準把“為人善良”、“責任心”等精神因素放在了重要位置,注重社會實際等因素有所減弱[4]。在這些因素的影響下,90 后大學生在“家務和人品感情”之間,就像選擇“面包和愛情”一樣,以“實用主義”的價值觀選擇了愛情依附其上的面包。但是,從總的比例來看,大學生擇偶以“感情”、“性格脾氣”和“事業(yè)心”為條件的比例還是占了六成以上,反映出大學生的戀愛觀正在從正統(tǒng)走向多元。
近十年來,男女大學生“想早點結婚”的比例都在上升。從女性的角度,我們似乎可以理解這個變化存在的合理性。隨著現(xiàn)代教育過程的延長,女生如果不能在攻讀完碩士學位之后解決戀愛和婚姻問題,讀完博士或者工作后再找對象就幾乎成為“老大難”。更多男生“想早點結婚”也許與初戀年齡下降、女友的追逼、事業(yè)的路上有人陪伴總比單打獨斗強的心理有關。應該引起整個社會和教育界重視的是認為“婚后要擔負起家庭和社會責任”的男女生比例都下降了一成以上。只想享受權利而不想承擔家庭的責任和義務,這個問題如果不能夠通過道德教育得以解決,即使這些大學生進入了婚姻,也將是問題婚姻。
從10 年間的比較可以看出,今天的大學生所提倡的性自由、性解放只是觀念上的追求和對社會寬容性、自主性的向往,一旦涉及自己的戀愛或婚姻對象時,對“貞潔”的要求就會明顯增高。這一現(xiàn)象充分說明,大學生戀愛前的理性思考與戀愛中對戀人“貞潔”的看重出現(xiàn)了矛盾沖突,婚戀實踐出現(xiàn)了觀念與現(xiàn)實的脫節(jié)。
分析10 年間大學生婚前性行為觀的變化,可以用“理性認同,理智拒絕”來概括。女生能接受以婚姻為目的的婚前性行為也是她們對傳統(tǒng)規(guī)范“雙重標準”的叛逆,參考其他選項的變化,也并非是對符合“自愿、無傷、合法、安全”的性道德的叛道。關于對婚外性行為的看法,“婚姻內(nèi)性生活不和諧”、“基于愛情就可以”的容忍率有所下降。這個變化應該給整個社會和教育界帶來欣喜,這種觀念將成為他們以法律約束婚外性行為的價值觀,是非常符合主流社會價值觀要求的。
所謂“一個出發(fā)點”就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核心——以人為本?!耙匀藶楸尽本褪且匀说陌l(fā)展規(guī)律和現(xiàn)實狀況為出發(fā)點。這個現(xiàn)實狀況是:性生理成熟的提前與現(xiàn)代教育阻礙適齡婚姻人群難以結婚、各種現(xiàn)代傳媒的性信息泛濫、成人世界的性榜樣失范等;大學生面對的性誘惑增加,傳統(tǒng)的性道德規(guī)范已經(jīng)不適于他們。學校必須立足“以人為本”的理念,使大學生性觀念教育具有針對性、現(xiàn)實性、指導性和實效性。
考慮“兩個實際”的性觀念教育:一是考慮我國具有悠久的傳統(tǒng)性觀念、性文化的實際;二是考慮我國社會轉型以來,各種文化和價值觀多元并存的實際。從尊重人性的角度出發(fā),分析這些價值觀存在的合理性和局限性,引領大學生對多元文化和價值觀進行“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篩選,從而理性地培養(yǎng)自己對性的情感和意志品質,指導自己的性實踐。一個社會的性觀念決定了這個社會的性道德和性行為規(guī)范,從而指導著人們的性行為。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和時代的進步,性觀念也在不斷地發(fā)展變化,性觀念教育也要與時俱進。因此,針對上述大學生性觀念變化中“傳統(tǒng)與多元并存”的狀況,只有對大學生進行考慮“兩個實際”的性觀念教育,才能使我們的性道德教育入于心,導于行。
所謂機制是通過主體的行為對某種活動進行調(diào)節(jié)的方式和過程。性觀念教育的目的是指導大學生的性活動符合社會秩序和規(guī)范。其調(diào)節(jié)的方式和過程要尊重性的生理機制、心理機制和社會機制的規(guī)律和特點。發(fā)揮“三種機制”不能僅僅強調(diào)社會機制(如空洞的性道德教育),或者開始強調(diào)心理機制(2010 年,教育部已經(jīng)提出“重視大學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還要尊重性的生理機制。“三種機制”調(diào)節(jié)的方式和過程就是使他們在大學完成“性適應和性自尊”的學習,從而實現(xiàn)我們所要達成的性道德教育目標。
所謂“四個層面”是指個人幸福、家庭美滿、社會主流和國家管理。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大學生性觀念涉及了這四個層面。在性觀念教育中,讓大學生切實體會到這種教育能提升性適應,建立親密的性關系,成功實現(xiàn)健康的性認同,真正走向性成熟,從而指導他們獲得個人幸福和家庭美滿,這樣的性觀念教育內(nèi)容就會成為受到大學生歡迎、符合社會主流的有效教育。國家管理層面是指為自己的公民提供更加人性化、更具幸福感的制度。進入21 世紀,教育部取消了報考大學的年齡限制,取消了大學生不能在校結婚的禁令,強調(diào)開展大學生性心理健康教育,而不再是“取消學籍”或空喊性道德教育,這些都是國家在管理層面更好地為大學生的性成長營造既能夠獲得個人幸福、又能符合國家《婚姻法》的最好例證。但是,僅有這些還不夠,全面、系統(tǒng)、科學的性觀念教育、性知識補課、性適應指導才是真正引領大學生走向性成熟的教育,放任大學生在性實踐方面的“我行我素”是教育的失職。
[1][2]高 穎 張秀蘭等:《北京市近年離婚水平與年齡分布的變動趨勢分析》,載《北京社會科學》,2012 年第4 期。
[3]羅 旭:《中國離婚率連續(xù)7 年遞增 青年人初戀年齡降低》,http://news.sohu.com/20120929/n354200110.shtml
[4]王 偉:《多元化婚戀交友類節(jié)目對大學生擇偶標準影響足跡探究》,載《學術探討》,2011 年第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