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
前段時間聽一位青年教師的公開課,篇目是《咬文嚼字》(人教版必修五第三單元第八課),執(zhí)教者的教學設計是:(1)默讀課文,解決文中的生字詞;(2)作者簡介;(3)課文結構分析,結合文中列舉例子分析作者觀點;(4)課堂總結,解決課后“研討與練習”;(5)布置課后作業(yè)。整個過程結構較緊湊,學生活動較積極,課堂氣氛較熱烈,看似一堂成功的公開課。但聽課后我陷入了沉思,總感覺有些疑惑。從教以來,《咬文嚼字》一文也教過好幾遍了,但在新課程背景下,這篇文章到底該怎樣教?(即教師如何起好“導”的作用)教什么?(即怎樣在教學設計中確定教學的知識目標和能力目標)
回想這堂公開課,感覺有幾個不足:(1)教學目標設定不準確,不清晰,特別是能力點沒落到實處;(2)教師的“導”針對性不強,方法欠妥,也就是在“過程與方法”這一環(huán)節(jié)處理不夠恰當。
高中語文必修五是高三上學期教材,針對的是高三學生。高三學生已具備一定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對課文內(nèi)容、作者觀點的理解應該不是難事,難點在于分析的深入、理性和表達的清晰、準確以及遷移運用的能力,同時教師還要兼顧高考的備考,所以確定教學目標時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另外,高三學生已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和學習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再來梳理本課的知識點與能力點。梳理課文知識點與能力點要結合幾個內(nèi)容:一是“單元提示”,二是文本,三是課后“研討與練習”。因為“單元提示”和課后“研討與練習”都體現(xiàn)了教材編寫者對教材教學的主要要求。本單元的“單元提示”中有幾點值得注意:(1)“……閱讀這些文章,能打開我們的思路,啟發(fā)我們?nèi)ヌ接懩承﹩栴},加深我們對文藝創(chuàng)作和文藝鑒賞的認識?!保?)“學習本單元,除了把握文章的基本觀點,最好能夠調(diào)動自己平時閱讀作品的藝術體驗,與文章中的相關評論做一番比較。不妨參照這些文章的寫法,試著對自己熟悉的作品也做一點分析和論說,……”第1點中有一個關鍵詞“探討”;第2點中重點在“做一番比較”和“做一點分析和論說”。從中可以看出,本文教學重點應是訓練學生的遷移運用能力,即理解作者的觀點,運用作者的方法,恰當分析問題的能力。另外,教師還要特別注意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
由此,我們可以梳理出本文主要的知識點和能力點。知識點:(1)積累生字詞;(2)簡要了解作者(注意其美學家身份與“咬文嚼字”所要達到的美學效果間的關系)。能力點:(1)快速梳理文章,把握文章思路,領會作者觀點;(2)結合“研討與練習”第三題,通過拓展,訓練學生的遷移運用能力;(3)結合“研討與練習”第二題,訓練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4)結合“研討與練習”第四題,與寫作訓練相結合,引導學生認識“套板反應”在自己或同學習作中的現(xiàn)象及其危害性;(5)組織語言,準確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
那么,本課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這樣設計:
一、印發(fā)學案,供學生預習
內(nèi)容可包括:(1)積累生字詞(注意提出“咬文嚼字”“嚼”的讀音和這個成語的意思,引導學生思考本文以“咬文嚼字”為標題的意義);(2)作者簡介;(3)反映文章內(nèi)容和結構的表格(包含文中例子、修改效果、作者結論等),旨在訓練學生快速梳理文章、領會作者觀點的能力;(4)拓展延伸,教師可以找一些例子(現(xiàn)提供幾個例子供參考),①“我跨進書店門,暗喜沒人注意。我踮起腳尖,使矮小的身體挨蹭過別的顧客和書柜的夾縫,從大人的腋下鉆
(擠)過去,喲,把頭發(fā)(短發(fā))弄亂了,沒關系,我到底(總算)擠到里邊來了”(林海音《竊讀記》,編入人教版教材時,編者刪去了畫線句子,括號里的詞和標點也是編者修訂的,請學生分析編者的修改是否恰當);②“……特別是對詞中‘紅杏枝頭春意鬧的‘鬧字,你認為寫得好不好?為什么?”(2004年全國普通高考語文試題(全國卷)第16題);③“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據(jù)南宋洪邁(《容齋隨筆》續(xù)筆卷八)記載,王安石先后用了“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字,最后才選定這個“綠”字,那么這個“綠”字究竟好在哪里?訓練學生的遷移運用能力。
二、結合學案中的表格快速梳理課文,領會作者觀點,掌握“咬文嚼字”的分析方法和意義
此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注重文本,體會作者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語言表達的特點。也可以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訓練學生分析文章結構、把握寫作思路、分析論證方法的能力。
三、結合學案中的“拓展延伸”訓練學生遷移運用的能力
本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掌握分析問題的角度,形成較成熟的分析方法,同時要注意訓練學生語言組織和表達的能力。如果課堂時間不足,教師可以引導分析其中一到兩個例子,余下的布置成課后書面作業(yè)。
四、結合課后“研討與練習”第二題,訓練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和表達能力
五、課外延伸
結合課后“研討與練習”第四題,要求學生下課后再讀自己平時的習作,或同學間交換檢查平時的習作,找出“套板反應”的例子,互相探討。教師可以利用作文評講課,也可以專門設計活動課,請學生就自己發(fā)現(xiàn)的例子作分析發(fā)言。
過程與方法方面,第一、二環(huán)節(jié)重在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第三、四環(huán)節(jié)重在引導學生合作探究,讓學生相互探討;也可以小組為單位,形成較完整的答案,然后推選代表闡述,通過比較來相互借鑒、補充、完善。教師在此基礎上點撥,并與學生一起歸納、總結,讓學生掌握分析此類問題的方法,也進一步提高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第五環(huán)節(jié)的課外延伸,教師可以結合作文評講課,選一篇較典型的學生習作,引導學生找出其中有“套板反應”的例子,并討論如何修改以及在今后的作文中如何避免。當然,這種教學設計更需要教師注意自己的角色轉換,不要擔任標準答案的掌握者、問題探討的仲裁者而成為學生的依賴,而
要俯下身子,融入學生之中,尊重學生思考的自由,形成民主的教學氛圍。所以,教師適時的引導、啟發(fā)、點撥、鼓勵、糾正、總結顯得尤為重要,也有利于促進教師自身能力的提高。
總之,新課改之新首先要求教師的觀念、教法要新。特別是教材中的傳統(tǒng)名篇,教法上更不能因循守舊,而應成為創(chuàng)新的突
破口。
(作者單位 四川省南充龍門中學)
?誗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