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麗華
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任務是在于在傳授語文知識的基礎(chǔ)上,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探求有效的閱讀教學方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一、誦讀中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語文教學要抓語言,語言教學要抓語感,語感教學要抓誦讀?!边@話十分有道理。語感是對于語言文字的敏銳感覺,也就是對語言文字的情味、詩意、旨趣等的直接領(lǐng)悟與感受。學生有了較強的語感,聽說讀寫能感受語言所表達的豐富內(nèi)涵,能充分地領(lǐng)略遣詞造句的精妙,能做到恰如其分地表情達意,能提高語文能力。葉圣陶曾說“讀得好,就可以受到很好的語言教育,因為課本里的語言是近乎規(guī)范的。”語感形成的過程就是從一段段、一篇篇文章,特別是課本中所提供的“范例”的朗讀、默讀中完成一個個量的積累,使大量的字、詞、句、篇,成為自己語一言倉庫的儲藏,形成一次次的飛躍,使規(guī)范的語言、鮮活的形象印在心里,溶入血液,變成學生自己的東西。學生閱讀文章時,借助工具書,解決生字生詞,讀準生字,理解其意思,在此基礎(chǔ)上才能誦讀,才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率。誦讀時,眼、手、口、耳、腦等各種感官要同時活動??梢宰寣W生感悟到作品的真諦,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進入到課文的意境中來,體會其中的精妙,達到對文章“窺一斑而見全豹”的認識效果。既可培養(yǎng)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又可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
二、師生互動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我國著名語法學家呂叔湘先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一些弊端:“閱讀課也好,作文課也好,都流行一套程式。教師按照這套程式去教,學生按照這套程式去學,都不必動腦筋?!爆F(xiàn)在語文教育界中,閱讀課最流行的程式就是:教師在解題之后對課文進行劃分段落結(jié)構(gòu)、剖析講解,然后歸納文章的中心思想和寫作特色。許多教參和教案書上對課文的分析往往也就是這幾個方面,教師循規(guī)教學自然省事得多。這種程式教學不但造成了課堂教學的枯燥呆板,還嚴重租礙了學生思維的全面發(fā)展和閱讀能力的提升。課堂的閱讀教學應當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活動,是兩者共同參與、協(xié)調(diào)完成溝通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只有充分發(fā)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于質(zhì)疑的膽量,讓他們嘗到“跳一跳就能夠得到”的甜頭,讓學生不僅主動參與學,也參與教。如果教師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與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訴學生標準答案,那就難以把教學任務落到實處,也很難影響到學生的心理意識的接受,更何況學生對老師的依賴思想也會一如既往,因此,學生的主體意識就不會被激發(fā)出來,他們就永遠是臣服于知識的“奴隸”,是知識的“記事本”。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努力創(chuàng)設(shè)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嘗試著讓學生參與教學,體現(xiàn)真正的學習民主。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學生只有在充分體會到自主學習的樂趣和參與教學實踐的快樂時,才可以提高教學的質(zhì)量,收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寫作中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但僅憑幾節(jié)語文課,就想全面提高語文能力,這是很難的,也是不可能的。正在使用的新教材采用閱讀與寫作、口語交際雙線結(jié)構(gòu),以讀促寫,以寫助讀。在閱讀的過程中安排片斷作文,在寫作指導的同時又顧及課文?!皩懽鳌睂嶋H上是一種觀察生活,思考人生和表情達意的創(chuàng)新方式,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心理、行為的過程,是一種把看清楚、想清楚的東西寫清楚的能力。學生寫作文,最關(guān)鍵的是要做到真情與健康寫作。真情實感是寫好一篇作文的靈魂。應該在字里行間蘊涵豐富的情感,不能只是用“筆”去寫,而應當用“心”去寫,與文中所寫的人物同喜同樂、同哭同悲、同憂同哀,而且要淋漓盡致地宜泄自己的情感,愛要愛得真摯、強烈,批要批得尖銳、深刻。不僅讓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還要寫出此種事情對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從中得到的啟示和感受。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應注意用讀寫結(jié)合的方法來促讀促寫。引發(fā)學生對作者寫作心態(tài)和運思的揣摩,促進對課文和寫作兩方面的感悟,自然促進了閱讀能力的提高。
總之,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過程,它需要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把握住新課標的要求,在打牢基礎(chǔ)的前提下有目的地進行訓練,循序漸進,逐步提高學生的閱讀水平,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