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霞+徐園媛
內(nèi)容摘要:在豐富的藝術實踐中,豐子愷堅持“心為主,技為從”的原則,意為藝術教育重在培養(yǎng)藝術的精神而非傳授技法、技術,其宗旨是涵養(yǎng)美德、陶冶身心、養(yǎng)成人格。這條原則在成就其藝術的同時,也成就了他的人格,使他成為藝術與人生完美融合的現(xiàn)代典范。
關鍵詞:“心為主,技為從” 豐子愷 藝術實踐 藝術精神
豐子愷是一位諸藝兼善的藝術家,在漫畫領域以中國文人畫的“詩畫”風格獨樹一幟,在散文領域以“豐富的愛”抒寫人生百態(tài),郁達夫認為豐子愷散文的成就實在其繪畫之上,豐子愷在音樂、書法、裝幀、建筑等領域也不乏建樹。在豐富的藝術實踐中,他堅持這樣的思維路徑:“心為主,技為從”。這條藝術的基本準則在成就其藝術的同時,也成就了他的人格,使他成為藝術與人生完美融合的現(xiàn)代典范。
1939年豐子愷在教師日記中小結到:“半年來授課共十六講,要之,不外三語:‘藝術心——廣大同情心(萬物一體)?!囆g ——心為主,技為從(善巧兼?zhèn)洌!囆g教育——藝術精神的應用(溫柔敦厚、文質彬彬)?!盵1]這話揭示出豐子愷藝術教育觀的核心:養(yǎng)心而非煉術。藝術教育是要培養(yǎng)藝術的精神即“藝術心”而不是一技一藝的傳授,其宗旨是“涵養(yǎng)美德”,“陶冶身心”,“養(yǎng)成人格”,是培養(yǎng)具有“芬芳悱惻之懷”的人而不是畫匠、漆匠。[2]
對此,豐子愷反復論說,不厭其煩:“普通教育是養(yǎng)成健全人格的教育,不是培植專門人才的教育?!虼?,普通教育中的各科,都以精神修養(yǎng)為主目的,而以技法傳授為副目的。換言之,都注重間接的效果,而不注重直接的效果。”藝術的直接效果“不外乎吾人對藝術品時直接興起的作用”,可謂“藝術品”的效果,藝術的間接效果是“研究藝術之后間接受得的影響”,可謂“藝術精神”的效果。[3]《少年美術故事》即是強調(diào)培養(yǎng)“愛美的心”。[4]因此,藝術教育“是人生的很重大而又很廣泛的一種教育,不是局部分的小知識小技能的教授”。如果把藝術看作“小藝術科”,人生便是“大藝術科”,只有人生的教養(yǎng)修煉好了,藝術才能真正有長進。從藝術教育的方式來看,應該是全盤的教育,通過各種手段開展。所以“缺少了一項藝術的享樂的和安慰的供給,簡直可說變成了不完全的殘廢人,不可稱為真正的完全的人”。[5]這是從立人的角度對藝術精神的重視。豐子愷撰寫藝術類文章、出版藝術教育類書籍便是他探索并實踐的在社會范圍內(nèi)開展藝術教育的有效途徑。
這種思想與中國傳統(tǒng)的道器之辨有著深厚的淵源。關于中國哲學史上道器觀的爭論,古人曾采用“先后”、“體用”、“統(tǒng)一”等語詞說明兩者的關系,如道先器后、道體器用、器體道用、道不離器、道器統(tǒng)一。在這紛繁復雜的關系中,逐漸涌出一條主線,即重道輕器的思想。這在“道先器后說”中體現(xiàn)最明顯,“道器不離說”也往往走向“道體器用”、“道本器末”,只有在“器先道后說”中,器受到了空前的重視,但仍然達不到顛覆性的程度?!爸畜w西用”思想即是在新的時代條件下“道本器末”思想的變體。后來喧囂一時的主義之爭、思想之辨,都是“重道”思想的時代新發(fā)展。豐子愷的藝術救國論也是欲通過思想文化的改造來作用于社會,在思想體系上歸屬于道本器末思想。而藝術教育思想中重藝術精神輕藝術技藝的觀點即是在微觀層面上重道輕器思想的表現(xiàn)。而這也是中國傳統(tǒng)藝術精神,例如中國畫的最高境界不在于描形寫物,而是表現(xiàn)畫家的精神人格,所以“東洋畫家素尚人品,‘人品既高,氣韻不得不高,故‘畫中可見君子小人”[6]?!白x中國畫史勿拘泥于事實,但會其意旨。正如看中國畫勿必拘泥于形似,但賞其神韻可也?!盵7]豐子愷的漫畫就繼承了這種文人畫傳統(tǒng),富于古典神韻。
以此觀之,是否具有藝術精神,決定其是否為真的藝術家。藝術家和畫匠、漆匠的最大區(qū)別就在于前者具有藝術的精神而后者只具有藝術的技巧而已。豐子愷自身就是這樣的一個范例。日本學人吉川幸次郎之所以認為豐子愷“是現(xiàn)代中國最像藝術家的藝術家”,也“并不是因為他多才多藝,會彈鋼琴,作漫畫,寫隨筆的緣故”,而是“他的像藝術家的真率,對于萬物的豐富的愛,和他的氣品,氣骨”。[8]“藝術以人格為先,技術為次。倘其人沒有芬芳悱惻之懷,而具有人類的弱點(傲慢、淺薄、殘忍等),則雖開過一千次個人作品展覽會,也只是‘形式的藝術家。反之,其人向不作畫,而具足藝術的心。便是‘真藝術家?!盵9]這種“形式的藝術家”就是豐子愷所批判的“新藝術”的追慕者,是立體派、未來派、達達派等現(xiàn)代藝術家,這類“形式的藝術”是缺乏健全的“藝術的心”而徒具藝術的表面形式的“死藝術”,猶如穿著時尚而體格不健全的人,它們放棄了對人類精神價值的追求,陷入對純形式的追求,喪失了作為藝術靈魂的藝術精神,只剩下一張怪異的空殼。
豐子愷的這種思想明顯受到他喜愛的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影響。夏目漱石在《旅宿》中說到:“詩思不落紙,而鏗鏘之音,起于胸中。丹青不向畫架涂抹,而五彩絢爛,自映心眼。但能如是觀看所處之世,而在靈臺方寸之鏡像中攝取澆季溷濁之俗世之清麗之影,足矣,故無聲之詩人雖無一句,無色的畫家雖無尺;但其能如是觀看人生,其能解脫煩惱,其能如是出入于清凈界,以及其能建此不同不二之乾坤,其能掃蕩我利私欲之羈絆,——較千金之子、萬乘之君、一切俗界之寵兒為幸福也?!惫省八囆g家不限于畫家,詩人,音樂家等人。廣義地說,胸懷芬芳悱惻,以全人類為心的大人格者,即使不畫一筆,不吟一字,不唱一句,也是最偉大的藝術家?!盵10]這時所謂的藝術,已經(jīng)越出了學科的范疇,純粹是高尚精神的同義語。因為主張真善美統(tǒng)一于人生的豐子愷把生活看作最大的藝術品?!啊钍谴笏囆g品。繪畫與音樂是小藝術品,是生活的大藝術品的副產(chǎn)品。故必有藝術的生活者,方得有真的藝術的作品?!盵2]這種推論的邏輯是豐子愷所謂的“藝術活用論”:“所謂活的藝術,就是能活用于萬事,而與人生密切關聯(lián)的藝術。不是那種死的藝術——手指頭上的雕蟲小技,感覺游戲的立體派,奇離古怪的未來派,以及感情麻醉的吟風弄月,無病呻吟的頹廢藝術?!薄八赖乃囆g論”即是“拘泥于‘事而不能活用其‘理”,是不健全的。endprint
在這種美善合一之論下,豐子愷欲引導大眾走向審美的人生?!八囆g,本來是人人有份的,不是專家所可獨占的東西?!盵11]“有生即有情,有情即有藝術。故藝術非???,乃人人所本能;藝術無專家,人人皆生知也”,藝術與人生本是統(tǒng)一的。然而“晚近世變多端,人事煩瑣,逐末者忘本,循流者忘源,人各竭其力于生活之一隅,而喪失其人生之常情,于是世間始立‘藝術為??疲Q專長此道者為‘藝術家。蓋‘藝術與‘藝術家興,而藝術始衰矣!”。豐子愷對現(xiàn)代社會脫離生活的專業(yè)化、分科制提出批判,是對現(xiàn)代性的一種反思。他進而主張“出‘藝術之深宮,辭‘藝術家之尊位,對稚子而教之習藝,執(zhí)途人而與之論美,談言微中,亦足以啟發(fā)其生知之本領,而歸復其人生之常情”,回復藝術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復歸物我合一的天然之境?!笆莿t事事皆可成藝術,而人人皆得為藝術家也”,[12]于是走向審美的人生。
參考文獻
[1]豐子愷.教師日記[A].豐子愷文集(7)[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164.
[2]豐子愷.關于學校中的藝術科[A].豐子愷文集(2)[M].224.
[3]豐子愷.藝術修養(yǎng)基礎·藝術的效果[A].豐子愷文集(4)[M].120.
[4]豐子愷.少年美術故事[A].豐子愷文集(3)[M]. 521
[5]豐子愷.藝術教育的原理[A].豐子愷文集(1)[M].16.
[6]豐子愷.《谷訶生活》序[A].豐子愷文集(1)[M].299.
[7]豐子愷.讀畫史[A].豐子愷文集(2)[M].616-617.
[8]谷崎潤一郎.讀《緣緣堂隨筆》[A].豐子愷文集(6)[M].110.
[9]豐子愷.藝術與藝術家[A].豐子愷文集(4)[M].403.
[10]豐子愷.桂林藝術講話之一[A].豐子愷文集(4)[M].
[11]豐子愷.《藝術與人生》序言[A].豐子愷文集(4)[M].317.
[12]豐子愷.《藝術漫談》序[A].豐子愷文集(3)[M].293.
基金項目:重慶交通大學2012年博士基金課題“中國現(xiàn)代美學史視閾下的豐子愷研究”(2012kjc2-006);西南大學2012年教育教學改革研究一般項目“通識教育課程與‘名著閱讀的關系研究”(2012JY068)
(作者單位:重慶交通大學人文學院;重慶交通大學菁園黨總支)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