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雪
摘 要:在學生學習過程中,興趣是十分重要的。對于小學生來說,更有其特殊的意義。只有當學生對某種學習感到興趣的時候,他才能積極主動而且心情愉快地去進行學習,才不會覺得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只有當學生有興趣學習的時候,他才能集中注意,積極思考,對知識掌握得快,記得牢,學習效果好。
關(guān)鍵詞:學習興趣;心理認識;良好習慣
小學生年齡小,道理懂得少,各種心理過程常帶有很大的無意性。因此,經(jīng)常保持學生對某門學科的興趣就成了他感知事物、發(fā)展思維的強大內(nèi)動力。語文課也是一樣。如果學生對語文不感興趣,“一上課就嘆氣”,“一做作文就頭疼”,這怎么能學好語文呢?對興趣重要性的認識是一碼事,在實踐中能不能著力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又是一碼事。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呢?
一、充分發(fā)揮語文學科特點,用語言的生動性、形象性來吸引學生
在小學階段,學生對生動、具體的東西要比抽象的知識更感興趣。語文學科較之數(shù)學、常識等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課文內(nèi)容具體,語言生動形象。因此,充分利用語文課中語言生動、形象的特點就可成為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興趣極有利的條件。例如,有不少古詩內(nèi)容豐富,語言精練,詩中有畫,情景交融,有聲有色,十分動人。小學生記憶力強,十分愛學愛背優(yōu)美的詩歌。三年級下學期,我教了一首詩《詠柳》:“碧玉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蔽沂占艘恍┯嘘P(guān)春天的圖片、準備有關(guān)春天的課件讓學生欣賞,這樣學生對詩句內(nèi)容產(chǎn)生了興趣。前兩句用了比喻的手法,描繪了靜態(tài)中的柳樹,卻使人感到柳樹內(nèi)在的生命力。后兩句用自問自答的形式,賦予巧妙的想象,把對柳樹的贊美,引向?qū)Υ禾斓馁澝馈W生很感興趣,等我講完,他們已經(jīng)會背了,而且,他們在家背,在學校背,上樓也要背一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把學詩、背詩當作精神上的享受。學生稱它“是一種休息”、“娛樂”。又如表情朗讀,它接近于朗誦,形象、具體、有感情。只要學生參與到這個活動中去,并且有所感受的時候,他就會迸發(fā)出學習語文的極大興趣。開始,大部分學生都不會讀,也不喜歡讀,認為讀課文挺枯燥的,意思懂了就行了。后來,我配上動作給他們作朗讀表演,讓校內(nèi)朗讀好的小朋友朗讀課文并錄音,配合教學拿到教室里放,激發(fā)了學生朗讀的要求。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情感對學生有直接的感染作用,特別是年齡較小的學生,這種感染作用更為突出。學生對老師是真誠尊敬的,充分信賴的。如果老師不尊重學生,不愛護學生,學生就會產(chǎn)生反感,或者望而生畏,或者厭惡。這種反感的情緒,也會直接影響到老師所教的學科上,從而引起他們對該門學科的反感。我對學生的要求是嚴格的,但從不發(fā)脾氣,總是親切地啟發(fā)誘導他們,即使是對他們的批評,也使他們感到這是老師的關(guān)懷和愛護。
三、要讓學生不斷地學有所得,學到真本領(lǐng)
心理學的研究證明:只有當某種知識領(lǐng)域中的實際知識的積累達到了一定水平時,才能產(chǎn)生對這一領(lǐng)域的興趣……教材內(nèi)容過深或過淺都不能滿足學生的需要,都會妨礙學習興趣的形成與發(fā)展。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不斷地學有所得,就能不斷地體驗到一種愉快的情感。反之,就會感到“沒意思”。特別是當學校、家庭、社會對學生進行學習檢查的時候,好的成績贏得了表揚、獎勵和榮譽,學生就會感到有了前進的力量,從而激起更大的學習興趣去探求新的知識;相反,因成績不好,得到的是責罵或諷刺,學生就會感到非常痛苦,甚至會失去對學習的信心。有時我們問學生為什么對語文不感興趣時,經(jīng)常可以聽到這樣的回答:“語文太難了,我不會分析,又不會作文”等等。“不會”就是沒有學到真本領(lǐng)。沒有真本領(lǐng)就不會有對該門功課的興趣。興趣與學習成果往往有相輔相成的作用。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就要千方百計利用學習成果的反饋作用。我在教學中,盡可能做到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擴大學生的知識視野,注意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特別是思考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感到經(jīng)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學到很多東西,有強烈的求知欲望。
四、注意課堂教學藝術(shù),引導學生勤思多練
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過程的主要形式。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特別要注意課堂教學的藝術(shù)。這也是培養(yǎng)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途徑。例如老師講話,如果聲音太高,學生受不了,但老是低音對小學生也不合適;快了學生聽不清,慢了學生不愛聽。要根據(jù)教學的需要,該高得高,該低得低,要高、低、快、慢適中。
在課堂教學藝術(shù)中,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教師要善于設(shè)問,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勤思多練。學生學習興趣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對于有一定難度,但又不是太難的問題愿意自己想一想,親手做一做,一旦當他想出來或者做對的時候,他就會體驗到一種十分愉快的情感,這種情感反過來又會進一步激發(fā)他對學習的興趣。因此,要讓學生多想想,多練練。想什么?練什么?小學生主動提出問題的能力差,教師要幫助學生設(shè)問,要為學生想想、練練提供明確的目標。當然,讓學生想的、練的問題不能過易,也不能過難,更不能負擔過重。過易學生不必思考,調(diào)動不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過難學生無從思考,容易產(chǎn)生畏難情緒;負擔過重只能使學生產(chǎn)生對學習的反感。要根據(jù)教學的實際情況,做到難易適度,多少適度。所謂難易適度,就是能夠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通過努力能獲得一定答案的問題。例如,如教學《黃繼光》一文時,在學生理解課文內(nèi)容后,再讓學生仔細看圖、練習說話,讓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得以充分發(fā)揮,這時以圖畫為中心,根據(jù)畫面展開合理的想象,想象人物的表情、心理活動、動作特點,也可以想象未出現(xiàn)的戰(zhàn)士們的憤怒之情。此時,教師可抓住時機,啟發(fā)學生:黃繼光為什么不用石塊去堵敵人的槍口,而要用自己的胸膛去堵?這時同學們的思維更加活躍了,個個爭先恐后、躍躍欲試。
興趣是知識的先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就沒有學習的動機和欲望。即使參與了也是被動的。雖然激發(fā)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并非朝夕之間便可達到的,但我們能夠正視小學生的實際,從小學生語文教育的特點出發(fā),積極探索教學的捷徑和不斷創(chuàng)新自我的教學方法,重視培養(yǎng),就能激發(fā)小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