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新海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擴大學校辦學自主權,完善學校內部治理結構”。教育部為貫徹落實中央決策,把“加快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2014年的重點工作。如何發(fā)揮學校主體作用,加快建設現代學校制度已成為教育系統(tǒng)迫切破解的課題。隨著學校辦學體制改革的推進,一些中小學積極探索以學?!罢鲁獭睘楹诵牡默F代學校制度。然而,一所學校制度的改革始終離不開整個教育體制的改革,我們的教育體制機制已經遠遠滯后于學校本身的改革。學校作為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的核心地帶,從某種意義上說,依然可以“我行我素”,在現代學校制度建設上走得更遠。我理想中的現代學校制度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以愿景、使命、價值觀為“基本法”
任何一所學校在辦學過程中,都必須讓所有教職員工以及學生清楚“我們是誰?我們在哪里?我們要到哪里去?”這些根本性的問題。學校愿景回答的是整個學校發(fā)展的美好藍圖;學校的使命就是要回答培養(yǎng)怎樣的人,是學校的責任所在;價值觀表達的是學校教育要遵循的基本理念,基本價值判斷與評判標準。這些是學校貫徹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培養(yǎng)有用之才這一目標的校本化表達,是崇高教育理想的現實方向,是學校的文化靈魂。它會像一盞高高掛起的明燈,照亮學校師生前行的道路,引領師生們的共同朝向。現代學校制度建設應該而且必須以此為“基本法”,并作為學?!罢鲁獭笨倓t的核心內容,從而以此為出發(fā)點與歸宿點,衍生出學校一系列的規(guī)章制度,指導學校的課程設置與實施,提出學校的階段目標、教師標準、學生標準,引領全體師生的行為。這個“基本法”,是學校一切事務的“根本大法”。
二、以教代會決策、校委會治理為基本制度
在很多學校,教代會和校務委員會制度仍然只是一種形式而已,學校一年召開一兩次會議,校長作個報告,聽取一下教職員工意見。隨著中小學績效工資與崗位設置的實施與推進,大量的過程性、結果性管理考核的成績直接與績效工資、崗位設置掛鉤,這影響到了教職工的切身利益,也引發(fā)了一系列錯綜復雜的矛盾,急需要出臺更加科學系統(tǒng)的、讓教師們一致認可的、公正的考核辦法與崗位設置方案。校長負責制已經無法代表最廣大教職員工的根本利益,教代會和校務委員會自然成為教師們可以信賴與依托的機制,如何建立與現代學校發(fā)展相適應的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持續(xù)發(fā)展的教代會與校務委員會制度及運行機制,是加快從“教育管理”走向“教育治理”的重要改革內容。事實上,學校重大決策,如學校的文化設計、課程改革方案、績效分配制度等,都可以通過教代會和校務委員會制度來汲取全體教師的智慧,得到教職工最廣泛的支持。教代會與校務委員會既是學校民主治理的基本方式,也是集體決策的充分體現。因此,校長要善于利用教代會與校務委員會制度傾聽、吸納民意,凝聚人心,形成科學決策,又借助教代會和校務委員會推動各項制度的落實。一個成熟的教代會和校務委員會制度,是現代學校制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以專業(yè)化引領、共同體發(fā)展為基本路徑
現代學校校長一般都非常重視專家到校的指導與引領,但是這種臨時性的專家報告,給大部分教師帶來的只是一陣子的影響。這就需要我們能夠主動組織起專業(yè)化的指導團隊,并固定為學校的一項重要制度,成為學校發(fā)展的高級智囊。
這些專家要從學校的發(fā)展規(guī)劃、文化設計、特色發(fā)展、課程研發(fā)、課堂改革、教師成長等方面進行全方位介入,現場診斷與指導,長時間跟蹤與幫助教師發(fā)展。同時,學校要建立起校本化的學習研修共同體,如讀書會、工作室、項目組、課題組、教研組、備課組等,并有一整套的運行體系,讓教師不僅站在大師的肩膀上前行,而且在同伴的互助中共同攀升。一所學校高品質的發(fā)展,既離不開專業(yè)化引領與指導,也離不開教師自覺的專業(yè)化追求,這應該成為現代學校管理制度建設的重要部分,因為教師的發(fā)展決定著學生的成長,教師專業(yè)生活的品質決定著學校發(fā)展的品質。把學校建設成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共同體,是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核心要義。
四、以家委會參與、志愿者協作為基本特征
在許多學校,家長委員會只有成立儀式,沒有真正履行職能的過程,更不要說參與學校管理、課程決策、監(jiān)督招生等工作。隨著經濟社會的發(fā)展、家長文化素質的整體提升,家長們參與學校管理的意識與欲望越來越強烈。學校不僅應該完善家長委員會制度,充分發(fā)揮家長委員會在學校重大決策、校務管理、慶典活動中的積極作用,還可借助家長委員會的平臺,建立師生獎勵基金、貧困學生資助基金,以及閱讀、藝術、體育等專項獎勵基金等。同時,精心組織好家長學校,讓家長更多地了解學校教育,與學校達成共識,家校教育形成合力。另外,學校可以挖掘家長的智力資源,建立家長志愿者制度,讓各行各業(yè)的家長走進教室,為學生授課、作報告,開展咨詢活動,或者直接擔任故事媽媽、故事爸爸,成為校內外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通過組織有效的親子活動、野外考察、參觀旅行、學習輔導等,從而使家校合作共建走向共育、共贏。
五、以政策性保障、開放式辦學為基本趨向
教育去行政化已經成為共識,教育本身的行政化問題,更需要進行內部治理結構的變革與完善。學校辦學自主權落實,更多地應該體現在能夠獨立地進行以“育人”為核心的決策、實施、評價上,而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門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對教育的政策性規(guī)范、財政性保障,以及對學校辦學活動合法性的監(jiān)管和提供更多支持、良好服務上?,F代學校已經是一個開放的系統(tǒng),不僅有學校、家庭、社區(qū)的合作,而且有政府行政、專業(yè)研究機構、社會公益組織和慈善機構的協作,甚至有學生參與學校管理,國內外的交流與合作,網絡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等,家校通平臺、教育博客、在線論壇、微博微信等構筑起了開放的網絡溝通體系,豐富了現代學校制度建設的內容。同時,社區(qū)文化中心、鄉(xiāng)村少年宮、校外輔導站等社會化教育陣地的建設,為學生節(jié)假日的生活提供了新的成長空間,學校理應主動作為,與這些機構主動溝通,通力合作,互為支持,使其成為教育的另一支力量。教育是合作的事業(yè),現代學校制度的建設就是要努力建立科學、民主、開放的現代化教育治理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加多樣化、個性化的教育資源,促進學生全面而具個性的成長。
(作者系江蘇省海門市教育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