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國臣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CT室,河南 南陽 473010)
螺旋CT三維重建在青少年復發(fā)性髕骨半脫位診斷中的價值
孫國臣
(南陽市第一人民醫(yī)院CT室,河南 南陽 473010)
目的探討螺旋CT三維重建在診斷青少年復發(fā)性髕骨半脫位中的價值。方法應用自制輔助設備對26例臨床診斷為青少年復發(fā)性髕骨半脫位的患者及15例15~26歲正常青少年志愿者行螺旋CT掃描,對CT采集原始數(shù)據(jù)進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重建及三維重建,應用工作站相應測量軟件分別測量髕骨傾斜角(PTA)、和諧角(CA)、脛骨結節(jié)-髁間凹間距(TT-TG)3個參數(shù)。結果在26例34個膝關節(jié)中,髕骨傾斜21個,股骨髁發(fā)育不良18個,髕骨外側移位17個,3個參數(shù)值均高于正常值,而15例正常志愿者中,各項參數(shù)值均在正常范圍內,二者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螺旋CT三維重建能夠清晰顯示髕股關節(jié)關系,多平面重建及三維重建能直觀顯示髕股關節(jié)的位置關系。
螺旋CT;三維重建;復發(fā)性髕骨半脫位
青少年復發(fā)性髕骨半脫位(recurrent subluxation of patellar in adolescent,RSP)是最常見的青少年膝關節(jié)疼痛的重要原因[1]。RSP是常見的髕股關節(jié)疾病之一,本病的發(fā)生多與髕、股骨及其鄰近結構發(fā)育不良及損傷等因素有密切關系[2]。螺旋CT三維重建可清晰顯示膝關節(jié)及其鄰近組織結構關系,對RSP的診斷及治療均具有重要價值。
1.1 一般資料
對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26名臨床疑似RSP的患者及15例志愿者行螺旋CT三維重建檢查,26例RSP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19例,男女比例約為1∶2.7,年齡為15~25歲,平均年齡16.8歲,病程4個月~3年。15例志愿者中,男4例,女11例,男女比例約為1∶2.8,年齡15~26歲,臨床無髕股關節(jié)相關病變,充分告知檢查相關信息,簽署志愿者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對26例RSP患者及15例志愿者均取仰臥位,雙膝置于自制150°輔助支架上,使雙膝呈30°屈曲,且股四頭肌保持緊張收縮狀態(tài)下行螺旋CT檢查,采用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炫速雙源CT機。取患者仰臥位,雙踝內旋15°,自髕骨上緣掃至脛骨結節(jié)下緣。掃描條件:120 KV、150 mA、pich值為1,層厚5 mm螺旋掃描,自動重建為1 mm層厚傳至Syngo CT Workplace工作站進行三維重建及多平面重建。
1.3 圖像處理
在Syngo CT Workplace工作站上應用圖像疊加測量功能軟件對CT橫斷面圖像進行處理。分別測量髕骨傾斜角(PTA)、和諧角(CA)、脛骨結節(jié)-髁間凹間距(TT-TG)3個參數(shù)。各個參數(shù)測量方法分別為:①PTA:髕骨傾斜角由髕骨外側面的平行線和股骨后髁間連線的平行線組成。②CA:股骨滑車角的角平分線與滑車凹點和髕骨中嵴連線之間的夾角。③TT-TG:脛骨結節(jié)與股骨滑車溝最低點之間的垂直距離。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所有數(shù)據(jù)均采用 SPSS 15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均以(xˉ±s)表示,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或率表示。
螺旋CT三維重建表現(xiàn):26例RSP患者中,雙側膝關節(jié)發(fā)病者8例,占30.8%。26例RSP患者34個患病膝關節(jié)3個參數(shù)值均高于正常值,而15例志愿者共30個正常膝關節(jié)各參數(shù)測量值均在正常范圍內,兩組間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意義,見表1。
表1 屈膝30°各參數(shù)測量結果
復發(fā)性髕骨半脫位是青少年常見的膝關節(jié)病變之一,常因疼痛而就診,以前常用X線正、側及軸位片診斷該病,但由于X線片的組織重疊及攝片角度的局限性使X線片評價股骨髁發(fā)育不良的敏感度較低及測量誤差值較大,易造成假陽性。隨著螺旋CT臨床應用的逐漸推廣,特別是三維重建功能的的開發(fā)應用,立體再現(xiàn)髕股關節(jié)組織器官原貌,對青少年RSP的診斷顯示出了巨大的優(yōu)越性。研究表明[3],CT診斷髕骨半脫位的靈敏度和特異度達到了96%和90%。由于CT三維重建克服了以前X線片的不足,能夠多角度、全方位觀察股骨髁發(fā)育情況、髕骨形態(tài)、髕骨的傾斜及髕骨移位情況。立體再現(xiàn)髕骨關節(jié)的結構關系明顯提高了對本病影像診斷的準確性,本組對髕骨傾斜、股骨髁發(fā)育不良及病故外側移位等病變顯示率較高。應用后處理工作站的同步測量軟件可以精確測量各項指標(髕骨傾斜角、和諧角、脛骨結節(jié)-髁間凹間距),避免了因膝關節(jié)體位限制及旋轉不良等因素造成的影響。同時CT的不同窗技術可分別觀察骨質及軟組織病變,對鄰近肌肉及支持韌帶的結構亦能夠清晰顯示,對判定髕骨內外支持帶的厚薄和緊張度,股內側肌的厚度及緊張度均有較高的應用價值。總之,應用螺旋CT三維重建評估髕股關節(jié)關系已成為目前臨床上診斷髕股關節(jié)病變最常用的方法。
本研究通過對26例RSP患者34個膝關節(jié)及15位志愿者的30個膝關節(jié)進行螺旋CT三維重建,應用工作站同步測量軟件對髕骨傾斜角、和諧角及脛骨結節(jié)-髁間凹間距進行測量,避免了因屈膝角度造成的影響,提高了測量的準確度及結果的可信度,本研究用自制輔助設備,既規(guī)范了膝關節(jié)掃描角度和位置,又有利于組織固定,提高了檢查成功率及測量準確率。實驗組PTA為(23.1±1.3)°,遠遠大于對照組(15.7±1.5)°,組間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1),PTA值增加提示髕骨不穩(wěn),是由于股內側及發(fā)育不良所致,測量值超過20°提示病理性改變。CA角是反映髕骨半脫位的最敏感的指標,>+16°時為病理性改變[3],較小的髕骨偏移就可導致CA角明顯增大,實驗組與對照組分別為(26.6±5.6)°、(13.3±2.0)°,差異有顯著性意義。CT上用TT-TG來評估脛骨結節(jié)及髕骨的外側化,它較X線片上Q角的測量更準確,不受膝關節(jié)屈曲及股骨或脛骨旋轉的影響。避免了誤差的產(chǎn)生,同時可以明確顯示髕腱外翻導致髕骨位置偏移,當測量值>20 mm時為病理性改變,本研究實驗組與對照組分別為(21.8± 2.2)、(12.2±1.6)mm,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總之,螺旋CT三維重建能夠清晰顯示髕股關節(jié)半脫位的類型和程度,并可通過量化分析為RSP的診斷及治療提供可靠地影像學依據(jù),與國內文獻搬到一致[4],值得推廣應用。本研究只對屈曲30°膝關節(jié)各參數(shù)進行測量探討,未對膝關節(jié)動態(tài)變化進行分析,將在以后的工作中積累相關經(jīng)驗進行探討。
[1] Fithian DC,Paxton EW,Stone ML,et al.Epidemiology and natural history of acute patellar dislocation[J].Am J Sports Med,2004,32(5): 1114-1121.
[2] Amis AA,Firer P,Mountney J,et al.Anatomy and biomechanics of the medial patellofemoral ligament[J]. Knee,2003,10(3):215-220.
[3] V?h?sarja V,Lanning P,L?hde S,et al.Axial radiography or CT in the measurement of patellofemoral malalignment indice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J].Clin Radiol,1996,51(9):639-643.
[4] 胡劍波,肖林,劉冠霖,等.螺旋CT在青少年復發(fā)性髕骨半脫位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西部醫(yī)學,2012,24(4):728-735.
R683
B
1671-8194(2014)21-019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