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根軍
【摘 要】課堂,是教師教學的主要陣地,是培養(yǎng)提高綜合素質(zhì)的重要平臺,它關系到教學目標的達成程度、效度等。課堂,是教師再熟悉不過的地方,有欣慰,有缺憾,為之喜,為之憂……我們該如何認識歷史課堂,歷史課堂的本質(zhì)是什么呢?這些問題的思考,或?qū)ξ覀儦v史教學提供一些啟發(fā)。
【關鍵詞】歷史;課堂;思考
面對當今激烈的競爭壓力,在歷史課堂中,教師使出渾身解數(shù),更多的關注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在“唯分是尊”、“升學率”決定教師乃至學校成敗的社會大背景下,這種想法做法可以理解,但教育不能過度放大“教書”的功能。歷史課堂究竟要帶給學生什么呢?究竟能帶給學生什么呢?筆者從以下幾個方面作了一些思考:
一、探索歷史之真實
1.求歷史真實之材
史料是學習研究歷史的基本素材,“史由證來,論從史出”則是史學的基礎,歷史課堂教學中所用史料力求真實可靠。史學者都經(jīng)歷了從質(zhì)疑、到思辨、再到實證研究層層遞進的過程,孜孜以求地探尋歷史的真實。當然中學歷史教師的工作特點決定了他們不太可能像史學者那樣去研究歷史,但需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增強對史料的甄別和篩選,盡力呈現(xiàn)給學生最接近真實的歷史。教師應當精選典型確當?shù)氖妨?,引導學生搞清楚是什么,培養(yǎng)學生形成“史由證來,論從史出”實事求是的歷史學科意識。
當下歷史課堂教學中,存在著使用一些不加辨析的標新立異,不加甄別的失真圖片、歌曲和歷史劇等資料的情況。這違背了史學的嚴謹本色和史學求真的根本原則和靈魂,史料都不可靠,如何能從中得出可靠的結(jié)論呢?學生又如何從中了解歷史的真相呢?歷史教學首先必須尊重歷史,探求歷史之真,不能為了某種需要,歪曲歷史,曲解或掩飾歷史的本來面目。
2.探歷史真實之法
核心是教學方法。常見的如:講述法、討論法、歸納法、情境教學法、認知結(jié)構(gòu)主義理論、建構(gòu)主義理論等等。不管采用什么方法,只要適應特定情景、切合教學目標、符合學生身心特點和認知實際、便于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調(diào)控。任何教學方法的運用都需要教師深思熟慮,以認真和客觀的態(tài)度事先來真準備:涉及到分析教學目標、教材內(nèi)容的取舍、學生的學情和整體狀態(tài)、教學內(nèi)容的難易程度、方法的效用和利弊、教師的風格和學識等等諸多方面。
在課堂教學中,也許會遇到意想不到的困惑,應注意避免實際運用教學方法時可能出現(xiàn)的一些問題:如生搬硬套某些教學方法,忽略學生、教材、教學環(huán)境等具體的情境;如片面地強調(diào)某些教學方法的使用,忽略重復多次運用同一方法后帶來的狹隘性和效度的下降;如只注重教學方法運用時的短時間內(nèi)的效果,忽略學生對應的心理活動細微變化等等。
總之在歷史課堂中,我們要特別強調(diào)以學生為主體,探索符合學生身心的歷史認知規(guī)律,使學生逐漸掌握探求歷史真實的方法,開啟歷史智慧之門。
二、品味歷史之美感
1.體驗感性的維度
感性思維培養(yǎng)人文精神。就歷史本身而言,它是一幅幅包羅萬象、博大精深、氣勢磅礴、豐富多彩、生動形象而且充滿傳奇色彩的畫卷。它具備豐富的感性特質(zhì),諸如愛恨情仇,喜怒哀樂等。
歷史不可以還原,但歷史課堂可以發(fā)揮想象,渲染氛圍,演繹多彩。如學習人物時,讓學生去欽佩英雄豪杰,去鞭撻歷史罪人,對偉人扼腕激動,對罪人義憤填膺,為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拿破侖的軍事才能,而不禁贊嘆;為趙高“指鹿為馬”,秦檜殘害忠良而怒目切齒;為朱自清不吃美國的面粉,梅蘭芳蓄須明志,而由衷敬佩……如學習輝煌文明成就時,讓學生為中國的四大發(fā)明對人類的貢獻而自豪;為世界八大奇跡,體現(xiàn)出的古人的勤勞智慧而折服……如學習重大歷史事件時,讓學生為五四運動中青年學生的愛國熱忱而激動;為南京大屠殺中無辜死難的同胞而悲憤……通過學習歷史的過程,學生的情感得到充分地表達和釋放,從中感悟歷史,體驗感性多維之美,促進個性發(fā)展、身心健康及良好品德的形成。
2.錘煉理性的力度
理性思維則培養(yǎng)科學精神。歷史課堂中的理性主要是指邏輯推理,質(zhì)疑,批判的精神,它是培養(yǎng)學生進一步思考的階梯。教師應充分利用挖掘教材提供的隱性空間,合理設置有思維含量的問題鏈,創(chuàng)設適宜的教學情境,給學生搭建進一步發(fā)現(xiàn)、解決問題的舞臺,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精神。
如在學習甲午中日戰(zhàn)爭時,對李鴻章進行人物評價,一些學生往往義憤填膺,控制不了激動的情緒,會提到“賣國賊”“民族罪人”等等說法,體現(xiàn)了樸素的愛國情感。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幾個問題讓學生重新思考認識。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國戰(zhàn)敗,不平等條約誰去簽就會背上歷史的罵名,李鴻章為什么要去?李鴻章去日本談判時是大肆賣國,還是爭取減少了損失?通過問題延伸的設置,有效的打開了學生的思維空間,一下子引起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很快展開了討論。學生很自然地站在人物的心理角度去結(jié)合歷史設身處地地分析思考,對歷史人物既有了更理性深刻的認識,又能自然歸納得出人物評價的正確方法,可謂一舉多得。在歷史課堂中,靈活的運用理性思維,對學生科學精神的錘煉是大有裨益的。
總而言之,任何教學方法的運用和課堂形式的生成,最終的本質(zhì)都是為了促進人的綜合素質(zhì)提高,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它應是歷史課堂的精髓,也應是歷史教育的本義。教師要真正擔起培養(yǎng)人才的重擔,成為靈魂的播種者,更需要在長期的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jié)!
【參考文獻】
[1]趙亞夫.《追尋歷史教育的本義——兼論歷史課程標準的功能》.《課程·教材·教法》,2004年第3期
[2]白壽彝.《中國史學史》.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
[3]張玉法.《歷史教育與人生》.臺灣幼獅文化事業(yè)公司,1990年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