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
2014年3月,我得到一個機會去日本訪問,這是我平生第一次踏上這片中國古代稱之為“扶?!钡耐恋?。我著重考察的是日本的道德教育以及日本的環(huán)境保護,但與此同時,我很想通過實地感受去探求日本人的心靈結構,進而去理解大和民族的經濟、管理以及對外行為。我的一個基本觀察結論就是:日本堪稱全球人本主義成功的典范,但也深受人本主義的局限甚至毒害。
這樣一個觀察,需用上萬字甚至一本書來論證。本文只能點到為止,權當拋磚引玉。
人本的極致
你能用三個詞來概括日本最重要的特質嗎?這是我到日本之后逢人必問的問題。我得到的回答林林總總,角度與看法各異,但有幾點是共同的。
比如,日本人具有勤勞、上進、重教的精神。這些正是傳統(tǒng)中華人本文化的美德。這些美德使得日本迅速崛起,成為西方世界之外第一個成功轉型的國家,也使得東亞四小龍和今天的中國崛起。
再比如,日本人的文明、禮貌、細致,不給他人添麻煩的精神。這些也正是傳統(tǒng)中華人本文化“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的延續(xù)。記得小時候,讀過私塾的父母親不厭其煩地對我灌輸為人處世的教育就是儒家的“禮儀教育”。遺憾的是,今天中國的禮儀文化、誠信文化都已大大缺失。
還有今天在中國難得見到的日本人優(yōu)雅、審美的人生態(tài)度。讓我感受到李白的詩風以及禪宗的超越精神——在外務省考察日本的道德教育,最讓我震撼的是,教科書中道德教育的內容之一是“審美”,讓每一個日本孩子都能盡可能擁有感受美以及領悟美的能力,進而提升道德水準。
但是,從審美而來的超越精神是有限的,以審美代替信仰實際上是行不通的。人道有限,天道無限,就算菊花至美,武士刀最勇,在現(xiàn)實中能依賴的只是錢包和拳頭,人生能寄托的只有審美(如日本人認為剖腹是超越死亡的審美),這樣的路就算走到盡頭也終究是有限的。
極致的另一端
日本人用審美代替信仰,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也使大和民族獲得了某種超越的精神,但是按我的觀察,與神本主義文化下的猶太人及美國人相比,日本人更像精神上的孤兒。普遍活得比較拘謹甚至緊張,缺乏平安、喜樂、從容和自信,至今在許多問題,包括對外關系問題上自感彷徨和迷惑。日本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更是從來沒有達到過猶太人和美國人的水平。
我坦率地向日本朋友指出,日本人善于向外學習,卻沒有學到最重要的天道一課,這無疑是最大的遺憾。當初,日本人向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學習,但沒有學習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天的信仰文化。中國人在文明早期,如夏商周時期對上蒼虔誠信仰(“大道行于天下”),孔子所代表的原教旨儒家也是敬天慕道的儒家,中國的歷朝天子一直到晚清,無不崇尚祭天,但日本人只學了中國人的拜鬼(日本人靖國神社其實是拜死人的鬼社)。近代,日本人向西方現(xiàn)代文明學習,認真學習其科技文明、制度文明,卻沒有學習到西方最重要的基督文明。
所以,我在日本看到的是,人本主義發(fā)展到爛熟和巔峰,民族信仰卻空空蕩蕩。日本人的世界是扁平的,而不是圓融的。
人本主義的日本因最終無法超越對于金錢和實力的重視,天然近視地忽略了天道與規(guī)則,最終淪入軍國主義和法西斯主義的泥坑。這難道不引人深思嗎?
責任編輯:馬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