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健
摘 要:初中化學教學中實施人文化策略,是要求學生在吸收客觀的化學知識的同時,也受到主觀方面的教育和熏陶,以最終讓他們成為一個有智慧的人和一個有社會責任感的人。分析了如何對學生開展人文化教育。
關鍵詞:初中化學;人文化策略;教育
在絕大多數人的潛意識中,化學似乎是和人文沒有什么大的關系,畢竟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主要傳授的是科學知識而非人文知識。但是新課程的要求正在改變這一思維僵局,按照它的要求,化學等理科門類的主要教學目的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這理所當然地包括了在化學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yǎng)教育的目標。在此總結以下幾點措施。
一、以化學史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在化學史尤其是近代化學史上,有著很多的精彩故事,內中無不體現了化學界前人歷經艱險、大膽創(chuàng)新、實事求是、勇敢探索的良好品質,這也是他們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綜合體現。因此,可以在講授化學知識時,講解一些類似的化學史小故事,讓學生體會到這些品質,激勵他們更加努力學習、勇敢科學探索,接受嚴謹科學態(tài)度和方法的熏陶。比如,在講授質量守恒定律時,可以從它的被發(fā)現和被確認講起,從俄國化學家羅蒙諾索夫首先發(fā)現化學變化的物質守恒,到法國化學家拉瓦錫發(fā)現同樣的定律,再到德國化學家朗道耳特及英國化學家曼萊都做了精確度極高的實驗,最終證明了這一定律并使得這個定律上升到科學理論的層次,以此來說明人類對物質、物質結構、物質變化等內容認識的長期性和艱巨性,教育學生要更加珍惜前人的思想成果,鼓勵他們勇攀高峰、在前人的肩膀上繼續(xù)登高望遠。
二、以化學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化學和現代人的社會生活息息相關,而也是人對化學知識和物質的濫用造成了環(huán)境污染等一系列社會問題,因此教師要結合課本知識,對學生加強社會責任感教育,既讓他們知道如何避免濫用化學物質,也鼓勵他們能在更深的層次上運用化學知識來改造這個世界,讓人類的生活更美好,這也是新課程要求的應有之義。比如,近年來對中國大部分地區(qū)的社會生產生活都造成一定干擾的霧霾現象、食品農藥超標問題、溫室效應等,可以結合相關的化學知識,讓他們知道學習化學知識不是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但是這些化學家以及大批化學工作者也是有責任的,作為現在正在學習的學生也有這種社會責任感,通過學習更多更好的化學知識,承擔起自己對社會的責任。
三、以化學基礎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唯物史觀
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是建立在各門學科融會貫通的基礎上的,因此政治哲學課等人文學科與化學等自然學科也是有必要結合的。比如,在化學教學中就可以教授唯物史觀,在講授化學平衡、電離平衡、溶解平衡、水解平衡等內容時,可以培養(yǎng)他們運動和靜止的辯證觀點;而對氧化還原的教學中,得氧與失氧、氧化與還原、化合價升高與降低、得電子與失電子等自始至終無不滲透著“對立統(tǒng)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
初中化學中加入人文化教育,不是主張化學學科的泛化,而是促進化學與語文、政治等其他學科的融會貫通,以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因此化學教師的主要內容仍然是講授教材上的化學知識,在可以開展人文化教育的時候順勢而為、正確在化學教育中滲透人文教育。正如龔育之先生所說:“我們提倡的人文精神應該是具有現代科學意識的人文精神,我們提倡的科學精神應該是充滿高度人文關懷的科學精神?!?/p>
參考文獻:
肖順華,劉崢.融人文教育于大學化學教學中,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J].廣東化工,2008(09).
(作者單位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二師三坪農場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