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海軍
(北京聯(lián)合大學師范學院,北京 100011)
影響高校非高水平運動員參訓相關因素分析
袁海軍
(北京聯(lián)合大學師范學院,北京 100011)
高校體育最主要的功能是通過各種途徑指導大學生進行體育鍛煉,促進學生身體健康,培養(yǎng)學生的體育愛好,養(yǎng)成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隨著體育課課程改革的不斷發(fā)展,課內(nèi)外一體化體育的形成,使得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已經(jīng)成為高校校園體育重要的組成部分。大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直接決定校園體育氛圍,影響學生體質(zhì)健康水平。校園體育活動的開展需要每個學生積極地參與,大學生參與體育活動的方式可分為個人參賽、參加鍛煉、觀賽、組織比賽、競賽(體育運動)宣傳、為體育競賽提供服務等。在校大學生體育行為更容易受身邊的體育現(xiàn)象影響。非高水平運動隊(高考沒有降分,正常錄取的學生)。高校非高水平運動隊通常代表學校參加、或?qū)W生所在的院系參加較低層次的校級比賽、校級邀請賽、校內(nèi)比賽或?qū)W生間的友誼比賽,高校非高水平運動隊的運動員與學校其他大學生一樣通過高考進入到大學學習,只是因為他們有體育運動的天賦,喜歡體育運動,愿意為體育運動進行各方面的投入,所以他們的運動能力、競技能力優(yōu)于一般的大學生,在各種級別的體育活動中,更容易嶄露頭角。更因為高校非高水平運動員與其他大學生朝夕相處,他們的訓練、比賽也更容易被關注到,因此高校非高水平運動員更容易得到其他大學生的認可,他們的競技水平也更具有代表性,他們在賽場上的表現(xiàn)更具有感染力,他們在賽場上的成績更具有說服力,他們的體育行為也更具有影響力。高校非高水平運動員的體育參與能深刻地影響其他大學生的體育參與度,是高校體育活動重要的組成部分,深刻地影響著學校體育文化的發(fā)展。但是,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目前高校非高水平運動隊運動員參訓并不積極,缺勤率較高,極大影響訓練效果。
1 研究對象
北京地區(qū)20所高校,非高水平運動隊運動員參訓相關因素。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獻資料法 根據(jù)研究目的,通過“中國電子期刊網(wǎng)”查閱20篇相關論文。
1.2.2 專家訪談法 走訪20所高校群體工作負責人(20位)及20位指導教練,對相關問題進行訪談,并根據(jù)訪談結果制定調(diào)查問卷。
1.2.3 問卷調(diào)查法 此次調(diào)查20北京20所高校(不含高職院校),共發(fā)放問卷400份,回收392份,有效回收率98%。問卷信度為0.84,具有較高的可靠信。
1.2.4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采用spss19.0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2.1 高校非高水平運動員從訓經(jīng)歷調(diào)查分析
調(diào)查得知,高校非高水平運動員曾經(jīng)在中小學參加過訓練的人數(shù)占34.43%,因為各種原因,沒有走上專業(yè)體育道路,而是投入到文化學習中,最后通過文化考試進入高校學習。65.56%的高校非高水平運動員并沒有接受專業(yè)的指導訓練,而是因為愛好運動或是先天身體素質(zhì)較好,最后進入代表隊。
2.2 訓練現(xiàn)狀
目前,高校非高水平運動員訓練現(xiàn)狀不容樂觀,調(diào)查392名非高水平運動員中,87名為校一級非高水平運動員;253名為院一級非高水平運動員;52名為系一級非高水平運動員。
調(diào)查得知,校一級非高水平運動員有67人能長期堅持訓練,占這一級總?cè)藬?shù)的67%;而33%的非高水平運動員并不能長期堅持訓練。院一級非高水平運動員有11.46%人能長期堅持訓練(鍛煉),88.54%的院一級非高水平不能堅持長期訓練,這其中高達68.23%的非高水平運動員主要集中在賽前1-2個月進行訓練,還有20.31%的非高水平運動員只能偶爾參加訓練。系一級非高水平運動員有13%的人能長期進行鍛煉,54%的非高水平運動員只是利用賽前1個月時間進行訓練,33%的非高水平運動員偶爾參加訓練。
2.3 影響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參加訓練的因子分析
通過20所高校非高水平運動員的調(diào)查,根據(jù)20項影響因素的程度判斷結果進行因子分析。經(jīng)KMO檢驗(KMO=0.879)和Bartlett’s檢驗(P<0.01),數(shù)據(jù)適合作因子分析。(表1)
2.3.1 學業(yè)因子分析 影響高校非高水平運動員運動訓練的的學業(yè)因子包括:畢業(yè)班的學生就業(yè)、老師拖堂、臨時加課、或晚上安排專業(yè)課程、大量的課后作業(yè)、學生會工作、社團活動、考試等因素,這些因素與大學生的發(fā)展緊密相關。高校非高水平運動員在高校學習過程中,需要完成學校本專業(yè)所設置的所有課程,并取得相應學分。他們與其他大學生一樣,需要參加國家、學校、院系設置的所有考試,并獲得相應的等級證書(如四、六級證)才能拿到畢業(yè)證和學位證順利畢業(yè)。
被調(diào)查的20所院校,對非高水平運動員均沒有學分減免,他們不能享受到高水平運動員部分學科免修或?qū)W分減修的待遇,必須完成學科所有的學習任務,才能順利拿到學分。非高水平運動員在院、系、班評獎,70%的高校都有相應的加分,但是調(diào)查顯示,評獎加分與競賽成績直接掛鉤,如果僅僅只是參加訓練、比賽,而不能取得良好的成績,非高水平運動員在年度評獎過程中將得不到任何加分。
大學生有強烈的自我發(fā)展的需求,表3可以看出,學業(yè)需要占用了高校高水平運動員的課余時間,而高校非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主要安排在課余時間進行,因此,高校非高水平運動隊合理的安排訓練時間,有助于提高高校非高水平運動員的出勤率,提高運動隊運動成績。同時學校應出臺相應政策,拓寬非高水平運動員就業(yè)渠道,減輕高校非高水平運動員學業(yè)負擔,使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和經(jīng)歷投入訓練和比賽中。
2.3.2 學生因子分析 因子2顯示,生理原因、傷病、擔心身材變形、不喜歡、約會是因子2的主要因子。
由于運動生理知識的匱乏,女生普遍在生理期不參加訓練。運動損傷、身體疾病也會影響非高水平運動員參訓的積極性。愛美之心,人皆有之,參訓女生普遍擔心訓練導致腿變粗、手臂變粗,使身材變形。她們對“美”認識的誤區(qū)及對運動理解的不足,使她們采取缺勤的方式抵制某些訓練計劃。不喜歡體育運動也是高校非高水平運動員缺席運動訓練的重要因子,這部分運動員往往擁有較為豐富的運動經(jīng)歷,只是在運動生涯過程中,曾經(jīng)的運動經(jīng)歷給他帶來了某些傷害,所以他們在心理層面抵制運動訓練。由于感情發(fā)展的需要,高校非高水平運動員也會為了某個重要的約會而缺席訓練。
表1 KMO檢驗和Bartlett’s檢驗
表2 方差解釋
2.3.3 物質(zhì)因子分析 因子3顯示,物質(zhì)因子包括:補助、吃飯、場地、經(jīng)費四個因素。隨著網(wǎng)絡社會的發(fā)展,學校與社會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大學生也開始重視付出與回報,訓練補助的標準也開始影響高校非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激情。訓練與吃飯問題一直困擾者高校非高水平運動員。高校非高水平運動隊的訓練一般安排在17:00-19:00,這也是高校晚飯時間,要么吃飯不訓練或吃完再去訓練,要么訓練餓肚子,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良好的場地條件能激發(fā)高校非高水平運動員的訓練熱情,但目前大部分的高校非高水平運動隊都是在室外場地進行訓練,惡劣天氣,運動隊出勤率得不到保證。
2.3.4 教師因子 因子4可以看出,教師因子包括:教練親和力、教練水平、教練的關懷。教師良好的親和力有利于師生之間的溝通,從而建立和諧的師生感情,形成團結的團隊氛圍。教練及團隊的無私的關懷與幫助能讓這些遠離父母的學生感受溫暖,心懷感激。教練的執(zhí)教水平能迅速提高運動員的競技能力和運動成績,讓運動員體驗成功。
2.3.5 社會因子分析 社會因子包括社會實踐和社會兼職。大學生都承受著一定的就業(yè)壓力,為了畢業(yè)后能有一個滿意的工作,低年級的同學會利用業(yè)余時間到社會去兼職,大四的同學會到單位去實習,以了解社會,增加自己社會經(jīng)驗和工作機會。為此,他們會放棄訓練,甚至離隊。
表3 旋轉(zhuǎn)后因子載荷矩陣
表4 因子命名
3.1沒有學校政策支持的高校非高水平運動員承受著高強度的學業(yè)與訓練壓力,他們常常顧此失彼,疲于應付,嚴重影響學業(yè)進步與訓練提高。
3.2教師的親和力與執(zhí)教能力是運動隊建設與提高的基礎,學校對非高水平運動隊的經(jīng)費支持則是高校非高水平運動隊的系統(tǒng)訓練的根本保障。
[1]李安娜.教育公平視角下的“教體結合”[J].體育學刊,2008(5).
[2]張中江,陳善平,等.大學生體育鍛煉行為和鍛煉動機的性別差異[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9(9):50-52.
[3]蒲西安,莫儒強.四川省普通高校開展少數(shù)傳統(tǒng)體育的影響因素分析[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13(4):108-111.
G807.4
A
1674-151X(2014)07-118-03
2014-05-17
袁海軍,體育教師。研究方向: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