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霞
【摘要】泰國政局的持續(xù)動蕩表明先天不足的泰式民主已經走入死胡同。泰國政治危機的根源是以他信為代表的新興政治家族與長期“統而不治”的泰國王室的權力博弈。泰國近十年來的政局動蕩表現為議會內的政黨之爭、紅黃(衫軍)的街頭對抗等多種形式。本文以SPS震蕩波理論為分析框架,發(fā)現S波因子和P波因子在泰國危機中都是核心表現要素,尤其是P波因子在2013年12月以來的社會動蕩中得到準確的詮釋。這些S波因子和P波因子交織在一起,互相影響、交互作用,形成了上下顛簸、左右搖蕩的震蕩傳導,使泰國的社會危機和政治動蕩愈演愈烈,造成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關鍵詞】 SPS 震蕩波理論 社會危機 政治博弈 利益集團
【中圖分類號】 D73/77 【文獻標識碼】A
SPS震蕩波理論分析框架
地震波按傳播方式分為三種類型:縱波、橫波和面波??v波又稱P波,是推進波,地殼中傳播速度為5.5~7千米/秒,最先到達震中,它使地面發(fā)生上下振動,破壞性較弱;橫波又稱S波,是剪切波:在地殼中的傳播速度為3.2~4.0千米/秒,第二個到達震中,它使地面發(fā)生前后、左右抖動,破壞性較強。
筆者運用地震橫縱波(SPS)交互震蕩傳導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危機管理的SPS震蕩波理論。該理論認為,由國際因素導致的“輸入性危機”、與國內反對勢力勾結對執(zhí)政安全的影響稱之為地震波的S波(橫波),它們呈現出左右震蕩傳導的形式,形成社會危機的漣漪效應。S波的組成主要有以下四個基本因子:第一,以社會意識形態(tài)對立化為政治差異沖擊執(zhí)政安全;第二,以制造地區(qū)和國際社會的壓力為策略對執(zhí)政安全的影響;第三,以扶植或打壓政治勢力為核心手段干涉他國內政對執(zhí)政安全的消解作用;第四,以瓦解領土主權完整為核心目標對執(zhí)政安全的破壞。
SPS理論將純粹由國內因素導致的上層分裂和下層動亂,乃至上下層的危機連為一體,使形勢進一步惡化的癥狀稱為P波(縱波),它們呈現出上下顛簸、垂直震動的形式。P波的主要構成因子有以下四點:第一,政治路線斗爭和高層政治權力分裂對執(zhí)政安全的摧毀;第二,經濟結構與經濟發(fā)展水平變遷與執(zhí)政安全的影響;第三,社會分層化引起的利益集團利益沖突對執(zhí)政安全的消解;第四,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均引發(fā)的群體性公共危機對執(zhí)政安全的沖擊。
從S波解析泰國危機的國際背景
SPS震蕩波理論中S波的影響是一種背景因素,它在泰國的危機中若隱若現,其中不乏國際因素和西方勢力的影響,只不過它是以一種獨特的反作用形式在加劇泰國的危機。有學者認為,西方大國在20世紀下半葉一直保持對泰國的控制,西方曾經是泰國的重要外援,也是泰國政局不至于太動蕩的重要原因。亞太金融危機后,泰國財富被西方金融勢力洗劫一空,同時西方大國出于自身戰(zhàn)略的考慮,開始從泰國撤退,并且在最近的泰國危機中無視泰國政治勢力的求援,嚴守中立。西方大國的這種不作為,其實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事實上扮演著泰國危機惡化的催化劑角色。從S波因子——即以制造地區(qū)和國際社會的壓力為策略對執(zhí)政安全的造成影響的觀點來看,西方勢力是以“中立和不作為”為借口,其目的恰恰是制造泰國外圍的國際社會壓力,通過施行“坐山觀虎斗”的策略來威脅泰國的執(zhí)政安全,直接形成了泰國危機的國際背景,并間接導致了泰國危機的泛濫。
如果說西方勢力在泰國近十年的危機動蕩中始終恪守中立,恐怕也是牽強的,他們直到2013年泰國政局不可收拾時才表明絕不干涉的鮮明態(tài)度。在此之前,西方勢力盡管在國家戰(zhàn)略上是處于撤退狀態(tài),但他們在泰國仍有相關利益和勢力范圍。在泰國危機還沒有全面惡化之前,西方為了維護自身的利益,還是傾向于向泰國的政治勢力施加影響,客觀上促使泰國的政局趨于穩(wěn)定。有學者研究指出,西方勢力更傾向于支持民主黨的阿披實政府,同時放出聲音要“紅衫軍”的運動降溫,希望兩方勢力達成諒解和妥協??梢?,在利益面前,國際因素和西方勢力的幽靈無處不在,他們翻手為云,覆手為雨,通過各種手段來或扶植或打壓泰國的政治勢力,從而實現己方利益的最大化。像這種西方勢力干涉泰國內政的情況,就屬于S波因子的國際“輸入性危機”,即通過扶持或打壓政治勢力來干涉他國內政,從而消解他國的執(zhí)政安全。表面上看,西方勢力暫時緩解了泰國的危機,但是從長遠看,他們對于泰國的執(zhí)政安全和危機的最終解決并沒有起到任何積極作用,反而制造了不利于泰國現政權執(zhí)政安全的S波。
泰國國內的政治、經濟、歷史乃至文化要素導致的社會階層分裂,從而上下震蕩產生的P波(縱波)在泰國近年來的危機中得到了更加淋漓盡致的展現,P波對泰國的執(zhí)政安全產生了摧毀性的影響。自從2006年他信下臺后,P波上下震蕩,烈度越來越大,頻率越來越高,直接導致了2013年底的泰國執(zhí)政新危機。英拉看守政府政令不通、權威不再,持續(xù)至今的社會危機表明,泰國目前實際處于某種程度上的“無政府狀態(tài)”。本文用SPS震蕩波理論的P波四因子來演繹泰國愈演愈烈的社會危機。
從P波四因子解析泰國危機
政治路線斗爭和高層政治權力分裂對執(zhí)政安全的摧毀。泰國的政局動蕩從本質上講是幾大政治勢力由于政治權利分配不均而引發(fā)的社會危機,而其核心是泰國王室和新興的他信家族的政治博弈。通常在君主立憲制國家,國王(或女王等)是國家元首,而通過政黨和議會選舉組成內閣和政府的領導人應該稱之為“首相”,所以現在稱謂的“泰國總理”其實應看作是泰王國的“首相”,而本文的主要觀點就是:泰國危機的核心是“王權”和“相權”之爭,是泰國政治勢力關于“保王”還是“擁相”的路線之爭,甚至可以說是泰國的國家體制是“立憲”還是“共和”的路線之爭。
新興的他信家族在十年內先后出過三位總理(首相),積聚了足以對抗甚至取代王室的政治力量,甚至有認為他信是潛藏的共和主義者。泰國的政治危機在其表現形式上又分為“街頭政治”、“紅黃之爭”、“南北之爭”,軍事政變、軍警鎮(zhèn)壓和政府頻繁垮臺等多種形式。泰國的路線斗爭和高層權力分裂引發(fā)的社會危機愈演愈烈,對社會安定造成摧毀性的打擊。endprint
泰國的兩大政治派別:王權與相權之爭。泰國自從曼谷王朝的國王拉瑪四世和拉瑪五世在19世紀下半葉進行了自上而下的變法改革,成為了亞洲近代史上屈指可數的在西方列強侵略下保持主權獨立的國家。然而泰國的社會改革更多是泰國王室出于維護自身統治的需要,所以改革很不徹底,王室保留了相當的世俗權力和政治威信。直到現在,泰國仍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君主立憲制民主國家,而是“二元制的君主國家”。泰國的軍隊向國王效忠,而非受命于議會選舉產生的政府。這讓泰國國王獲得了超越政黨和政府之上的權力,成為政治事務的“最終仲裁者”。
泰國現任的國王普密蓬·阿杜德(拉瑪九世)1946年登基,是當今世界在位時間最長的國家元首。他在泰國人的政治生活中擁有無可比擬的影響力。在泰國他信家族崛起之前,普密蓬統治泰國近60年歷程中,泰國共發(fā)生了19次政變(其中13次政變成功),20位總理相繼組建了48屆內閣。普密蓬國王以平靜的心態(tài)見證這些政治變遷,始終屹立不倒,并多次在緊要關頭出面干預。不管政變后的“軍人政權”還是議會制的“文官政府”都不足以對抗和威脅王權,國王可以游刃有余地“分而治之”,調解國內的政治糾紛,從而成為讓國民信服的無可爭議的“最終仲裁者”。
進入21世紀以來,第四代的華裔商人他信當選為政府總理后,在五年多的執(zhí)政時間內建立了強大的執(zhí)政基礎,組建了自己的政黨,成為泰國歷史上首次實現一黨執(zhí)政的民選總理,形成了足以對抗王權的政治勢力,成了羽翼豐滿的強勢“首相”。為了維護王室在泰國的統治地位,國王開始傾向于扶持他信的政敵來消除他信家族(相權)在泰國的政治影響。他信的反對派包括效忠于王室的軍隊法官、根據地在中南部的反對黨民主黨,受他信政府政策打壓的城市精英階層,以及反對華族的泰族家庭等。他們暗中聯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強大的保王勢力,建立了“人民民主同盟”。由于他們集會活動的時候身著象征王權的黃色襯衫,所以又被稱為“黃衫軍”。自從2006年迫使他信辭職下臺后,“黃衫軍”及其衍生組織一直是以反對他信家族執(zhí)政作為其政治訴求的。
他信家族:相權代表。他信是祖籍廣東汕頭的第四代華裔,漢姓為丘。在從政后,于2001年當選為泰國總理。他信執(zhí)政時,正是全球經濟繁榮時期,他信帶領泰國走出亞太金融危機,并創(chuàng)造了泰國經濟增長的奇跡。在禁毒、消除貧困、泰南問題、窮人看病等方面,他信政府政績斐然。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增強了他信執(zhí)政的民意基礎。他信內閣通過發(fā)放政府津貼,用國家財政支持泰國北部和東北部地區(qū)農業(yè)的發(fā)展,其實是變相地補貼占泰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經營和鞏固自己在東部和東北部的票倉。他信執(zhí)政五年多,治國有方,成為一位“鐵腕首相”,受到泰國農民和下層民眾的擁戴,實現了他所在的泰愛泰黨的一黨執(zhí)政,形成了他信家族強大的執(zhí)政基礎。
在泰國,政客經商是“公開的秘密”。他信家族的生意也在他執(zhí)政期間得到爆炸式的增長,他信也因此成為泰國的首富,個人資產高達10億美元。反對派對于他信利用公權力攫取巨額財富相當不滿,“黃衫軍”以反對他信出售家族企業(yè)給新加坡為契機,發(fā)起多次抗議集會,并聯合軍隊警方,趁他信2006年9月去聯合國開會之機發(fā)動軍事政變逼其下臺,至今流亡國外。
他信執(zhí)政期間大力扶持農業(yè),照顧下層民眾利益,支持者多為北部和東北部的農民和下層民眾。在他信辭職后,他的支持者組織起來,成立“反獨裁民主同盟”,捍衛(wèi)他信家族和他們自身的利益。由于他們集會活動時身著紅色襯衫,所以又被成為“紅衫軍”。他信家族在泰國有廣泛的民意基礎,在他信的泰愛泰黨被迫解散后,他信的支持者又先后成立了人民力量黨和為泰黨,通過下議院選舉他信家族又先后出現兩位總理,即頌猜和英拉,即使在以反對黨民主黨執(zhí)政期間(2009~2011年),阿披實內閣里也不乏他信的政治盟友。2013年12月,民主黨從下議院全體辭職走上街頭抗議,因為他們意識到無法通過正常的全國普選和議會選舉來驅逐他信家族,因而選擇流血沖突的“街頭政治”來反對英拉看守政府,擾亂全國大選,造成社會動蕩。
經濟結構和經濟發(fā)展水平變遷與執(zhí)政安全的影響。泰國地處亞熱帶和熱帶地區(qū),其北部是稻米主要產區(qū),泰國曾經多年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國。泰國的農業(yè)人口占其全國人口的大多數,農業(yè)是其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yè)。他信擔任總理時,就曾經通過傾斜性的公共政策來補貼泰國北部和東北部的農民,使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成為他信家族執(zhí)政的群眾基礎。英拉在競選總理時曾承諾將實施大米收購計劃,以高于市場價格很多的高價從農民手中購入大米,以提高農民的收入。然而計劃推出后,泰國大米價格被推高,削弱了其國際競爭力,導致出口量在2012年大跌35%,失去稱霸30年之久的最大大米出口國地位。
泰國的大米由于價格高于國際市場,造成了“有價無市”、糧食大量囤積的困境,英拉政府由于賣不出去大米,無法回籠資金,因而無法兌現對農民的收購補貼承諾,引發(fā)了農民的普遍不滿。曾經是他信家族的鐵桿支持者們現在也不滿意英拉政府的作為,甚至準備圍追堵截英拉討要說法,他信家族在北部和東北部的下層執(zhí)政基礎開始動搖分裂。
從這里可以看出,泰國的經濟結構和經濟發(fā)展水平的變遷,推高了農業(yè)大國泰國稻米的市場價格,造成了“有價無市”的困境,同時政府短視的公共政策為“大米提價”推波助瀾,造成現在無法兌現承諾的困境,損害了英拉政府的形象,喪失了政府的公信力,引發(fā)了下層民眾的騷亂,也成為反對黨攻擊政府的重要把柄。
社會分層化引起的利益集團間利益沖突對執(zhí)政安全的消解。從表1可以看出,泰國的社會分層化明顯,社會已經被嚴重地撕裂為“?;逝伞焙汀八排伞眱纱箨嚑I。在他信之前,泰國的政治經濟權力為王室、軍隊、城市中上層的社會精英所分享,走馬燈似的的內閣政府(包括軍政府)也沒有意識和意愿來對抗泰國的“精英政治”。
他信上臺后,在大力發(fā)展經濟的同時,通過補貼性的財政政策來拉攏泰國北部和東北部的農民,擴大了家族的執(zhí)政基礎,喚醒了下層民眾的權利意識。由此催生了泰國的下層民眾形成了新的“利益集團”。正如羅斯金在《政治科學》中所指出的,實際上,往往是政府制造了許多利益集團,因為它們與政府的項目密切相關。他信政府時期,有農業(yè)補貼政策,農民的經濟地位開始提高,因而泰國的農民產生出以“紅衫軍”為代表的利益集團,他們代表農民和下層民眾的利益,在大多數時候他們支持他信家族執(zhí)政。泰國的“民粹主義”由此產生,“平民政治”開始走上政治舞臺,并與“精英政治”對抗。盡管他們的斗爭手法還不成熟,并且屢次遭軍警鎮(zhèn)壓,但是作為一個影響執(zhí)政安全的利益集團,他們已經形成了。endprint
他信“劫富濟貧”的公共政策(即拿政府的稅收財政補貼下層民眾)也傷害了城市里為社會創(chuàng)造財富的中上層社會精英,他們認為自己為國家貢獻的稅收反而被他信政府拿去收買人心,感到自身的政治經濟權利受到侵犯,于是他們借助王室和他信家族的矛盾,打出了“保王”的旗幟,形成以“黃衫軍”為代表的利益集團,他們的政治訴求是捍衛(wèi)城市精英的政治經濟權利,推翻他信家族的統治,選出為城市精英代言的政府。
泰國的北部不光聚集了大量的農業(yè)人口,而且由于靠近中國西南,人口也多為華裔(而中部和南部則以泰國的傳統家庭為主,他們是他信的忠實支持者。)于是泰國的兩大政治勢力的精確描述分別是:他信派(相)——支持他信家族的北部和東北部農業(yè)地區(qū)的以華裔為主體的下層民眾;?;逝桑ㄍ酰С滞跏液兔裰鼽h的中南部的以泰族為主體的中上層的城市精英。
由此可以看出泰國的政治危機混合了太多復雜的因素,因此表現了議會內的政黨之爭,街頭的紅黃(衫軍)對抗,民族間的華泰分歧,地域上的南北之爭,而其本質和核心就是泰國王室和他信家族的權利角逐。兩大政治派別勢均力敵,都形成了利益集團,無論哪一方上臺執(zhí)政,反對派都不滿意,都是對執(zhí)政安全的威脅和“消解”。究其根本,先天不足的脆弱型民主制,是泰國歷任政府和內閣不斷被顛覆的原因。
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均引發(fā)的群體性公共危機。如前所述,以“黃衫軍”為代表的城市精英群體和中上層階級認為他們才是社會的中流砥柱,是國家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和政府稅收的主要創(chuàng)造者,他們不滿意他信政府補貼農業(yè)和農民的政策,認為政府是在“劫富濟貧”,用城市精英和中產階級繳納的稅收來補貼農民,實為收買人心,為他信及其家族的長期執(zhí)政積累政治基礎,這是反對他信家族的“保王黨”和“黃衫軍”認為極不公平的,也是他們結成民主同盟釀成一系列群體性公共危機的真正原因。(例如2006年,“黃衫軍”街頭抗議促成軍事政變,他信下臺;2008年,封堵兩座機場推翻他信妹夫頌猜的臨時政府以及2013年底持續(xù)至今的反英拉政府的街頭抗議示威活動)
P波的上下震蕩傳導引發(fā)的執(zhí)政危機
促成P波的四大因子在2013年底的英拉看守政府執(zhí)政危機中得到淋漓盡致的展現。四大因子并不是孤立分離的,而是相互影響,交互作用形成的上下震蕩的P波,引發(fā)英拉政府空前的執(zhí)政危機,兩大政治勢力嚴重對立,社會階層完全撕裂,給泰國社會和人民生活帶來了災難性后果。我們通過以下解析來呈現2013年底英拉政府內憂外患、進退兩難的困境。
第一階段:上層爭斗,街頭政治。2013年12月8日,反對黨民主黨從下議院全體辭職,并于次日全體走上街頭抗議,英拉被迫成立看守政府,宣布下次大選日期。這是危機的第一階段,兩大政治勢力從短暫的聯合,走向再度分裂,而且對抗方式選擇常用的“街頭政治”。反對黨全體辭職,下議院解散,政府失去“合法性”,成為看守政府,可以看作是上層政治斗爭的開始,也是第三大因子的再度體現,社會分層導致利益集團間的利益沖突激化。如果我們再深度剖析一下民主黨全體辭職的原因,就會發(fā)現導火索是英拉政府對上屆反對黨阿披實政府于2010年5月19日對“紅衫軍”街頭示威的血腥鎮(zhèn)壓提出檢控,這觸動了反對黨的利益,認為英拉政府是在秋后算賬,利用公權力打擊報復反對黨。他們不滿意議會內的政治權力資源分配,轉而通過“街頭政治”來達到推翻現任政府,重新獲取權利的目的。這一階段還是危機的醞釀階段,可以解讀為政府上層分裂,政黨政治斗爭的開始。
第二階段:后院起火,上下震蕩。反對黨的抗議示威活動一直持續(xù),英拉在他信的鼓勵下堅決不辭職,等待2014年2月的大選。于是反對黨除了在曼谷等城市進行街頭抗議,“封鎖曼谷”和封堵政府辦公大樓外,又在他信家族的票倉地區(qū)煽風點火,號召當地的稻農去向英拉政府索要農業(yè)補貼。由于英拉上臺前承諾以高價征收稻農的大米,變相推高了泰國大米的價格,削弱了泰國米價的國際競爭力,加重了泰國大米供應過剩的困境。由于大米無法出口,泰國央行很快就沒有足夠的資金支付農民,農民們非常憤怒。他們也自發(fā)組織起來封堵地方政府的道路,并準備前往曼谷參與抗議。反對派還于1月17日推動反腐機構就稻農補貼調查英拉。至此,泰國的下層民眾、尤其是傳統意義上英拉家族的根據地也開始出現分裂,農民們由于自身經濟利益得不到滿足,也開始自下而上地發(fā)動抗議示威,并和反對派聯合到一起,形成了上下震蕩傳導的P波,加劇了英拉執(zhí)政的危機。而下層的民眾加入反對英拉政府的陣營,更多是出于P波的第二因子,即由經濟結構和經濟發(fā)展水平的變遷導致的對于執(zhí)政的影響。
第三階段:干擾大選,進退兩難。原定于2014年2月舉行的選舉,反對派通過各種手段阻撓大選,號召民眾不要投票,甚至封堵投票點,375個選區(qū)中有42個無法投票,大選無法正常舉行,最后被判無效。泰國政局陷入無法解開的僵局。反對黨深知他信家族根基深厚,若通過大選只能選出他信家族及其代理人,所以不惜以違法的方式擾亂大選,可是放棄大選,他們自己也無法通過合法的途徑組織政府,獲取權力。于是,泰國政局陷入了進退兩難的境地,兩大勢力各不相讓,泰國的政局持續(xù)動蕩,英拉離開曼谷,看守政府外交部長請求聯合國參與斡旋。至此,泰國看守政府威信盡失,已經進入到某種程度上的“無政府狀態(tài)”,泰國社會陷入了“死而不僵”的局面,到目前為止仍舊沒有緩和的跡象。由于P波的上下震蕩傳導形成了災難性的后果,不僅是英拉看守政府癱瘓了,反對黨也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更糟糕的是整個國家都陷入動蕩和分裂,這是個兩敗俱傷的結果。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泰國現在面臨的困境已經不是政黨危機,或者政府危機,而是一場國家和社會危機,是關系到泰國先天不足的脆弱民主制是否能夠存續(xù)的危機。
SPS震蕩波理論的S和P波在泰國目前的社會危機中得到很好的詮釋。由于泰國的經濟結構、經濟發(fā)展水平和利益集團之間的沖突對立和社會資源的分配不均等因素導致了泰國社會的群體性公共危機,泰國陷入政局不穩(wěn)、社會動蕩的長久困境。如果從八年前他信因為軍事政變下臺開始研究起,我們發(fā)現泰國的政壇危機呈現出一個逐步惡化的趨勢,兩大政治勢力對抗從最初的斗爭下的暫時妥協聯合直到最近的P波上下震蕩傳導,形成持續(xù)至今的對立對抗,泰國社會出現無法彌補的裂縫,國家陷入政府不存、經濟停滯,社會動蕩的困窘局面??梢杂纱说贸龀醪浇Y論,在先天不足的發(fā)展中國家推行民主制很容易演變成撕裂社會、各方都難得利的災難。(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學院碩士研究生顧明祥是本文的共同作者)
(本文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計劃重點項目“面向非常規(guī)突發(fā)事件應急管理的風險理論與方法”的階段性成果,項目批準號:91324202)
責 編/凌肖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