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方法;預防;乙型肝炎
670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532-02
自2002年起我國將乙肝疫苗納入兒童計劃免疫以來,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種率和首針及時接種率都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乙肝疫苗全程接種率從納入前的80%提高到2004年的90%以上,首針及時接種率從納入前的60%提高到2004年的75%。GAVI項目地區(qū)共有1100萬兒童接受了乙肝疫苗的預防接種。在西部省份和貧困地區(qū),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種率從64%上升到2005年的90%,首針及時接種率也從47%上升到67%。和田市即在鄉(xiāng)鎮(zhèn)的2家醫(yī)院開展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工作,經(jīng)10年的觀察證實,嬰兒普種乙肝疫苗后能有效的降低小兒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攜帶率或乙肝發(fā)病率,取得了顯著的社會效益和經(jīng)濟效益,先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人口數(shù)按市統(tǒng)計局統(tǒng)計數(shù)。全市2002年——2012年接種率由各鄉(xiāng)鎮(zhèn)(下同)每年年報匯總而成;全市接種率調(diào)查由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每年抽調(diào)而得。乙肝發(fā)病率按每年疫情資料統(tǒng)計。
1.2疫苗接種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為0、1、6個月,全程接種3針,開始時為血源乙肝疫苗,首針為30ug,后2針為10ug。1992年起除已知HBsAg陽性母親首針為30ug外,其余均采用10ug,1997年其改用重組(酵母)乙肝疫苗,每針均采用5ug。
1.3對照組
1.3.1同年齡組對照接種玉龍喀什鎮(zhèn)2002年出生的兒童,經(jīng)常規(guī)乙肝疫苗全程接種,分別于2001年(3歲)和2004年(6歲)2次測定HBsAg。本組對照為玉龍喀什鎮(zhèn)1995年出生未接種過乙肝疫苗的兒童,在2001年(6歲)測定HBsAg。異地對照為吉亞鄉(xiāng)1995年和1998年出生均未接種過乙肝疫苗的同齡兒童,分別于2001年和2004年測定HBsAg。檢測方法為反向間接血凝實驗(RPHA),判斷標準以≥1:8(++)為陽性。
1.3.2幼兒與青少年組對照幼兒組為2008年——2010年幼兒園入園體檢兒童,接過種乙肝疫苗;青少年組為2008年——2010年高校、中專招生體檢未接種過乙肝疫苗的學生。檢測方法為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ELISA),結(jié)果判斷信賴酶標儀比色。
1.4乙肝病毒表面抗體(抗-HBs)監(jiān)測對象為玉龍喀什鎮(zhèn)2009年1月——2010年3月出生的63名和吉亞鄉(xiāng)2010年1月——2011年3月73名全程接種過乙肝疫苗的兒童,分別于2010年、2011年采血監(jiān)測,所用方法為酶聯(lián)免疫法,OD值≥2.1為抗-HBs陽性。
2結(jié)果
2.1滿1周歲兒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種率2002年以來在和田市采用結(jié)合孕婦系統(tǒng)管理,把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納入計劃免疫后,當年全程接種率即達80.16%,2002年——2003年分別上升到83.30%-90.76%,2003年,在全市推廣后,2004年全市乙肝疫苗接種率即達到96.45%,2005年后>99%。每年1次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樣調(diào)查乙肝疫苗接種率2002-2004年為94.39%-99.12%,2005年后均為100%。乙肝疫苗第1針及時接種率2002年以來>94%。
2.2嬰兒接種乙肝疫苗后HBsAg攜帶率的變化玉龍喀什鎮(zhèn)和吉亞鄉(xiāng)1995年出生、2001年6歲未接種過乙肝疫苗的兒童,HBsAg攜帶率分別為6.96%和8.57%,兩者的差異無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u=0.4,p>0.05),但有可比性。玉龍喀什鎮(zhèn)1995出生兒童接種乙肝疫苗后3年和6年,HBsAg攜帶率分別為1.76%和3.05%,與對照組吉亞鄉(xiāng)同齡兒童相比較,差異有極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
新生兒乙肝疫苗普種后2008年——2012年入幼兒園的幼兒組體檢共3349人,未普種乙肝疫苗的2008年——2012年高校、中專招生體檢青少年組共8573人,兩組的HBsAg攜帶率分別為2.09%和14.79%,兩組間的差異有非常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x2=385.7,p<0.05)保護率為85.86%。
2.3嬰兒接種乙肝疫苗后抗-HBs檢測土沙拉鄉(xiāng)63名兒童均全程接種乙肝疫苗,抗-HBs陽性者54人,免疫成功率85.71%;其中P/N≥10的45人,占83.33%。和田市區(qū)53名兒童均全程接種乙肝疫苗,抗-HBs陽性者47人,免疫成功率88.68%;其中P/N≥10的39人,82.98%。兩地共檢兒童116人,抗-HBs陽性者101人,免疫成功率87.07%,其中P/N≥10的84人,占83.17%。
2.4嬰兒接種乙肝疫苗后對乙肝發(fā)病率的影響由于和田市自實行病毒性肝炎分型報告,以防止可能出現(xiàn)的偏倚,故人為地將1991年——1999年的疫情劃分為初期(1991——1993年)、中期(1994年——1996年)和近期(1997年——1999年)3個階段。乙肝年平均發(fā)病率3個階段分別為51.6/10萬、56.3/10萬、48.3/10萬,各個階段的發(fā)病率差別不大,(x2=3.0,p<0.05)?!?0歲各年齡組的發(fā)病率差別也不大p<0.05;而0-4歲和5-9歲組發(fā)病率近期已降至3.98/10。各個年齡組間乙肝病例構(gòu)成比在3個階段中發(fā)生明顯改變,其中1-9歲病例比例從初期的9.0%降至近期的0.8%。
3討論
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嚴重危害人群健康的傳染病。乙肝疫苗是用于預防乙肝的特殊藥物。疫苗接種后,可刺激免疫系統(tǒng)產(chǎn)生保護性抗體,這種抗體存在于人的體液之中,乙肝病毒一旦出現(xiàn),抗體會立即作用,將其清除,阻止感染,并不會傷害肝臟,從而使人體具有了預防乙肝的免疫力,從而達到預防乙肝感染的目的。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認為是控制乙肝的唯一有效措施。和田市結(jié)合孕婦系統(tǒng)管理,把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納入計劃免疫很好的解決了3針銜接問題。第1針有婦保醫(yī)生和助產(chǎn)士負責接種,發(fā)給乙肝疫苗接種卡,按出生月份填入每月1張的乙肝疫苗接種登記冊,并告知產(chǎn)婦待嬰兒滿月后及時到疾控中心預防接種門診打“滿月針”-第2針乙肝疫苗及第3針,從而大大提高了乙肝疫苗的接種率。新生兒接種乙肝疫苗后最為直接的效果是HBsAg的降低和乙肝發(fā)病率的下降,以及今后慢性肝病發(fā)病率或死亡率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