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急性膽源性胰腺炎外科治療方式。方法對2006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病人171例進行了回顧性分析。結果引起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膽系疾病有:膽囊和膽總管下端多發(fā)結石、膽胰合流異常、Oddi氏括約肌炎性狹窄等;外科干預以簡單有效的早期膽道或胰腺引流為主。結論膽道梗阻引起胰液排出障礙是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重要原因;膽源性胰腺炎的有效方法是膽囊切除和/或膽總管切開引流術、胰腺減壓引流術。
【關鍵詞】膽源性;胰腺炎;外科治療
152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130-01
急性膽源性胰腺炎(acute gallstone pancreatitis,AGP)是急性胰腺炎的最常見一種,外科干預治療已經(jīng)成為共識,有關膽源性胰腺炎手術時機和外科處理方式尚無定式。本文通過分析135例急性膽源性胰腺炎外科治療資料,對其手術時機和合理的治療方式作以探討。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共收集我院2006年9月——2013年9月間收治的急性胰腺炎135例,年齡25歲-81歲,平均53歲;其中男性91例,女性44例,男女比例為2.07:1。
1.2臨床表現(xiàn)腹痛135例(100%),黃疸27例(20%),有急性胰腺炎反復發(fā)作的病史101例。
1.3方法135例病人中,保守治療72例,手術治療63例,采取術式為單純膽囊切除術18例,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開取石、T管引流術28例,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開取石、T管引流+胰上下緣切開引流、壞死組織清除17例。
2結果
135例病人中,經(jīng)禁食、胃腸減壓、抑制胰液分泌、抗感染治療72例治愈。手術治療63例,單純性胰腺炎38例,壞死性胰腺炎25例。采取術式為單純膽囊切除術18例,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開取石、T管引流術28例,膽囊切除+膽總管切開取石、T管引流+胰上下緣切開引流、壞死組織清除17例,隨訪1例膽總管探查引流術后患者胰腺炎復發(fā),經(jīng)ERCP造影證實為十二指腸括約肌狹窄,行乳頭切開術后治愈。2例病人明確為膽道梗阻,因病人拒絕手術治療復發(fā)。
3討論
膽總管與胰管共同通路,使膽囊、膽管中機械性或功能性梗阻導致感染膽汁返流入胰管,使膽液與胰液返流使胰管內(nèi)壓升高,多發(fā)性、微小、或泥沙樣結石容易造成壺腹部堵塞或造成十二指腸乳頭括約肌水腫、痙攣成為急性胰腺炎發(fā)病的重要因素。本組病例占同期入院胰腺炎病人的比例為75%,與文獻報道相似。
有關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手術時機目前尚無定論,須采取“個體化”治療,即根據(jù)每個病人的不同情況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案。如患者急性水腫型胰腺炎,我們主張先保守治療,如禁食、胃腸減壓、抗炎、抑制胰腺分泌、靜脈營養(yǎng)等。如治療過程中患者病情不斷加重,表現(xiàn)為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或者胰腺壞死及胰腺周圍組織壞死,并發(fā)胰腺膿腫或胰腺周圍膿腫,應采取手術治療。25%的膽源性胰腺炎為重癥胰腺炎,病死率明顯升高因此手術時機的選擇尤為重要。此外患者在疾病后期出現(xiàn)胰周膿腫或胰腺假性囊腫,有時也需要手術治療。本組病例有63例施行手術治療,其中大部分病人手術是在入院后2周左右,合并胰周膿腫的,在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行膿腫引流,胰腺假性囊腫形成在3個月后手術。
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手術原則是有效解除膽道病因、減少胰腺炎的復發(fā)的手術。主要有以下幾種手術可供選擇:①膽囊切除或/和膽總管切開取石術:膽囊切除或/和膽總管切開取石已成為膽石性胰腺炎的有效治療方法。它可以有效地達到引流胰膽管,減輕胰膽管內(nèi)高壓的目的,可使胰腺的炎癥得到控制,手術較簡單、并發(fā)癥少且療效滿意。本組行膽囊切除和/或膽總管切開引流28例、隨診期內(nèi)無1例復發(fā)。②胰腺減壓引流術:對于胰腺腫脹明顯者,通過該術式引流可減輕胰腺的張力,有助于改善胰腺血運和減輕腹痛。切開后給予腹腔灌洗,術后給予充分引流,以減少腹內(nèi)繼發(fā)性損害,減少滲出及壞死,防止感染,必要時術后可進行持續(xù)置雙套管腹腔灌洗。
因此,急性膽源性胰腺炎宜通過Bus、CT等影像學確診梗阻原因和部位,早期選擇簡單、有效的外科方式干預,提高治愈率,減少合并癥。
參考文獻
[1]陳權海,李清佩.急性膽源性胰腺炎的治療和手術時機選擇[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1998,18(1)∶26.
[2]陳勇軍,俞亞紅,丁志強.急性膽源性胰腺炎診治分析[J].肝膽胰外科雜志,2003,15(2):120-121.
[3]黃志強,金錫御.外科手術學[M].第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068-1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