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研究尿液微量白蛋白和視黃醇結合蛋白檢測在糖尿病腎病診斷中臨床應用價值。方法選擇2010年——2012年在江蘇省常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接受健康體檢的60例體檢者作為對照組,選擇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0例糖尿病腎病患者作為觀察組,將觀察組分為3組,A組為大量白蛋白尿組,B組為微量白蛋白尿組,C組為正常白蛋白尿組,每組分別為20例。觀察組和對照組都要接受尿液微量白蛋白和視黃醇結合蛋白檢測,并分析對比檢測結果。結果觀察組的尿液微量蛋白和視黃醇結合蛋白含量都比對照組高。結論尿液微量蛋白和視黃醇結合蛋白含量的檢測,對于糖尿病腎病的診斷有很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尿液微量白蛋白;視黃醇結合蛋白;糖尿病腎病
735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585-02
糖尿病引起的腎臟損害被稱為糖尿病腎病,也被叫做糖尿病腎小球硬化癥,是臨床上的常見疾病之一。近年來,隨著糖尿病腎病逐漸上升的發(fā)病率,研究者急于找到更好的檢測方法和治療方法。本文研究的是尿液微量白蛋白和視黃醇結合蛋白檢測在糖尿病腎病診斷中臨床應用價值,分別對60例糖尿病患者和60例健康體檢者的尿液做了檢測,以下是報告內(nèi)容。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選擇2010年——2012年在江蘇省常熟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接受健康體檢60例體檢者作為對照組,對照組體檢者不存在糖尿病家族史,而且尿常規(guī)、血壓等各項指標均表現(xiàn)正常。選擇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療的60例糖尿病患者作為觀察組,在60例觀察組中,有35例男性患者,有25例女性患者,最大年齡為79歲,最小年齡為23歲,平均年齡為55.2歲。糖尿病患者發(fā)病時間最長為16年,發(fā)病時間最短為1年,平均發(fā)病時間為8.9年。將觀察組隨機分為3組,A組為大量白蛋白尿組也就是EAER在200μg/min以上,B組為微量白蛋白尿組,尿液蛋白體現(xiàn)為20μg/min
1.2方法采集60例患者和60例體檢者早上的尿液大約10毫升,需要注意的是采集的尿液樣本不能放置太久,否則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檢驗結果,最好在兩個小時內(nèi)進行視黃醇結合蛋白和尿液微量白蛋白檢測。通過免疫比濁法檢測這些尿液樣本中視黃醇結合蛋白和尿液微量白蛋白的含量,并將檢測結果一一記錄下來。
1.3統(tǒng)計學方法本次研究使用SPSS12.0軟件包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使用t進行檢驗,用(χ±s)表示計量數(shù)據(jù),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通過檢測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尿液,觀察組的尿液微量白蛋白和視黃醇結合蛋白含量都比對照組高,而且隨著UAER的增加,尿液微量蛋白和視黃醇結合蛋白也隨著增加。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糖尿病腎病是臨床上的常見疾病之一。患者存在尿微量蛋白是糖尿病腎病的標志。研究表明,糖尿病引發(fā)的糖尿病腎病有可能引起嚴重的后果如死亡,另外,糖尿病腎病患者的死亡率遠遠高于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腎病的標志為尿蛋白的出現(xiàn),正常的尿蛋白含量體現(xiàn)為UAER在20μg/min以內(nèi),而微量尿蛋白體現(xiàn)為20μg/min
早期糖尿病腎受損的臨床癥狀并不明顯。通常情況下尿蛋白基本都是呈陰性,如果出現(xiàn)陽性的尿蛋白,說明患者的腎功能已經(jīng)嚴重受損。因此,尿液微量蛋白和視黃醇結合蛋白的檢測,有利于檢測出糖尿病腎病。這種方法不僅患者不會受傷害,沒有痛苦,而且獲取樣本簡單易行。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的尿液微量蛋白和視黃醇結合蛋白都遠遠高于對照組,而且隨著UAER的增加,尿液微量蛋白和視黃醇結合蛋白也隨著增加。觀察組和對照組之間差異較明顯,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尿液微量蛋白和視黃醇結合蛋白的檢測結果,能夠為糖尿病腎病的診斷提供參考依據(jù),提高了糖尿病腎病診斷的準確性,避免出現(xiàn)漏診的情況。因此提倡在廣大糖尿病患者中檢測尿液微量蛋白和視黃醇結合蛋白的含量。
參考文獻
[1]張菁菁,王東霞,張衛(wèi)群.尿微量白蛋白及視黃醇結合蛋白聯(lián)合檢測對糖尿病腎病的早期診斷[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3(16):344-345.
[2]劉程遠,劉靜,劉寧,馬翠紅,劉婷.尿液微量白蛋白和視黃醇結合蛋白的檢測在糖尿病腎病診斷中的價值[J].標記免疫分析與臨床,2010,4(06):555-556.
[3]劉義明,黃日安,莫偉.糖尿病腎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免疫球蛋白G、轉鐵蛋白和視黃醇結合蛋白的檢測及意義[J].廣東醫(yī)學院學報,2011,4(01):366-367.
[4]廖群,陳芳華.尿蛋白、微量白蛋白及尿蛋白電泳聯(lián)合檢測診斷糖尿病早期腎損害[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1,3(11):323-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