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討20例胃腸道間質瘤的臨床特點、診斷、治療方法及預后的分析。方法資料選自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在我院就診的胃腸道間質瘤患者20例,回顧性的分析患者的臨床資料。結果20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黑便、腹脹、腹痛、燒心、消瘦、反酸、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部不適等。20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均經過CT掃描檢查,其中診斷間質瘤8例(40%);。20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均經過彩色多普勒B超進行檢查,考慮間質瘤診斷5例(25%);無任何病灶有2例(10%)。17例患者經過胃鏡檢查,表現(xiàn)黏膜隆起或者存在占位性病變有10例(50%),考慮診斷間質瘤有6例(30%)。病理等級:3例極低度侵襲危險性(15%);6例低度侵襲危險性(30%),4例中度侵襲危險性(20%),7例高度侵襲危險性(35%)。由免疫組織化學檢測結果:其中CD117陽性率為95%,CD34陽性率為90%,SMA陰性率為85%,S-100陰性率為95%。所有患者皆予以手術的治療措施,術后隨訪6至30個月,其中18例間質瘤完全切除治愈生存,2例術后出現(xiàn)腫瘤復發(fā),廣泛轉移,最終死亡。結論胃腸道間質瘤(GIST)有效發(fā)現(xiàn)的重要手段為CT等影像學以及內窺鏡的檢查,但術前明確診斷不易;當前主要治療方法仍以手術為主,常規(guī)不行淋巴結廣泛清掃;對于高度侵襲危險性及轉移性的GIST,若CD17(+),目前采用甲磺酸伊馬替尼進行術后輔助治療有較好療效。
【關鍵詞】胃腸道間質瘤;特點;分析
185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154-02
我院回顧性的分析胃腸道間質瘤的臨床資料,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資料選自2010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就診的胃腸道間質瘤患者20例,其中女11例,男9例,年齡為28-73歲,平均年齡為(60.2±0.4)歲。包括5例小腸間質瘤、1例十二指腸間質瘤、14例胃間質瘤。經過相關病理證實所有患者均同胃腸道間質瘤的診斷標準相符合。
1.2方法回顧性的分析臨床資料,包括臨床特征、診斷、治療及預后。
2結果
2.1所有患者臨床表現(xiàn)情況通過對20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臨床癥狀進行觀察發(fā)現(xiàn),7例患者腹痛,6例腹脹,5例消瘦,8例燒心合并反酸,5例食欲不振,4例惡心嘔吐,3例腹部不適。其中3例無典型癥狀患者經過健康體檢發(fā)現(xiàn)。
2.2所有患者術前診斷情況20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均經過CT掃描檢查,其中表現(xiàn)腹部腫物有17例(90%);其中診斷間質瘤8例(40%);未發(fā)現(xiàn)病灶有3例(15%)。20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均經過彩色多普勒B超進行檢查,其中存在異常性回聲有18例(90%),考慮間質瘤診斷5例(25%);無任何病灶有2例(10%)。17例患者經過胃鏡檢查,表現(xiàn)黏膜隆起或者存在占位性病變有10例(50%),考慮診斷間質瘤有6例(30%)。
2.3所有患者病理情況20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在光鏡下,其間質瘤細胞形態(tài)多數(shù)呈梭形,少數(shù)呈上皮樣、柵欄狀或者呈束狀。本研究依據(jù)美國NIH醫(yī)療衛(wèi)生組織機構四級危險度劃分標準,對患者病理等級進行劃分,其中3例極低度侵襲危險性(15%);6例低度侵襲危險性(30%),4例中度侵襲危險性(20%),7例高度侵襲危險性(35%)。由表1可知,20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免疫組織化學檢測結果,其中CD117陽性率為95%,CD34陽性率為90%,SMA陰性率為85%,S-100陰性率為95%。
2.4所有患者治療以及預后情況20例胃腸道間質瘤患者,14例患者為胃間質瘤,其中10例患者選擇胃局部切除手術進行治療,4例患者采取胃大部切除術進行治療;5例患者為小腸間質瘤,均采取小腸部分切除術進行治療;1例患者為十二指腸間質瘤,患者采取十二指腸局部切除手術進行治療,1例胃間質瘤患者術中發(fā)現(xiàn)腫瘤侵及主動脈,無法將腫瘤組織徹底切除。5例高度侵襲危險性患者進行甲磺酸依馬替尼術后輔助化療。術后隨訪6至30個月,其中18例間質瘤完全切除治愈,2例術后出現(xiàn)腫瘤復發(fā),廣泛轉移,最終死亡。
3討論
胃腸肌的叢中ICC是GIST的起源,其屬于胃腸道間非上皮的腫瘤之一,具有KTV(CD117)的陽性表達。其中KIT屬于跨膜受體的酪氨酸激酶之一,在正常的情況下同配體結合,起激活作用。由于C-kit基因活化的變異導致KIT受體的酪氨酸激酶具有非配體的依賴性的活化現(xiàn)象發(fā)生,將不間斷且自動的一些磷酸化產生的同時對腫癌細胞的生長起促進作用。
胃腸道間質瘤可生長于腔外亦或是腔內,按照不同的生長方式亦有不同的臨床表現(xiàn)。然而腫瘤巨大將導致局部的壓迫癥狀發(fā)生,例如生長于腔內將導致胃腸道具有不良的運動功能。具有較大腫瘤時較易導致黑便、嘔血、消化道的出血、壞死現(xiàn)象發(fā)生。影像學與內窺鏡利于診斷惡性GIST。黏膜下的腫塊是GIST在內窺鏡的超聲與內窺鏡的表現(xiàn),一旦中心壞死的黏膜將導致潰瘍的形成。MRI、CT、超聲均對腔外腫瘤的發(fā)現(xiàn)有利。據(jù)相關報道顯示內窺鏡的引導之下施行細針穿刺對手術之前病理的確診有利,然而臨床較少運用。
胃腸道間質瘤的確診依賴免疫組織的化學檢查與組織的病理學,CD(+)是其主要的特征,而KIT蛋白抗原的標志物為CD抗原,因為其特異性的表達在GIST診斷中特異性較強。近年來發(fā)現(xiàn)胃腸道間質瘤最具特征的標志物是CD117,它的表達在所有組織學類型中可見,包括良性和惡性胃腸道間質瘤,并可見于不同部位的胃腸道間質瘤。另外目前CD34(+),SMA(-),S-100(-)也為其免疫組織化學特征。在本組中CD(+)95%、CD34(+)90%、SMA(-)85%、S-100(-)95%。
手術切除依然是GIST治療的主要手段,根據(jù)腫瘤的部位、大小、腫瘤的性質等而定,若間質瘤直徑超過5cm可判定為惡性腫瘤,術后復發(fā)或轉移發(fā)生率相對較高。因此,如果直徑超過5cm惡性腫瘤患者,用采取胃大部切除手術。由于淋巴結轉移發(fā)生率較低,所以通常情況下無需行廣泛淋巴結清掃手術,采取常規(guī)腫瘤切除手術即可。據(jù)相關報道顯示完全切除惡性GIST的腫瘤病灶后,患者5年生存率在42%以上。還有報道表明甲磺酸伊馬替尼對kit受體中酪氨酸激酶激活作用起阻斷作用,進而對腫瘤生長進行抑制,因此用于高度侵襲危險性GIST的切除術后以及轉移性的GIST的輔助治療中。但文獻報道僅適用于免疫組化檢測CD117陽性的患者。腹膜、肺、肝臟是較為常見惡性間質瘤的常見部位,較為罕見的是淋巴結的轉移。對預后造成影響的因素包括Ki-67、p53、CD117、其存在浸潤亦或是轉移的核分裂象在5/50HPF以上、腫瘤的直徑在5cm以上、腫瘤出現(xiàn)明顯壞死現(xiàn)象。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皆予以手術的治療措施,在手術之后經病理診斷是胃腸道的間質瘤,術后隨訪6至30個月,其中18例間質瘤完全切除,治愈,2例術后出現(xiàn)腫瘤復發(fā),廣泛轉移,最終死亡。
4結論
胃腸道間質瘤(GIST)有效發(fā)現(xiàn)的重要手段為CT等影像學以及內窺鏡的檢查,但術前明確診斷不易;當前主要治療方法仍以手術為主,常規(guī)不行淋巴結廣泛清掃;對于高度侵襲危險性及轉移性的GIST,若CD17(+),目前采用甲磺酸伊馬替尼進行術后輔助治療有較好療效。
參考文獻
[1]何勇.胃腸道間質瘤臨床病理特點及外科治療預后因素分析[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0,29(3):162-163.
[2]李爾萃.73例胃腸道間質瘤臨床特點分析[J].青海大學學院學報,2012,55(5):30-31.
[3]王鋼普.胃腸道間質瘤的治療及其預后分析[J].山東大學學院學報,2012,23(5):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