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教育公平等相關理論的基礎上,對流動兒童小學升初中受教育不連續(xù)性問題進行調查研究。通過對當前廣州市流動兒童小學升初中現(xiàn)狀的分析,發(fā)現(xiàn)造成此問題的表面原因是戶籍制度下的權利不平等,深層原因是政府之間的利益博弈,而其核心是教育經費問題。
關鍵詞:流動兒童 戶籍制度 教育經費
20世紀90年代以來,流動兒童教育問題開始得到學界的關注,但目前為止,尚未能較好地解決義務教育階段流動兒童“升學難”的問題,這不僅關系到流動兒童個體的發(fā)展,而且會影響到我國“普九”工作的深入進行。因此,解決這一問題成為了社會發(fā)展的當務之急。
針對此問題,本文對廣州市8所農民工子弟學校的學生、家長進行問卷調查,對8位校長進行訪談。結合調查所得的數(shù)據(jù)與訪談結果,分析當前廣州市流動兒童小升初的現(xiàn)狀,并對其原因進行深入探析,以期對教育政策的制定與有效執(zhí)行有所啟迪,從而更好地解決流動兒童小學升初中的難題。
一、當前廣州市流動兒童小升初的現(xiàn)狀分析
(一)大部分流動兒童以及家長都希望在廣州本地升讀初中
流動兒童在流入地完成小學義務教育之后,往往面臨著在本地就讀初中,或者回家鄉(xiāng)就讀初中,甚至直接輟學的艱難選擇。根據(jù)調查問卷所得數(shù)據(jù)發(fā)現(xiàn),基于對教育質量、環(huán)境適應、與同學和父母的關系等因素的考慮,50.93%的學生更希望在廣州的學校升讀初中。而在家長方面,這一比例更是高達80.77%,只有19.23%的家長希望其子女在家鄉(xiāng)就讀初中。這說明大部分流動兒童及其家長都希望在廣州當?shù)厣x初中。
(二)大部分流動兒童難以升讀廣州本地公辦初中
以下為學生為基于家長和學生層面,是否回老家讀初中的結果:
在我們所采訪的8所農民工子弟學校中,有6所學校反映其學生小學畢業(yè)后有20%~30%是回家鄉(xiāng)讀初中,其中這個比例最高的時候可達70%~80%;而留下來的大部分都是在廣州本地民辦初中讀書,能夠在本地公辦初中讀書的不超過10%,只有1所學校是因為與廣州的1所公辦實驗學校有一定的合作關系才能夠使該校40%多的學生考上該公辦學校。此外,學校還反映到學生的流動率比較大,其中流動率最大的是在六年級下學期,不少學生因為不能升讀廣州的初中而提前回家鄉(xiāng),適應當?shù)氐慕逃h(huán)境。由此可見,目前流動兒童義務教育階段存在小學升初中受教育不連續(xù)性的問題。
(三)回到家鄉(xiāng)就讀影響流動兒童的個體發(fā)展
除了受到能否在廣州本地升讀初中的困擾,大部分家長與學生還擔憂回到家鄉(xiāng)升讀初中會對流動兒童的學習、生活和心理等方面產生不良影響。
通過上述分析,大部分流動兒童及其家長基于廣州優(yōu)質的教學質量、家庭溫暖和朋友關系等因素的考慮都希望能夠繼續(xù)留在廣州就讀本地中學。但就現(xiàn)實情況而言,目前大部分流動兒童卻難以升讀本地的公辦中學,有相當一部分流動兒童需要回家鄉(xiāng)就讀初中。且不容忽視的一點是,有高達三成的流動兒童對自身的畢業(yè)去向尚不明確,由此可知,當前流動兒童作為外來者的身份在教育方面與本地孩子的不同待遇讓他們對自己的升學感到了迷茫。正視和解決流動兒童義務教育階段小升初不連續(xù)性問題,不僅關系到流動兒童文化素質的提高,而且關系到流動兒童健全人格的培養(yǎng)及其健康心理的發(fā)展。這不僅是對以人為本理念的堅持,更是對國家和社會未來的穩(wěn)定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注。
二、小學升初中受教育不連續(xù)性問題的原因分析
(一)戶籍制度所導致的城鄉(xiāng)權利不平等
當前,我國的戶籍制度與教育、醫(yī)療及社會保障等方面掛鉤,這就造成了在城鄉(xiāng)發(fā)展不平衡的背景下,本地戶籍的人口與非本地戶籍的人口在享受社會福利方面存在巨大差異,尤其是在教育方面。在我國現(xiàn)行的義務教育就學體制中,按照戶籍所在地就近入學,已經成為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進行整體教育規(guī)劃的前提,戶籍成為了區(qū)分不同區(qū)域兒童就學權利的基本條件。1986年頒布的《義務教育法》、1992年國務院批準頒發(fā)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及至2006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從法律上保障了流動兒童在居住地接受平等義務教育的權利,明確了居住地政府對流動兒童義務教育的責任。
如若按上述所說,2006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就已經明確了居住地政府對流動兒童義務教育的責任,流動兒童的義務教育問題也有法可循,應該能夠得到解決。但事實上,調查結果顯示,依然有42.3%的家長認為戶籍制度是導致流動兒童難以繼續(xù)在廣州升讀初中的重要原因。就目前廣州市針對流動兒童升學所制定的一系列措施而言,有44.84%家長認為手續(xù)繁瑣,這在家長選擇讓孩子入讀廣州的公立學校方面造成一定阻礙。
目前,廣東省出臺的針對流動兒童相關政策仍然擺脫不了戶籍方面的束縛。以廣東省于2010年6月23日出臺的《關于開展農民工積分制入戶城鎮(zhèn)工作的指導意見》為例,其中關于學歷及職稱方面的要求對于大多數(shù)農民工來說還是相對較高的。就與戶籍制度相掛鉤的教育政策而言,在一定意義上,積分入戶政策只解決了高素質高收入的外來務工群體子女的教育問題,而對于那些同樣為城市做貢獻但收入低且處于社會底層的農民工來說,其子女教育問題被懸置了。這種戶籍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歧視低收入群體的性質。從教育公平理論來看,每個社會成員都應享受同等的受教育權利和機遇,享有同等質量的公共教育資源服務,并接受同等的教育對待,享有同等的取得學業(yè)成就和就業(yè)前景的機會。而目前這種戶籍制度所潛在具有的不公正性是導致流動兒童受教育不連續(xù)的重要原因。
(二)政府間的利益博弈阻礙了“兩為主”政策的有效實施
在市場化改革進程中,國家通過“分權”和“讓利”的方式,將原集中于中央(或國家)的權利向地方政府層層下放,將原高度集中于國家的財政收入部分權力讓渡給地方政府。這種做法會賦予地方各級政府更多實質性權力。但同樣的,隨著權力而來的同時,各級政府所承擔的社會責任也在提高,成為了具有明確利益而又相對獨立的利益主體。在這種情況下,地方政府為實現(xiàn)本地區(qū)的利益最大化,其施政有時便不可避免地與中央的目的有所偏差。因此,在執(zhí)行中央的決策上,它會比過去更多考慮本地區(qū)的各種利益訴求,通過種種制度性的尋租與中央政府展開博弈,以確保自身利益的有效實現(xiàn)。
2001年5月,《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確定了流動兒童義務教育“兩為主”的方針,即提出“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全日制公辦中小學為主,采取多種形式,依法保障流動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這就表明中央明確將流動兒童的義務教育責任轉移到了流入地政府身上。但是,從利益博弈的角度看,“兩為主”政策并不能很好地協(xié)調流入地政府與中央政府,以及流出地政府三方面的利益。而這場“利益爭奪戰(zhàn)”的核心便是教育經費問題。
目前,在我國城鄉(xiāng)二元結構的背景下,義務教育的經費支持是以戶籍人口為統(tǒng)計口徑的撥款方式,即僅統(tǒng)計擁有當?shù)貞艏⒃诋數(shù)爻W〉倪m齡兒童少年數(shù)。這樣,當流動兒童脫離了戶籍所在地后,一方面,客觀上減輕了流出地政府的義務教育財政負擔,另一方面,其父母就業(yè)所在的流入地政府的義務教育也并不能得到中央相應的財力支援。這種教育統(tǒng)計及撥款方式使流動兒童成為了義務教育的一個灰色地帶5。在這種情況下,中央出臺“兩為主”政策,給流入地政府提出教育要求,要其為流動兒童的義務教育“買單”,實質上就是“為提高自身合法性而下卸教育事權的行為”,這樣毫無疑問會加重流入地政府的財政負擔。而且,由于目前大多數(shù)流動兒童就學于農民工子弟學校,而大多數(shù)農民工子弟學校無論是師資配置還是教學環(huán)境都未能符合辦學要求。流入地政府為了能夠給流動兒童提供良好的教育條件,就必須對其進行規(guī)范和整理,這就意味著流入地政府又多了一項龐大的財政支出。
經由上述梳理,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在“兩為主”政策實施期間,中央以及流出地政府在教育經費這一方面幾乎都不需要承擔任何費用。與之相反,流入地卻必須承擔流動兒童絕大部分的費用與責任。這顯然不符合流入地政府最大利益化的實現(xiàn)。因此在這種“權利與義務的不對等,尤其是財權與事權的不對稱”的情況下,流入地政府為了保障自身利益,便開始與中央和流出地政府展開了一場“拉鋸戰(zhàn)”,針對流動兒童出臺了一系列限制性政策,如:流動兒童上學需繳納贊助費,積分制的設立等,也因而阻礙了“兩為主”政策的有效實施。
由此可見,流動兒童小學升初中的不連續(xù)性問題不僅僅是其表面的戶籍制度的阻礙,更是其背后涉及到的政府之間多方面的利益博弈,而其核心便在于教育經費問題。因此,流動兒童小升初不連續(xù)性問題的解決不僅僅是強調表面的戶籍改革問題,而更應該關注其背后各利益群體的協(xié)調分配問題,這需要相關部門的整體協(xié)調及修整,以求使各方權責與利益達到一個基本平衡點,以使整體的利益獲得最大化。
參考文獻:
[1]王智超.農民工子女就學的制度性障礙與建議[J].東北師大學報,2007,(6).
[2]周洪宇.教育公平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11.
[3]葛新斌.“兩為主”政策中的政府投入責任探析[J].教育研究發(fā)展,2009,(2).
基金項目:國家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