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yǎng)不僅只是從大的方面教孩子熱愛國家,尊老愛幼等,更重要的是從理性思維的角度教會孩子去思考去行動,只有這樣,我們的思想品德教育才達到了其育人的目的。對小學生進行品德教育,不能僅限于課堂教育,還要拓寬德育教育的空間,擺正德育教育的位置,充分發(fā)揮各方面的教育功能,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提升德育教育的科研能力,德育教育工作才能健康發(fā)展。
關鍵詞:小學生 品德教育 德育教育
小學階段是兒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觸社會、了解生活、學習知識的新階段,同時也是他們的基本道德觀念、基礎心理素質開始形成的階段。在這個時期,兒童的身心發(fā)育速度很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亦很強,所以思想品德教育,會對兒童今后的發(fā)展起到重要的影響作用。
一、小學生道德教育的現(xiàn)狀分析
現(xiàn)在的小學生絕大多數(shù)是獨生子女,眾星捧月,從小養(yǎng)成了為所欲為、唯我獨尊的不健康心理,不僅社會觀念淡薄,是非觀念差,連起碼的家庭觀念也極淡薄。他們是祖國的未來,是祖國的希望,可是由于年齡小,知識少、閱歷淺和缺乏社會生活經(jīng)驗,又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正處于人的發(fā)展的基礎階段。兒童的品德行為正處在由低級向高級發(fā)展的過程階段,可塑性強,只要正確地引導,就能促進兒童向健康的方向發(fā)展,變得更加優(yōu)秀;反之,如果在德育的某一環(huán)節(jié)上出現(xiàn)偏差,則將使兒童向不良的方向發(fā)展,就成了大家眼中的“壞孩子”。因此,加強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擺在我們學校和家長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思想教育必須從小學生抓起,它對于人品的養(yǎng)成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讓小學生及時了解思想道德的內(nèi)容,他們就可以用它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指導自己的行為,知道自己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該做,知道應該怎樣做人,做什么樣的人,從小道德觀念強,思想品德好的人,長大以后是很少違法犯罪的,這已是不爭的事實。而在小學階段就形成了不良道德習慣的人,往往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要大得多?!昂媳е?,生于毫木”“九層之臺,起于壘土”“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對于他們的一生都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
二、影響小學生道德品質的因素
通過與學生談話,家長溝通和查閱相關資料顯示學生出現(xiàn)不良道德品質的因素有:學生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和社會因素。
(一)學生自身因素
當前的小學生,在家中都是嬌生慣養(yǎng),稍遇不順,便會發(fā)脾氣,情緒沖動產(chǎn)生不良行為,造成嚴重后果。
(二)家庭因素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獨生子女政策的落實,許多家長過分寵愛孩子,對孩子提出的任何物質的要求都盡力去滿足而忽視運用正確方法對子女進行品德教育。父母離異的殘缺家庭,孩子過早地推動父愛和母愛,在單親照顧下成長。這樣,很容易出現(xiàn)偷竊、斗毆、浪蕩、內(nèi)向、怯弱、憂郁等行為
(三)學校因素性格特點
在學校,小學生沒有任何方式可以免于從教師那里獲得道德態(tài)度,道德信仰和施行行為習慣,教師對待小學生的態(tài)度在很大程度上也會影響小學生品德的發(fā)展。社會學家的調查證明:強制專橫型的教師只能培養(yǎng)出屈從推卸責任不愿合作、弄虛作假等品質的學生;放任自流型的教師所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不僅道德品質差,學習也不會好,因為他們?nèi)狈ψ罨镜牡赖掠^念和道德責任,不懂得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壞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惡的,不知道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更無合作精神和自覺性可言;而民主型的教師,能尊重小學生的情感需要,尊重學生性格,培養(yǎng)的學生有責任心,有自覺的行為習慣,有互相關心,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共同合作的行為表現(xiàn),形成了良好的道德品質。
三、小學生道德教育對策分析
小學生思想品質受多方面的影響,所以學校、家庭、社會必須共同參與、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完成學生良好品德形成這一艱巨的任務。
(一)學校方面
小學生喜歡模仿老師的言行,因此教師要注意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自己的思想認識水平,牢固樹立熱愛教育,獻身教育的信念,教書育人,為人師表。學習對教師的評價要建立科學的評價機制,把政治理論水平、育人效果、師德作為衡量教師的重要內(nèi)容,而不是單一憑分數(shù)論高低。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應該把班主任單獨評議改成自評、互評、家長評議相結合;縮短評議時間,及時與家長溝通。只有教育的思想正確,把學校德育擺在重要位置,才能把學校真正辦成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基地。
(二)家庭方面
“養(yǎng)不教,父之過?!弊鳛榧议L應積極地為孩子一個和睦、幸福的家庭環(huán)境,讓孩子的身心得到健康發(fā)展,作為教師應該愛護、尊重學生、對出現(xiàn)打架、罵人、曠課等行為的孩子要正確疏導,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努力改善他們與群體的關系,不能強制,以免使學生產(chǎn)生抵觸情緒,加快不良品德形成。加強與學生家庭的聯(lián)系,通過家訪,讓學校的教育,使學生的自治、自理能力得到提高。
(三)社會方面
校內(nèi)校外教育相結合,加強社會實踐活動。認真組織好社會實踐活動,把社會實踐活動作為加強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并把實踐活動作為考評的依據(jù)之一。讓學生走出去,設立校外德育基地,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帶領學生參觀民兵營,讓他們在跟軍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開展幫助老人活動,通過幫助老人與老人交流讓他們早點體會作為一名少先隊員最起碼要做什么,還可以組織學生廣泛開展“社區(qū)假日小隊”“扶助殘疾兒童”“參觀污水處理廠”等活動,使學生在各種活動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須做什么。學校只有開展好這些活動,才能減少學生接觸社會不良分子或受到不良的教育機率。
參考文獻:
[1]王文哲.談談小學的德育教育.現(xiàn)代中小教育,2006.
[2]Siny.淺談影響小學生良好品德形成的因素.中國教師站.
[3]劉丙元,家庭教育及其對學校德育的啟迪和支持。教育導刊,2005
[4]吳惠.學校教育重在立德.中國教師,2005.
[5]盧蘭芝,劉梅.小學生品德教育問題淺探[J].當代教育科學,1994,(06).
[6]劉新章.小學生品德教育的社會意義[J].文理導航(下旬),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