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術后肺部并發(fā)癥的臨床治療及其效果。方法 選擇2012年6月~2012年11月在我院神經外科收治的96例重型顱腦損傷進行氣管切開術的患者作為本次臨床觀察的研究對象,觀察其在氣管切開術后出現肺部并發(fā)癥的情況,并對患者術后肺部感染、感染控制的情況進行分析,對患者進行格拉斯哥預后評分,評價我院在治療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術后患者肺部并發(fā)癥的效果。結果 96例患者中,肺部并發(fā)癥發(fā)生率48.96%,感染控制率53.06%,感染控制時間為(12.31±4.35)d。預后情況,恢復良好的患者占58.33%,死亡率為6.25%。結論 重型顱腦損傷患者在進行氣管切開術后發(fā)生肺部并發(fā)癥的幾率較高,臨床醫(yī)生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降低肺部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質量。
關鍵詞: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術;肺部并發(fā)癥;臨床分析
顱腦損傷是指由于暴力直接或間接作用于頭部從而引起的顱腦組織損傷[1]。在臨床上,一般根據格拉斯哥昏迷計分法來確定是否屬于重型顱腦損傷。重型顱腦損傷在神經外科屬于常見病癥之一,由于患者意識不清,容易造成口腔和鼻腔的阻塞,從而誘發(fā)肺部疾病,所以臨床常常采用氣管切開術這種緊急搶救術來保持患者呼吸道的順暢[2]。但是進行氣管切開術后,患者容易出現肺部并發(fā)癥。近年來我院對于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術后的肺部并發(fā)癥進行了相應的臨床分析,有了一些心得和體會。本文就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術后肺部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做出相關的探討,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6月~11月在我院神經外科收治的96例重型顱腦損傷進行氣管切開術的患者作為本次臨床觀察的研究對象,入選患者均符合格拉斯哥昏迷計分法中重型顱腦損傷的診斷標準,經過CT或MIR確診為重型顱腦損傷[3]。排除標準為嚴重器官衰竭患者、腫瘤晚期患者。96例患者中,男性55例,女性41例,平均年齡為(34.5±4.8)歲。其中硬膜下血腫31例,硬膜外血腫29例,顱內血腫36例。
1.2方法 根據患者的受傷情況和昏迷情況進行具體診療,所有氣管切開術均由我院耳鼻喉??漆t(yī)師主刀,所有患者在行氣管切開術后立即進行吸痰排痰,氣管套內持續(xù)給予低流量供氧,同時給予相應的抗生素預防感染。
1.2.1短期內不能清醒的患者,及早進行氣管切開術。
1.2.2入院出現嘔吐的患者,為了防止嘔吐物的誤吸,應該先進行插管除去異物,再進行氣管切開術。
1.2.3外傷較為嚴重的患者,應該先進行顱腦手術,再進行氣管切開術。
1.3結果評價標準
1.3.1觀察肺部的感染及其控制
1.3.1.1肺部感染診斷標準 發(fā)熱;咳嗽、痰多等呼吸系統癥狀;白細胞計數增加;肺部出現啰音。
1.3.1.2肺部感染控制 體溫恢復正常;呼吸系統癥狀顯著緩解;白細胞計數恢復正常;肺部啰音消失。
1.3.2根據格拉斯哥預后評分表對所有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價:5分,恢復良好;4分,輕度殘疾;3分,重度殘疾;2分,植物生存;1分,死亡[4]。
1.4統計學方法 本實驗的數據用SPSS13.0軟件進行數據的統計和處理,數據經χ2檢驗。
2結果
96例患者中,出現肺部感染的患者有47例,感染率為48.96%,感染控制26例,占53.06%,感染控制時間為(12.31±4.35)d。預后情況,96例患者中死亡6例,植物生存4例,重度殘疾9例,輕度殘疾21例,恢復良好56例。肺部感染情況見表1,患者恢復情況的格拉斯哥評分見表2。
3討論
重型顱腦損傷是臨床上常見疾病之一,由于重型顱腦損傷的患者常常伴有意識不清、反應遲鈍和呼吸中樞受損等臨床表現,口腔和鼻腔的內分泌物常常無法及時排出,從而造成了阻塞,這樣一來,極容易誘發(fā)肺部疾病,使得病情加重,甚至導致死亡。正是基于這樣的原因,所以臨床上對于重型顱腦損傷患者一般都會采用氣管切開術進行搶救,保證患者的呼吸道暢通,此外,氣管切開術還可以刺激患者咳嗽,促進肺部空氣的交換[5]。但是由于氣管切開術后,缺乏口鼻對空氣的濾過、濕潤、防御等作用,容易使得患者發(fā)生多種并發(fā)癥,這其中以肺部并發(fā)癥最為多見。
究其原因是由于顱腦損傷后,患者的機體免疫功能受到一定的抑制,呼吸中樞也受到抑制,使得痰液聚集在氣道內,行氣管切開術后,細菌容易直接進入氣道大量繁殖從而引發(fā)肺部的感染[6]。而顱腦損傷后血液中的兒茶酚胺會急劇升高,使得全身血管收縮,從而使得腸道粘膜缺血缺氧,屏障被破壞,腸道細菌大量繁殖并通過腸粘膜屏障進入血液循環(huán),最后造成肺部感染[7]。
從本次臨床觀察可以看出,造成肺部感染的主要細菌有肺炎克雷伯氏桿菌、綠膿桿菌等革蘭氏陰性桿菌和溶血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草綠色鏈球菌等革蘭陽性菌。這些細菌的來源有可能是空氣污染、患者之間交叉感染、身體其他部位傷口、家屬或醫(yī)生帶菌。這也提示了我們,在行氣管切開術的時候,應該嚴格按照無菌要求進行操作,避免操作不當使得患者發(fā)生感染。
重型顱腦損傷的患者在行氣管切開術后,恢復情況良好的占58.33%,輕度殘疾的占21.88%,重度殘疾的占9.38%,植物生存的占4.17,死亡的占6.25%。這也提示了我們,行氣管切開術后,患者的恢復情況較好,死亡率較低。
綜上所述,重型顱腦損傷患者進行氣管切開術的治療,可以有效地保證患者全身器官的供養(yǎng),避免缺氧造成二次損傷。但是氣管切開術后患者容易發(fā)生肺部感染,臨床醫(yī)生應當對肺部感染進行預防性的控制和治療,避免由于感染造成患者的死亡和生活質量的降低。
參考文獻:
[1]鄭智婷.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術后肺部并發(fā)癥的臨床觀察[J].河北醫(yī)學,2013,19(8):1227-1228.
[2]陳漢民,廖圣芳,余錦剛,等.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術后肺部感染的臨床干預[J].中國感染控制雜志,2009,8(2):98-100.
[3]張志宏,許海雄,李克民,等.重癥顱腦損傷術后早期氣管切開對防止肺部感染的影響[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12):52-54.
[4]孔磊,許立民,宋獻麗,等.重型顱腦損傷氣管切開患者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與護理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13,28(3):219-221.
[5]韓平.重型顱腦損傷病人氣管切開術后并發(fā)肺部感染的原因分析及護理[J].全科護理,2010,08(25):2289-2290.
[6]陳云峰.引起重型顱腦損傷合并肺部感染的相關因素及預防對策[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5):646-647.
[7]丁德武,王力群,於德滋,等.重型顱腦損傷合并肺部感染的臨床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0,18(11):1568-1570.
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