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采用中藥熏洗坐浴,配合基礎治療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后的療效觀察。方法 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外科住院患者90例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后進行中藥熏洗,并配合健康教育、飲食護理、心理護理等護理措施。結果 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后進行中藥熏洗坐浴的患者,沒有1例發(fā)生術后感染,出院時患者肛門部傷口均愈合良好。結論 中藥熏洗以防治混合痔外剝內扎術術后并發(fā)癥有效,可顯著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減輕患者痛苦,促進早日康復。
關鍵詞:混合痔術后;中藥熏洗;護理
痔是一種常見肛腸疾病,常因飲食不潔,燥熱內生,下迫大腸及久坐、負重遠行等所致。以便血、肛門有腫物、墜脹、異物感或疼痛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對我院2012年~2013年90例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后,采用中藥熏洗坐浴,配合基礎治療,可顯著促進創(chuàng)面愈合,減輕患者痛苦,促進早日康復?,F(xiàn)將治療及護理體會匯報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所有病例均來自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外科住院患者,共90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33例,年齡18~82歲,平均46.9歲,均為混合痔患者。
1.2方法 按照病證選定處方,經(jīng)煎藥機煎成每袋200 mL,6袋/劑,于患者術后第1 d首次排便之后,進行熏洗、坐浴。準備好布單、毛巾,將煎好的藥1劑加熱至50°C~70°C,倒入每個患者專用盆內,可加適量的食用鹽,置盆于專制的坐浴架內,指導或協(xié)助患者脫去內褲,暴露臀部,坐于坐浴架上,讓蒸騰的藥氣熏蒸10min左右,待水溫降至35°C~40°C或患者自覺溫度適宜時,讓患者坐入盆內,1~2次/d,20~30 min/次,坐浴完畢,清潔局部皮膚,用清潔軟毛巾擦干會陰部,協(xié)助整理衣著,常規(guī)換藥。
1.3療程 治療均以7 d為1療程,完成1療程評價療效。
1.4結果 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后進行中藥熏洗坐浴的患者,沒有1例發(fā)生術后感染,無大出血的情況發(fā)生,拆線前每日均用止痛藥的有2例,陣發(fā)性疼痛但能忍受的有5例,其余的均只大便時有輕微疼痛,所有患者均在10~12 d出院,出院時患者肛門部傷口均愈合良好,無出血及異常分泌物的發(fā)生。
2護理
2.1健康教育 是重要的基礎治療措施之一,被公認為是治療成敗的關鍵[1]。指導患者保持肛門清潔,堅持每晚中藥坐浴。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慣,避免蹲坑時間過長。避免肛門局部刺激,便紙宜柔軟,不穿緊身褲或粗糙內褲。忌久坐、久站。術后24 h內盡量控制大便,以避免排便時對創(chuàng)口帶來不利影響,如水腫、出血、疼痛等[2]。盡早在床上活動雙下肢、翻身,病情允許時盡早下床活動,有尿意時及時排空小便,防止尿潴留的發(fā)生。術后第4 d進行提肛運動[3],以改善肛門局部血液循環(huán),鍛煉肛門括約肌的功能,促進腸道蠕動,預防便秘。
2.2飲食護理 手術當日無需禁食,宜進清淡易消化的流質飲食,但禁食水果、牛奶等潤腸通便飲食及辛辣刺激之品,慎食面食、豆制品等脹氣之品[3]。術后第1d進食半流質飲食,多飲水。術后第2 d改為普食,囑患者加強營養(yǎng),多食蔬菜水果,以保持排便通暢。氣滯血淤者給予補中益氣溫陽之品,如羊肉、牛肉、山藥、大棗等,脾虛氣陷者,宜補脾宜氣甘平或甘溫之品,如魚肉、蛋類等,忌酸冷食物如阿膠、甲魚、山楂、甘橘等,濕熱下注證可選食健脾利濕之品如薏苡仁、綠豆等,忌食肥甘厚味之品。
2.3心理護理 多與患者交談,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況,告知患者術后疼痛不要緊張,疼痛難忍時可應用止痛藥。告知患者飲食宜忌的重要性,不要顧忌進食后排大便會導致傷口疼痛,正確的飲食既可保持大便的通暢,還可增加營養(yǎng),促進傷口很好的愈合。積極消除患者的顧慮,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療。
2.4注意事項 保持室內溫濕度適宜,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加蓋衣被,夏天注意室內空氣流通。飯前飯后30 min不宜進行該項操作,女性經(jīng)期、中藥過敏者禁止進行中藥坐浴。藥液溫度適宜,以防過熱導致燙傷,過冷導致蒸汽不夠,達不到治療目的。所用物品需清潔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3討論
3.1痔瘡術后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如疼痛、肛門墜脹、肛周水腫、感染等。疼痛是其最常見的問題,中醫(yī)認為術后疼痛是由于手術損傷經(jīng)絡,濕熱毒邪乘襲致靜脈不通所致。肛門墜脹、水腫是由于術后機械或炎性刺激所致,感染則以侵襲性感染為主,辨證選用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活血止痛、消腫生肌的中藥熏洗坐浴。
3.2熏洗療法是一種祖國醫(yī)學最常見的傳統(tǒng)外治方法,使用方便,藥簡價廉,療效顯著,患者易于接受。方法是將中藥煎湯煮沸后,利用藥液所蒸發(fā)的藥氣熏洗患部,待藥液稍溫后,再坐浴洗滌患部的一種技術[4]。其作用原理是利用中藥湯劑的溫熱和藥力作用,刺激局部皮膚、血管和神經(jīng),從而達到疏通腠理,行氣活血,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祛腐生肌,殺蟲止癢的目的。肛門部術后疼痛的主要原因是金刀創(chuàng)傷致絡損經(jīng)傷,氣血運行不暢,氣滯血瘀或因創(chuàng)口濕熱下注,熱毒內壅,經(jīng)絡受損,血行淤阻或因患者情志不暢,淤則不通,不通則痛。故其治則主要是活血化瘀,行氣通絡止痛。
3.3中藥方劑選用大黃、黃芩、黃柏、乳香和赤芍等,其中大黃、赤芍具有清熱涼血的功效,黃芩、黃柏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其藥理還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大黃、乳香、赤芍具有活血散瘀止痛的功效,其中乳香還具有消腫生肌的功效,諸藥合用即能達到清熱利濕、涼血止血、消腫生肌的目的。諸藥合用有活血化瘀、清熱燥濕、消腫止痛的功效。中藥熏洗借助藥力和熱力,透過皮膚、黏膜作用于人體,促使脈絡疏通,氣血流暢。藥液的浸泡清洗又能使創(chuàng)口潔凈,祛除毒邪,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陸再英,內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778-780.
[2]潘穎麗,高彩霞.外痔切剝輔助PPH治療混合痔的護理[J].中國肛腸病雜志,2012,7(32):21.
[3]張春花,張建虹.臨床護理路徑在痔病PPH患者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肛腸病雜志,2012,10(32):59-61.
[4]孫秋華.中醫(yī)護理學[M].3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73.
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