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白內障超聲乳化術摘除術中水分離步驟時使用地塞米松對后發(fā)障形成的影響,為進一步拓展臨床應用,預防后囊膜混濁提供有效藥物做出臨床研究參考。方法 收集年齡相關性白內障患者68例73只眼,隨即分為對照A組和用藥B組。A組水分離時使用平衡鹽液,B組水分離時使用地塞米松,并且于術后第1、2、5月在裂隙燈顯微鏡下觀察比較后囊膜混濁情況。結果 術后1個月A組有1只眼出現后囊膜混濁,B組1只,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2個月A組有3只眼出現后囊膜混濁,B組2只,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術后5個月A組有20只眼出現后囊膜混濁,B組4只,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 本研究表明,在白內障超聲乳化術中水分離時,應用地塞米松,能夠損傷晶狀體上皮細胞,從而較安全有效的抑制后發(fā)障的形成,以期為進一步擴大臨床應用提供依據。
關鍵詞:地塞米松;后發(fā)障;晶狀體上皮細胞(LECs);超聲乳化術;水分離
白內障是目前世界上主要的致盲眼病,隨著手術器械及手術技術不斷發(fā)展,并發(fā)癥已逐漸降低。作者于白內障超聲乳化術[1]中,用注射器將0.3ml地塞米松,直接注入晶狀體囊袋與皮質間,進行囊袋內水分離,既可松解并破壞LECs[2]間及細胞與囊膜間的連接,導致LECs從囊膜上脫落,同時又直接抑制LECs的合成,從而有效抑制LECs的增值[3]。本研究旨在通過對照組和用藥組進行比較,觀察并探討地塞米松針在白內障超聲乳化術中水分離時使用的有效性。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年齡相關性白內障患者68例73只眼,對照A組和用藥B組隨機分組。要求為單純性年齡相關性白內障,排除青光眼、葡萄膜炎、角膜病、糖尿病以及全身性疾病。
1.2方法 采用隨機化得原則將術眼分為兩組,A組水分離時使用平衡鹽溶液;B組水分離時應用地塞米松。
1.3手術步驟 開瞼,表面麻醉,于上方透明角膜處做階梯狀自閉式角膜隧道切口,然后于術眼顳側角膜緣做側切口,將粘彈劑從主切口注入,應用截囊針做前囊中央區(qū)連續(xù)環(huán)形撕囊,水分離,囊袋內超聲乳化晶體核,注吸出殘留晶體皮質后,行前囊下和后囊拋光,囊袋內植入折疊式人工晶體,植入人工晶體材質一致,I/A系統清除前房內粘彈劑,注入平衡鹽液溶液封閉主切口和側切口。術中所有術眼后囊完整。其中,A組使用平衡鹽液進行水分離,B組使用地塞米松,水分離液用量均為0.3ml。
1.5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7.1進行處理。檢驗方法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取α=0.05。
2結果
術后1個月,A組有1只眼出現后囊膜混濁,B組1只,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121,P>0.05)。術后2個月,A組有3只眼出現后囊膜混濁,B組2只,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224,P>0.05)。術后5個月,A組有20只眼出現后囊膜混濁,B組4只,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6.211,P<0.05)。
3討論
地塞米松屬于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物,其抗炎、抗內毒素、抑制免疫、抗休克及增強應激反應等藥理作用已被臨床廣泛應用。水分離技術已經被白內障術者廣泛使用。水分離時使用地塞米松,不僅可以機械性的松解并破壞LECs間及細胞與囊膜間的連接,導致LECs從囊膜上脫落,同時地塞米松通過表面受體使LECs細胞內環(huán)磷腺苷含量改變,抑制LECs的DNA的合成,從而有效抑制LECs的增值。
術后1個月,A組發(fā)現后囊膜渾濁有1只,B組發(fā)現后囊膜渾濁有1只,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分析主要原因為,術后時間較短,后囊膜混濁被地塞米松抑制的作用沒有充分發(fā)揮。術后2個月,A組發(fā)現后囊膜渾濁有3只,B組發(fā)現后囊膜渾濁有2只,兩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第5個月,后囊膜混濁眼數在A組有所明顯增加的趨勢,A組發(fā)現后囊膜渾濁有20只,B組發(fā)現后囊膜渾濁有4只,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統計結果說明了地塞米松對抑制后囊膜混濁有肯定的療效,術后第1、2、5個月,B組中也分別有幾只眼出現了后囊膜混濁,說明地塞米松針不能完全抑制后發(fā)障的發(fā)生,只是起到了減少或延緩其發(fā)生的作用。
參考文獻:
[1]Kelman CD.Symposium:phacoemulsification[J]. Trans Am AcadOphthalmol Otolaryngol,1974,78:5.
[2]Cobo LM,Ohsawa E,Chandier D et al.Pathogenesis of capsular opacification after extracapsular cat aract extract ion[J]. Ophthalmology,1984,91:857.
[3]Jamal SA,Solomon LD.Risk f act ors for posterior capsule pearling after uncomplicated extracapsular cataract ext ract and planoconvex posterior chamber lens implantation[J]. J Cataract Refract Surg,1993,19:333.編輯/王海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