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觀察頸動脈加壓灌注配合中藥熏洗治療缺血性中風臨床療效。方法 將180例缺血性中風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A)60例和對照組(B、C組)分別為60例,經(jīng)治療后對比分析觀察三組治療效果。結果 A組血流變化以及總有效率明顯高于B、C組。結論 頸動脈加壓灌注配合中藥熏洗治療缺血性中風臨床療效確切,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頸動脈加壓灌注;中藥熏洗;缺血性中風
缺血性中風是臨床神經(jīng)內(nèi)科的多發(fā)病,主要見于中老年患者,隨著生活壓力的增加,此病在中青年中發(fā)病的比例在逐年增加,此病是由于腦部組織的血液循環(huán)不暢,導致局部動脈血流灌注減少或突然完全中斷供血、供氧等癥狀,引起該腦部供血區(qū)的組織軟化、壞死等,臨床表現(xiàn)為口角歪斜、言語不利、半身不遂等,是一種發(fā)病率高、致殘率高、復發(fā)率高的腦血管疾病。祖國醫(yī)學認為導致本病的原因為情志過極、飲食不節(jié)、勞逸過度、氣候變化等原因,使至氣虛血滯,痰濁瘀血、瘀阻腦絡,氣血運行不暢,筋脈失養(yǎng)。最終導致此病的發(fā)生。本病主要病機是氣虛血瘀,治療方法應以活血化瘀、益氣通絡為主。此病若不能及時治療,可導致嚴重的不良后果,給患者生活和工作帶來不利影響。本人結合頸動脈加壓灌注配合中藥熏洗治療缺血性中風,獲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1月~2014年1月本院內(nèi)三科收治的180例缺血性中風患者,其中男性89例,女性91例。平均年齡(64.12±7.03)歲,病程15d~6月。合并病癥:糖尿病53例,高血壓病56例,高脂血癥71例。所有患者按照年齡、性別、合并病癥等分為治療組(A組)60例和對照組(B、C組),每組各60例患者。三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全部病例均按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診協(xié)作組制訂的《中風病診斷療效評定標準》進行,并經(jīng)頭顱CT或MRI檢查確診。
1.2方法 治療組(A組):采用頸動脈加壓灌注血塞通粉針。血塞通粉針0.2g加入0.9%氯化鈉注射液80ml中進行頸動脈加壓灌注,隔日1次,5次為1療程;中藥熏洗1次/d,2w1個療程。熏洗中藥組成:寬筋藤、伸筋草、紅花、桑枝、當歸、雞血藤、川芎、艾葉、絡石藤、透骨草、蘇木等具有活血化瘀、行氣通絡的中藥。1劑/d,加水3000ml,文火煎取汁,熏洗患肢,30min/次,1次/d。
對照組:第一組對照組(B組):靜滴血塞通粉針,1次/d。第二組對照組(C組):單純頸動脈加壓灌注血塞通粉針,隔日1次,5次為1療程。
1.3效果評價標準 診斷及療效評定標準: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腦病急診協(xié)作組制訂的《中風病診斷療效評定標準》進行療效評定[1]。臨床療效評價標準 治愈:癥狀消失,療效評定積分≥81%,正常工作與生活,腦血流圖正常、頭顱CT病灶未見增大,梗死部位周圍無水腫,梗死病灶變淡;顯效:癥狀明顯減輕,療效評定積分≥56%,正常工作與生活,腦血流圖檢查明顯改善,頭顱CT病灶未見增大,梗死部位周圍無水腫;有效:癥狀減輕,療效評定積分≥11%,正常工作與生活受到一定影響,腦血流圖檢查有改善,頭顱CT病灶未見增大,梗死部位周圍無水腫;無效:癥狀無改善,療效評定積分<11%,影響正常工作與生活,腦血流圖檢查無變化,頭顱CT顯示病灶擴大或腦水腫加重[2]。治療前評分與治療后評分百分數(shù)折算法:[(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以百分數(shù)表示。
1.4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數(shù)表示,計量資料以 ( x±s) 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為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三組臨床療效比較 A組總有效率為98.3%,B組為78.3%,C組為70.0%,A組總有效率高于B、C組,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1)。
注: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P<0.01
2.2三組血液流變學指標比較 治療后,治療組血液流變學情況較對照組有明顯改善,提示頸動脈加壓灌注配合中藥熏洗治療能明顯降低全血粘度、血漿粘度、紅細胞壓積及纖維蛋白原。且治療后A組各項指標均優(yōu)于B、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討論
缺血性中風發(fā)病機制是多因素、多層次、多靶點的復雜形成過程,病變部位主要在腦部,對其病機的主要闡述觀點中醫(yī)認為,虛是中風發(fā)病的前提和基礎,腎虛易導致瘀血痰濁,引起全身機能失調(diào)[3]。氣為血帥,氣虛則血行無力,氣血難于到達頭腦,痰瘀積累觸而發(fā)病,痰瘀互相交結,因其臟腑功能虛弱,不能及時將這些病理因素排出體外,蘊結于腦絡,郁久化熱,則凝聚成毒,損傷腦絡,經(jīng)外風、情志失常等誘發(fā)而為中風表現(xiàn)[4]。
此次臨床研究中的熏洗中藥成分,具有行氣活血化瘀通絡之功用,氣旺則血行,能夠改善中風患者的血液流變學指標;從表2中可以看出,A組的各項血流變的指標,經(jīng)治療后都明顯低于B、C組,且各項的數(shù)值均<0.05,效果較好。
活血化瘀、益氣通絡符合中風的治療原則。此次臨床研究通過頸動脈直接給藥,藥液可經(jīng)頸總動脈直接注入病變側(cè)腦內(nèi),在單位時間內(nèi)更有效地發(fā)揮藥物作用,以及中藥煎煮后,先利用蒸氣熏蒸,再用藥液淋洗、浸浴全身或局部,借助藥液的溫度,擴張毛細血管,改善局部血液循行,促進藥物的吸收,使藥效更好地發(fā)揮[5],綜合作用效果較好,值得在相應科室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中華醫(yī)學會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29(6):379.
[2]王榮國.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缺血性中風的臨床療效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0,16(36):154-155.
[3]楊海發(fā),葉少榮.中藥活血化瘀、益氣通絡法聯(lián)合西藥綜合治療缺血性中風臨床療效與安全性觀察[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2,20(3):462-463.
[4]周海哲,白海俠.虛痰瘀毒與缺血性中風的關系[J].陜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9,32(6):8-9.
[5]于紅專.中醫(yī)外治法治療中風偏癱研究現(xiàn)狀[J].中國中醫(yī)急癥,2006,15(3):305.
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