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中醫(yī)辨證施護在呃逆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方法 對我院2011年6月~2013年6月治療的80例呃逆患者入院資料進行分析,將患者根據入院時間順序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實驗組使用中醫(yī)手段治療并在分清寒熱虛實的基礎上,分別加以祛寒、清熱、補虛、瀉實之法辨證施護,比較兩組臨床治療效果。結果 實驗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95%,高于對照組(85%)(P<0.05);實驗組患者有38例患者對我院治療比較滿意,滿意度達到95%,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在呃逆治療中輔以中醫(yī)辨證施護可以有效提高臨床療效。
關鍵詞:中醫(yī)辨證施護;呃逆;臨床治療
呃逆,是由胃氣上逆動膈而成,《內經》首先提出病位在胃。病變關鍵臟腑為胃,并與肺、肝、腎有關。輕者可不治自愈,重者則呃逆頻繁,不能自止,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及病后康復[1]。我院近年來對呃逆患者實施毫針、推拿、方藥等中醫(yī)方法治療,并在分清寒熱虛實的基礎上輔以中醫(yī)辨證施護,對患者的生活起居、飲食等方面進行健康指導,取得了顯著效果。為了探討中醫(yī)辨證施護在呃逆臨床治療中的應用。對我院2011年l月~2013年10月治療的80例呃逆患者入院資料進行分析,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集我院脾胃科呃逆患者80例,將患者根據入院時間順序分為兩組?;颊咧?,男42例,女38例;年齡26~82歲,平均(46.15±8.75)歲;單純性呃逆20例,繼發(fā)性呃逆40例,其中中風后呃逆10例,慢性胃炎、膽囊炎30例。兩組患者年齡、入院時間等資料經分析指標間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醫(y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檢查,如患者的心肺功能、體溫等,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實驗組使用中醫(yī)手段治療并在分清寒熱虛實的基礎上,分別加以祛寒、清熱、補虛、瀉實之法辨證施護,具體方法如下:①毫針刺內關、足三里,以扶正祛邪、和胃降逆。拔罐:膈腧、胃腧,以止吐止呃。②推拿:攢竹、天突取任一穴,用手拇指或中指重力按壓,以患者能夠耐受為度,連續(xù)按揉1~3min,以調節(jié)氣機升降、降逆止呃,同時令患者深吸氣后屏住呼吸,常能止呃。③方藥:柿蒂9g,水煎服,頻飲,使腑氣通,胃氣降,呃自止。以上治療1次/d,7次為1療程。
中醫(yī)辨證施護方法:①在分清寒熱虛實的基礎上,分別加以祛寒、清熱、補虛、瀉實之法。如胃寒者予以艾灸盒熱敷上腹部,指導患者勿進生冷之物,可適當進桂圓粥等熱食,刀豆、生姜等溫胃通氣止呃之食物也可適量食用;胃熱者予以粳米、甘草調養(yǎng)胃氣,常攝入理氣通便的食物,如綠豆、木耳、香蕉、丁香等;脾胃陽虛者進食補腎益氣之物,如核桃、羊肉、木耳等,以溫補脾胃,和中降逆。②調護飲食情志起居。指導患者保持精神舒暢,避免過喜、暴怒等精神刺激;注意避免外邪侵襲;飲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避免饑飽失常。發(fā)作時應進食易消化飲食,半流飲食。
1.3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頒布的《中醫(yī)病癥診斷標準》擬定[2]。顯效:治療后呃逆癥狀消失,1w內未復發(fā)。有效:治療后呃逆次數減少或癥狀減輕。無效:治療后呃逆沒有明顯變化。
1.4統(tǒng)計學處理方法 實驗中,醫(yī)護人員對患者檢查過程中搜集和記錄的數據利用SPSS13軟件進行處理和分析,然后醫(yī)護人員再對這些數據采用t方法進行檢驗,實驗結果采用χ2表示。
2結果
實驗組患者中有15例患者治療效果較好,患者治療后呃逆完全消失,且沒有復發(fā);23例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治療總有效率95%高于對照組(85%)(P<0.05);實驗組患者有38例患者對我院治療比較滿意,滿意度達到95%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呃逆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并發(fā)癥,這種疾病誘因較多,主要是由于患者膈肌、膈神經、迷走神經受到刺激后引起一側或雙側膈肌的陣發(fā)性痙攣。當患者痙攣時間超過48h則稱為頑固性呃逆(intractablehiccup,IH)。患者發(fā)病時將嚴重影響其正常工作、休息,且對于心肺疾患的患者呼吸功能患者影響會更大一些。從中醫(yī)角度來說:呃逆之病因在于飲食不節(jié),情志不遂,正氣虛弱等[3],病機在于胃氣上逆動膈而成,且常與肺之肅降、腎之攝納、肝之條達有關。故治療應在理氣和胃、降逆止呃的基礎上,分清寒熱虛實,審因論治,加降逆平呃之品,標本兼治。
毫針穴位的功效:內關,位于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兩筋間,是手厥陰經之絡穴,又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維脈,有寧心安神,疏通經絡,活血化瘀鎮(zhèn)痛等作用,同時也有寬胸理氣、和胃降逆之功效;足三里,在小腿前外側,當犢鼻下3寸,距脛骨前緣一橫指,為回陽九針穴之一,是強壯要穴,本穴有補中氣、健脾胃的作用,在和胃降逆的同時益氣健中,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之功能。推拿穴位的功效:攢竹穴為足太陽膀胱經穴,該穴位于面部,當眉中,眶上切跡處,解剖上有額肌及皺眉肌,當額靜脈處,布有眶上神經、額神經內側支[4],主治感冒發(fā)熱,頭痛,精神萎靡,目斜眼歪、驚風等,同時具有調節(jié)氣機升降出入的功效,推拿攢竹可清膀胱經熱,降胃氣從而止呃;天突穴,位于頸部,當前正中線上,兩鎖骨中間,胸骨上窩中央,治療咳嗽、咽喉炎、扁桃體炎、呃逆等病癥。拔罐穴位的功效:膈腧,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主治嘔吐、呃逆、氣喘、吐血等上逆之證;胃腧,第十二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可治療胃痛、嘔吐、腹脹、腸鳴、胸脅痛等疾病。
諸穴協(xié)同,達到降逆止呃作用。因此針灸、推拿、方藥等中醫(yī)療法能起到標本兼治的功效,但是由于呃逆的病因較多,且患者對疾病知識了解程度差異,對治療手段的認同度等因素影響,如能在中醫(yī)治療的基礎上輔以辨證施護,則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對呃逆治療的遠期療效也有益。在與病人進行溝通交流的過程中,發(fā)現其飲食起居、性格、體質、疾病表象等因素與病因之間的聯(lián)系,采取正確的護理措施,進行相應的中醫(yī)健康教育,達到標本兼治、預防調護的目的。我院近年來強化優(yōu)質護理服務,將中醫(yī)辨證施護切實應用于臨床,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實驗組患者中有15例患者治療效果較好,患者治療后呃逆完全消失,且沒有復發(fā);23例患者臨床癥狀改善,治療總有效率95%高于對照組(85%);實驗組患者有38例患者對我院治療比較滿意,滿意度達到95%高于對照組患者。
綜上所述,在呃逆治療中輔以中醫(yī)辨證施護可以有效提高臨床療效?;颊咧委熀蟛l(fā)癥較少,能夠有效的減輕患者臨床癥狀,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高旭超,倪姍姍,劉立安.劉立安教授治療呃逆經驗[J].針灸臨床雜志,2009,25(5):33-34.
[2]蔣煜磊.中醫(yī)護理技術在頑固性呃逆中的應用[J].光明中醫(yī),2009,24(3):549-550.
[3]段茂彪.穴位點按配合針灸治療呃逆臨床觀察[J].湖北中醫(yī)雜志,2009,31(4):55.
[4]夏陽.針刺攢竹為主治療呃逆58例[J].針灸臨床雜志,2009,25(1):36-37.
[5]何佳奇,韓一平,王辰飛.化療相關性呱逆并文獻分析[J].藥學服務與研究,2009,9(3):191-192.
[6]張虎,張大尉.止呃湯治療卒中后呃逆38例療效觀察[J].河北中醫(yī),2011,33(5):682-683.
[7]曹改杰.針刺背腧穴治療中風后呃逆50例療效觀察[J].中醫(yī)臨床研究,2010,2(14):14-15.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