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兒消化不良是嬰幼兒時期常見病之一,及時得當?shù)闹委熆色@得良好的效果,若治療不當可能導致患兒發(fā)生嚴重水電解質(zhì)紊亂,危及患兒生命。科學的護理是疾病治療中的重要輔助手段。小兒消化不良的整體護理包括基礎(chǔ)護理、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生活護理及住院指導,本文即對小兒消化不良中整體護理的應用情況進行綜述。
關(guān)鍵詞:小兒消化不良;嬰幼兒腹瀉;整體護理
小兒消化不良也稱為嬰幼兒腹瀉或嬰幼兒消化不良,為嬰幼兒期的一種急性胃腸道功能紊亂,精心有效的護理是保證治療效果的重要手段。整體護理是一種以人為中心,以現(xiàn)代護理觀為為指導,綜合考慮環(huán)境、心理狀態(tài)、物理因素等多種可影響疾病康復的影響因素的護理方法,作為一種新興的護理工作模式近年來在臨床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本文即對這一護理模式在小兒消化不良患兒中應用的相關(guān)問題進行綜述。
1基礎(chǔ)護理
1.1輸液護理 小兒對缺水的耐受力差,大量出汗、腹瀉、嘔吐等易造成脫水,因此在消化不良患兒的護理中,補液護理十分重要。目前對于輕中度脫水,多主張采用口服方式補水,可不定時給予水和ORS液口服。脫水較嚴重時,需采取靜脈補液[1],按照靜脈補液的原則,根據(jù)患兒具體情況,對輸液量、速度進行調(diào)整。若患兒合并有心肺疾病或營養(yǎng)不良,輸液量應較一般患兒減少20%左右,或以患兒體重計算出的輸液量的3/4確定,適當減慢輸液速度,以減輕心臟負擔。
1.2 病情觀察 在治療過程中病情處于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因此護理中也應注意密切觀察病情。①準確記錄患兒大便的次數(shù)、性質(zhì)等,以此丟失的水分;正確留取大便樣本并送檢;觀察大便性狀,若有酸腐味則表示為蛋白質(zhì)消化不良、有油光為脂肪消化不良,大便呈白色或淡黃色清水樣或米湯樣,提示為輪狀病毒腸炎;②觀察并記錄嘔吐次數(shù)、嘔吐物性質(zhì),根據(jù)嘔吐情況采取補液或禁食等措施;定時測量體溫,注意體溫患兒體溫變化,體溫高者可采取適當減少衣物、使用酒精擦拭頸部、額頭等物理降溫的方法;③注意觀察并記錄排尿時間、尿量、皮膚彈性等,以觀察結(jié)果指導補液量和性質(zhì),以及時糾正水電解質(zhì)及酸堿平衡紊亂[2,3]。
2 心理護理
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社會模式認為,社會文化和心理因素也可影響疾病的癥狀,近年來研究發(fā)現(xiàn),社會心理因素對小兒消化不良癥狀的嚴重程度有一定的影響。同時小兒生病時易哭鬧不止,家長異常焦慮,患兒及家屬的情緒心理均可影響到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因此在護理中需重視心理因素對疾病康復的影響,臨床中需做好患兒及家屬的心理護理。常麗芝[4]通過對嬰幼兒腹瀉患兒的護理實踐認為,在患兒及家長的心理護理中,應注重技巧性,給予患兒及家屬心理支持,以微笑服務取得患兒及家屬信任;多與家長溝通交流,積極了解患兒及家屬心理,耐心解答家屬提出的問題,運用換位思考的方法幫助家長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以促使其配合治療和護理。
3飲食護理
嬰幼兒腹瀉主要有非感染性腹瀉和感染性腹瀉,其中非感染性腹瀉主要由于飲食因素導致,如喂養(yǎng)時間不定、突然改變食物種類、食物過冷或過熱等[5],因此在整體護理中,應加強飲食護理。以往認為對于消化不良患兒應禁食,但近年來的研究發(fā)現(xiàn),對于免疫力較差、腹瀉持久的患兒早期進食有助于恢復技患兒體力和食欲,因此主張消化不良患兒應早期經(jīng)口飲食,可食用蘋果膳、焦米粥等可促進消化的食物。有紅霞[6]在對嬰幼兒腹瀉患兒進行飲食護理時,分為輕度腹瀉、重度腹瀉和恢復期三類,對于輕度腹瀉患兒,禁食不易消化的食物及甜食、脂肪類食物,人工喂養(yǎng)的患兒先喂養(yǎng)少量稀釋的牛奶、豆?jié){或米湯,根據(jù)患兒情況逐漸增加喂養(yǎng)量至恢復正常飲食。母乳喂養(yǎng)的患兒哺乳前給予患兒少量溫開水,同時縮短哺乳時間;對于重度腹瀉且較為年幼的患兒應禁食,母乳喂養(yǎng)者禁食4~6h,人工喂養(yǎng)者禁食6~8h,有頻繁嘔吐的患兒還應禁水,但禁食水的時間不可太長,年齡相對較大的患兒可給予流質(zhì)飲食,不必禁食;在恢復期,可給予患兒稀釋的牛奶或米湯,以量少次多的原則給予富有營養(yǎng)、易消化的食物。
4生活護理
4.1環(huán)境護理 在整體護理觀中,環(huán)境對疾病的康復也有一定的影響,因此在小兒消化不良護理中也應注重環(huán)境護理,定時通風,保持病房空氣清新,使用含氯消毒液對房間進行消毒,及時更換被褥床單,保持地面、床褥等的干凈整潔;由于嬰幼兒抵抗力較差,還應定期采用紫外線對病房進行照射,以防止院內(nèi)感染[7]。
4.2 臀部護理 消化不良患兒由于排便次數(shù)多,可損傷臀部皮膚,導致皮膚發(fā)紅或破潰,在護理中應注意保持皮膚的干燥清潔,指導家長在患兒排便后,使用溫度適宜的清水擦洗臀部,并擦干,注意選用柔軟的尿布布并勤更換,以預防臀紅,清洗前家長需做好手部清潔,以防發(fā)生感染;清洗后可在患兒臀部涂抹適量芝麻油,防止大小便對皮膚的浸漬;若患兒發(fā)生臀紅,可使用紅霉素軟膏輕輕涂抹在肛周皮膚上[8,9]。
4.3其他 患兒生病后抵抗力下降,加之脫水,口腔干燥,易滋生細菌,因此在護理中應注意定時進行口腔清理,可使用5%蘇打水,以消毒棉簽擦洗口腔,保持口腔清潔;脫水較為嚴重時,患兒往往會存在角膜干燥、充血,以發(fā)生角膜炎,此類患兒可給予生理鹽水清洗后,適應0.25%氯霉素眼藥水滴眼[10,11]。
5出院指導
在消化不良患兒的護理中還應做好出院指導,以預防疾病。護理人員應指導家長正確的喂養(yǎng)方法,培養(yǎng)小兒合理的飲食習慣,防止過食、偏食;母乳喂養(yǎng)的嬰幼兒,應保持乳房的清潔,以避免感染;人工喂養(yǎng)的患兒避免頻繁更換奶粉品牌;添加輔食不可過早,添加時嚴格遵循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的原則,避免食用脂肪含量高的食物;盡量避免在夏季斷奶,可選擇秋季、小兒健康時;注意保持小兒飲食的衛(wèi)生,適當進行戶外運動,讓小兒接受日光照射,以增強體格和免疫力。
隨著現(xiàn)代護理學的發(fā)展,小兒消化不良的護理也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基礎(chǔ)護理、心理護理、飲食護理等方面均得到一定的發(fā)展,整體護理是將以患兒為中心,將各項護理措施連成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在護理中,通過系統(tǒng)性、整體的護理不斷提高護理質(zhì)量,消除心理、環(huán)境等各方面的不良影響因素,促進患兒康復。
參考文獻:
[1]杜秀英.嬰幼兒腹瀉的護理[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醫(yī)學專業(yè)半月刊),2009,11(20):253.
[2]高建紅.嬰幼兒腹瀉的護理及治療[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2013,13(9):406.
[3]諶順麗,朱新嬌,卓智,等.小兒消化不良整體護理探討[J].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2013,01(18):49-51.
[4]常麗芝.嬰幼兒腹瀉的觀察與護理[J].中國衛(wèi)生產(chǎn)業(yè),2012,04(31):59.
[5]陳秀芳.嬰兒消化不良治療及護理1例[J].按摩與康復醫(yī)學(中旬刊),2012,03(2):255-256.
[6]有紅霞.嬰幼兒腹瀉的護理與體會[J].醫(yī)學信息,2012,25(5):151.
[7]胡潔,曹建斌.小兒泄瀉的整體護理體會[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3,25(4):45-46.
[8]呼琴.嬰幼兒腹瀉的觀察與護理[J].中外醫(yī)療,2009,28(22):79-79.
[9]劉國珍.104例嬰幼兒腹瀉的觀察與護理[J].黔南民族醫(yī)專學報,2009,22(4):285-286.
[10]韓改霞.嬰幼兒腹瀉的觀察與護理[J].2003,10(1):68-69.
[11]龔回英.嬰幼兒腹瀉的護理體會[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4,06(2):204-204,205.
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