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別采用空心螺釘固定后踝骨折治療方法與鋼板復位內固定的治療方法對后踝骨折患者進行臨床治療,并觀察兩種治療方法的效果。方法 對比性分析法是對應用空心螺釘固定與鋼板固定的治療效果進行對比的一種方法,本文采用這種方法對我院自2008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60例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其中應用空心螺釘內固定術的患者有40例,應用鋼板復位內固定術的患者有20例,將兩組患者標注為對照組與觀察組,重點性分析兩組治療后關節(jié)功能的AOFAS評分情況、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骨折愈合情況以及完全負重時間等。結果 觀察組患者術后AOFAS評分優(yōu)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評分結果也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對比存在差異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骨折愈合時長與完全負重時間兩組不存在差異性,則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應用鋼板固定治療后踝骨折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其解決了大塊以及粉碎性后踝骨折的固定難點,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關鍵詞:空心螺釘;鋼板固定;踝骨折;臨床治療療效;對比性分析
作為關節(jié)內骨折中的常見骨折類型,踝部骨折占全身骨折率的1/25,而在治療時為了降低相應并發(fā)癥例如創(chuàng)傷性踝關節(jié)炎的發(fā)生率則需要對其進行早期功能鍛煉,并盡快恢復患者踝關節(jié)解剖結構。目前,我國常用的兩種方式為空心螺釘固定方式以及鋼板固定方式,我院應用這兩種方式對患者進行臨床治療與固定,并對比其固定效果,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我院自2008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60例患者臨床資料進行分析,其中應用空心螺釘內固定術的患者有40例,應用鋼板復位內固定術的患者有20例,將兩組患者點性分析兩組治療后關節(jié)功能的AOFAS評分情況、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骨折愈合情況以及完全負重時間等。根據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三度型分類患者有30例,旋后--外旋型四度型分類骨折患者有15例,旋前--外旋型四度型分類患者有15例。按照骨質疏松劃分標準判定重度骨質疏松者有32例,骨質疏松者有13例,估量丟失者有15例。兩組患者均不存在并發(fā)癥癥狀。其中觀察組患者年齡在21~75歲,平均年齡為(44.56±5.12)歲,男性有22例,女性有18例,而對照組患者年齡在22~78歲,平均年齡為(45.50±5.23)歲,男性有24例,女性有1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不存在差異性,因而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在急診狀態(tài)下需要對患者開放性傷口進行消炎并縫合,同時采用跟骨牽引術、石膏固定術以及消腫處理進行治療,觀察患者軟組織對固定術的承受能力,當患者軟組織能夠承受手術治療時再行相應的固定術。
我院對照組患者應用空心螺釘固定術進行治療與骨折部位的固定,首先患者采取仰臥位接受治療,主治醫(yī)師為患者實施聯(lián)合阻滯麻醉術后,從外踝處選擇切口部位,一般情況下以斷端作為中心點行縱向切開術,在切開切口以后,將斷端處的嵌頓性軟組織清除掉,然后對復位外踝進行解剖[1,2],觀察短縮以及外翻的角度后確定管板的固定位置。然后在從內踝前弧處開始入路,采用兩枚空心螺釘在復位后予以固定。如果患者后踝骨塊復位情況基本穩(wěn)定,則對其進行CT定位與檢查,自前后方向微創(chuàng)空心螺釘固定或在跟腱外側切開1.5cm左右的切口后對相應組織進行鈍性分離并復位,最后應用2~3枚左右導針對其進行固定后采用C臂X線觀察,確定解剖復位后在導針引導下旋入空心松質骨螺絲釘進行最終固定。
觀察組患者應用鋼板內固定術進行固定,首先患者采取側臥位(或俯臥位)進行檢查與治療。在手術實施前應用CT以及三維重建術進行臨床檢查,并在生物力學分型以及踝關節(jié)解剖結構、受傷機制的研究下對患者骨折癥狀進行初步性分析。并將治療對象集中于骨折塊較多的跟腱外側。在實施手術時,主治醫(yī)生按照外踝、后踝以及內踝的順序進行手術。手術時首先對患者進行硬膜外麻醉,然后調整好患者臥位后在腓骨后側方向行切口,并對外踝及西寧固定。然后觀察外踝固定情況,沿著原切口的方向觀察腓骨長短肌情況,將肌鞘切開后引用牽引術將腓骨肌進行牽引。在此對其進行鈍性分離,將位于脛骨遠端處的后側骨膜切開,將脛骨遠端后側以及踝骨折塊顯露出來[3,4]。觀察脛骨后踝復位情況,選擇合適的后踝異形處進行復位與固定,并應用拉力螺釘提前固定,再應用鋼板進行加強性固定,在近端應用1~2枚螺釘進行固定,完成手術。在完成外踝手術后接著按照同樣方法完成內踝手術,在實施內踝手術時患者選取仰臥位進行治療。最后對內側韌帶斷裂處進行探查,并應用鉚釘進行固定并縫合術。
如果在治療時發(fā)現后踝骨折塊位置偏向內側,同樣需要對外踝進行固定,并同時應用內側入路的方式對內側后踝進行固定,在完成這些操作時需要保護脛神經以及脛后動脈,最后完成手術。在手術完成6w后對患者進行隨訪,并取出脛腓螺釘。
兩組患者在實施手術后均需要予以常規(guī)性消炎性治療,并對患者進行功能性護理與鍛煉?;颊呤中g后3~12個月對患肢進行常規(guī)性攝片,并應用X線以及臨床檢查法觀察患者骨折愈合的時長以及功能訓練效果,與此同時還需要記錄相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術后1年在患者隨訪時應用AOFAS評分標準對患者踝關節(jié)功能進行評分。
1.3統(tǒng)計學分析 在應用卡方檢驗(假設檢驗)的方法對計數資料進行對比之前需要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詳盡的數據分析與比較,此后在Student T軟件的幫助下對比計量資料,分析檢測的P值,通過觀察P值是否小于0.05來判斷其數據之間是否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手術后12個月AOFAS評分結果對比性分析,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術后AOFAS評分優(yōu)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數據對比存在差異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治療后結果比較,見表2。
從表2可以看出,觀察組患者術后1年AOFAS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評分結果對比存在差異性,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骨折愈合時長與完全負重時間兩組不存在差異性,則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作為鞍狀關節(jié)結構的具有高度匹配性能的踝關節(jié)最為關鍵的部位為后踝,因此要想恢復期生理功能就必須進行有效的解剖復位治療以及堅強固定。在臨床治療中,Lauge-Hansen分型是Lauge-Hansen分型、Ashurst-Bromer分型、Danis-Weber分型中的常見類型,在這種分型中旋前--外旋四度型損傷以及旋后--外旋型三度及四度損傷是其三種常見形式,因此在治療時必須具有針對性。
在以往治療觀點中都認為切開復位內固定是受傷面大于1/4后踝骨折的最好治療方式,然而針對小于關節(jié)面1/4損傷范圍的患者而言應用這種方法則會對脛骨遠端關節(jié)面造成損傷,不僅會影響美觀程度還會導致脫位現象,因此必須予以科學準確且完整的復位內固定術,只有這樣才能夠減少相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降低距骨負重關節(jié)面的損傷率。目前,在文哲的研究中,采用生物力學的研究機制對骨折類型進行分析,并探究后踝骨折的相關特點以及損傷的嚴重性,應用生物力學分型的方法對關節(jié)面損傷狀況予以對癥治療。
在本次研究中可以看出,對照組中部分患者在治療時出現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以及功能受限等問題,這是由于固定不到位,骨塊較大致使關節(jié)面發(fā)生塌陷造成的后果,因此應用空心釘進行治療不利于把握其對松骨質以及大骨塊的把持度,尤其對于骨質疏松癥患者而言,治療效果不僅不明顯還會誘發(fā)相應并發(fā)癥,具有極大的危險性,因此相較于易出現螺釘松動、骨折處骨塊移位的空心螺釘固定術治療患者而言,應用鋼板固定則更具有科學性以及較好選擇性。這種方法在實際操作中具有復位簡便性[5],且針對后踝骨折移位的復雜案例而言,具有針對性以及良好固定性,其出現的并發(fā)癥相較于空心螺釘固定術而言明顯要少。
尤其在鋼板固定術中需要先對外踝進行固定,再對后踝進行固定,有利于提高外踝的復位率,同時在脛腓后韌帶的作用下加快了后踝的復位效果。患者選擇側臥位進行治療時,可以從后內側以及外側入路進行治療,此時在清晰、寬廣的視野中有利于提高復位率[6,7],并保證了鋼板放置的貼附性,因此可見應用鋼板固定術臨床治療效果明顯優(yōu)于空心螺釘固定術。
綜上所述,對具有復雜案例癥狀的后踝骨折患者,進行鋼板固定的治療方法具有良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其不僅優(yōu)化了AOFAS評分,也提高了治療優(yōu)良率,值得臨床推廣與應用。
參考文獻:
[1]周國進,龔細龍,曾有文,等.腓骨遠端解剖型鋼板聯(lián)合空心螺釘治療三踝骨折的療效[J].實用臨床醫(yī)學,2013,14(1):62-63.
[2]馬向陽,黃坤,黃永剛,等.腓骨遠端解剖型鎖定鋼板聯(lián)合空心螺釘治療三踝骨折[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2,20(10):947-948.
[3]魯建作,王大風.35例踝關節(jié)骨折脫位并下脛腓聯(lián)合分離的治療體會[J].臨床骨科雜志,2011,14(6):638-639.
[4]鄒逢文.腓骨遠端解剖型鋼板聯(lián)合空心螺釘治療三踝骨折的臨床分析[J].中國民族民間醫(yī)藥,2013,22(24):115-115.
[5]單宇,蔣富貴,張曉劍,等.腓骨遠端解剖型鋼板聯(lián)合空心螺釘治療三踝骨折[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3,(4):76-77.
[6]周寧峰.可吸收螺釘治療踝關節(jié)骨折中下脛腓聯(lián)合分離的效果及評價[D].上海交通大學,2009.
[7]朱樂銀,喬高山,夏建忠,等.微創(chuàng)空心螺釘固定與鋼板內固定治療跟骨骨折的臨床觀察[J].中國臨床研究,2010,23(8):683-684.
[8]Paley D,Lamm BM,Katsenis D,et al.Treatment of malunion and nonunion at the site of an ankle fusion with the Ilizarov apparatus. Surgical technique.[J].Th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Surgery (American Volume),2006,88(Pt 1, Suppl 1):119-134.
[9]Brown OL,Dirschl DR,Obremskey WT,et al.Incidence of hardware-related pain and its effect on functional outcomes after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ankle fractures.[J].Journal of Orthopaedic Trauma,2001,15(4):271-274.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