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腰間盤突出手術患者行硬膜外麻醉的臨床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接收的腰間盤突出且行硬膜外麻醉的手術患者92例,分為對照組(導管前端向上)與觀察組(導管前端向下),每組46例。對比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結果 兩組經(jīng)麻醉后,觀察組12例優(yōu),25例良,9例可,優(yōu)良率為80.4%;對照組36例優(yōu),9例良,1例可,優(yōu)良率為97.9%,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結論 腰間盤突出手術患者行硬膜外導管前端向下麻醉時,有利于病變位充分麻醉,減輕患者痛苦,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硬膜外麻醉;腰間盤突出;椎間盤切除術
腰間盤突出是臨床上的常見病,近年來由于人們生活節(jié)奏加快等因素,腰間盤突出的發(fā)病率逐年提升,由于保守治療的效果不甚理想,椎間盤切除術成為多數(shù)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案,但應給予患者安全有效的麻醉。硬膜外麻醉作為眾多麻醉方法的一種,關于其導管前端向上與向下的麻醉效果報道并不多見[1]。我院在腰間盤突出手術患者治療中,采用了硬膜外麻醉方法,現(xiàn)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接收的腰間盤突出且行硬膜外麻醉的手術患者92例,男患者51例,女患者41例;年齡為37~74歲,平均年齡為(49.7±5.4)歲。參照美國麻醉醫(yī)師學會病情估計分級標準,47例為Ⅰ級,45例為Ⅱ級。按照硬膜外導管前端方向的不同,將其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6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不存在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均選取椎間隙T12-L1、1-2段行硬膜外麻醉,麻醉藥物組成:內(nèi)含1:20萬腎上腺素的15ml利多卡因(2%)+5ml布比卡因(0.75%)。對照組采用導管前端向上,置管長度為3cm后保留導管,觀察組則導管前端向下,置管3cm后分次誘導,試驗量為5ml,時間為5min,測定T10-L2痛覺減退區(qū),注入10~12ml混合液待痛覺消失后,選取平面固定T8-L3、4,并使其阻滯平面在T8以下;觀察組確立阻滯平面且指標均正常后,將4~6ml混合液加壓推入后拔除導管,下限可延伸至S1-2。若術中有牽拉感伴取髓核疼痛時,可給予杜冷丁氟哌啶合劑,期間密切監(jiān)測患者的心率、血液、血氧飽和度等變化,并觀察患者的表情、阻滯范圍、有無牽拉感、取髓核反應等。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的麻醉阻滯效果(優(yōu):麻醉阻滯效果滿意,術中未見痛苦表情且較為安靜;良:術中切皮未見疼痛,取髓核時有痛苦表明但疼痛可忍受,無體動,少量給藥;可:術中切皮未見疼痛,取髓核時伴牽拉感且疼痛難忍,有明顯呻吟且表情痛苦,體動,追加麻醉性鎮(zhèn)痛藥物)[2]。
1.4統(tǒng)計學方法 所有數(shù)據(jù)均使用SPSS17.0統(tǒng)計軟件包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x±s)表示,以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進行x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兩組患者的麻醉效果比較:兩組經(jīng)麻醉后,觀察組12例優(yōu),25例良,優(yōu)良率為80.4%;對照組36例優(yōu),9例良,優(yōu)良率為97.9%,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1。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3討論
腰間盤突出患者的主要癥狀表現(xiàn)就是腰腿痛,由于突出的椎間盤組織會受到長期的壓迫,其神經(jīng)根會出現(xiàn)水腫而引發(fā)無菌性炎癥,故而應將損害的髓核取出,以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3]。椎間盤切除術作為腰間盤突出患者的主要手術治療方案,在臨床上的采用率極高,為優(yōu)化手術治療效果,應給予患者安全有效的麻醉阻滯。
硬膜外麻醉應用于腰間盤突出患者治療時,其對心血管功能的抑制主要表現(xiàn)在阻滯區(qū)域容量血管擴張與阻力血管方面,麻醉藥物經(jīng)吸收后,由于β受體阻滯,患者心排量會減少,但其對血流動力學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阻滯范圍與部位,當部位為下胸腰段時,由于平面上界在T8以下,心交感神經(jīng)不受影響,麻醉中分次給藥保證了代償時間,不會對呼吸循環(huán)造成影響,輸液速度的加快且及時輸血,故而患者血流動力學較為穩(wěn)定,使心率、血液等均在正常范圍內(nèi)[4]。由于取髓核期間會引起下肢躲避性反射、劇痛,只有當病變部位神經(jīng)根充分被麻痹后方可止痛,導管前端向上與向下均可滿足這一要求,但結果顯示觀察組效果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或與當導管前端向下時,不僅可充分滿足麻醉阻滯上界的需要,還可使骶部藥液的容量增加,下限較對照組更為廣泛有關,再加上單位時間內(nèi)硬膜外腔進入的藥液相對較多,且外腔充盈良好,而取髓核過程中,觸碰到神經(jīng)根時,下肢會出現(xiàn)躲避性反射,但由于神經(jīng)根麻痹效果較好,不會出現(xiàn)疼痛或疼痛不明顯,故而患者在意識清醒的情況下可積極配合術者,又大大降低了對其神經(jīng)根的傷害[5]。
綜上所述,腰間盤突出患者行椎間盤切除術(髓核摘除)時,采用硬膜外導管前端向下麻醉,注藥后拔除導管對其生理干預較小,且麻醉阻滯效果理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王占強,季稱心.不同麻醉方法用于腰間盤突出癥手術的臨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09,12(18):1520-1521.
[2]陳百成,孟慶云,扈文海,等.腰間盤突出癥手術的麻醉[J].中華麻醉學雜志,2010,15(01):91-92.
[3]黃海生.硬膜外阻滯平面對腰間盤手術鎮(zhèn)痛效果的影響[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1,10(03):154-156.
[4]婁玲,祝兵.腰麻硬膜外聯(lián)合麻醉技術的臨床應用[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4(01):21-23.
[5]姜永慶,邢西國,郭惠麗,等.硬膜外麻醉下手法治療腰間盤突出癥的效果初探[J].黑龍江醫(yī)學,2011,13(10):770-771.
編輯/許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