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檢測本院2013年1月~6月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性,為臨床治療銅綠假單胞菌感染提供參考依據。方法 采用法國梅里埃公司的VETEK 2系統(tǒng)進行菌種鑒定和藥物敏感試驗,用WHONET5.4系統(tǒng)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結果 臨床分離的銅綠假單胞菌對亞胺培南的耐藥率以達到38.8%;銅綠假單胞菌主要來自ICU、神經內科、神經外科。三個科室分離的銅綠假單胞菌對亞胺培南的耐藥率以神經內科最嚴重,已達81.4%其次為ICU,神經外科的耐藥率最低。結論 本院臨床分離的銅綠假單胞菌對亞胺培南的耐藥率較高,不同科室分離的銅綠假單胞菌對抗生素的耐藥狀況不同,提示臨床科室應根據其分布特點和藥敏結果合理用藥,對控制耐藥菌株產生和控制醫(yī)院感染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銅綠假單胞菌;耐藥性
銅綠假單胞菌多為機會致病菌,因其以定植以變異及多重耐藥性已經成為院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近年來,該菌的檢出率不斷增加,且耐藥性問題嚴重,對多種抗生素有較高的耐藥性。本文收集了我院住院患者各種標本分離出的銅綠假單胞菌,對其進行細菌鑒定和藥敏試驗,對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性進行了回顧性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假單胞菌 質控菌株為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
1.2 細菌鑒定 按照《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guī)程》中的微生物檢驗方法,細菌培養(yǎng)分純后,采用梅里埃VITEK2微生物鑒定系統(tǒng)進行細菌鑒定,同時結合氧化酶試驗。
1.3 藥敏試驗 采用梅里埃VITEK2細菌鑒定儀的GN13藥敏卡,必要時用K-B法補充,藥敏紙片Oxoid公司,MH培養(yǎng)基由迪景公司提供,質控菌株為大腸埃希菌ATCC25923和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結果判定標準按照2012年CLSI進行。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WHONET5.4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
2 結果
2.1 銅綠假單胞菌在各類臨床標本中的分布 286株銅綠假單胞菌在各類臨床標本中的分布(見表1),其中痰液及咽拭子共分離出217株,占75.8%。
2.2 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情況
286株銅綠假單胞菌對15種抗菌藥物的耐藥率(見表2),分離位于前3位的科室為ICU、神經內科、神經外科,其中來自ICU病房的菌株最多為151株,占52.8%;來自神經內科、神經外科的菌株分別為43株、41株,分別占15.0%、14.3%(見表3)。
3 討論
銅綠假單胞菌作為一種革蘭氏陰性桿菌,廣泛分布于自然界及正常人的皮膚、呼吸道、消化道等部位。它是醫(yī)院感染最常見的條件致病菌之一。在醫(yī)院環(huán)境中廣泛分布,特別是醫(yī)療器械、吸氣管、氣管插管。呼吸機活瓣等物品。近年來,由于抗菌藥物的廣泛使用,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性不斷上升。
本文對286株銅綠假單胞菌在各類標本中的分布情況進行了分析,結果顯示,分離自ICU的銅綠假單胞菌所占比例最高。對286株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性進行分析,其中耐藥率最低的是氨基糖苷累抗生素阿米卡星為6.9%,其次是妥布霉素為10.9%。研究顯示,銅綠假單胞菌對碳青霉烯類抗生素中的亞胺培南耐藥率已達38.8%,再加上中介菌株的比例,對亞胺培南不敏感的比例已經達到67.8%,從而給臨床治療和控制銅綠假單胞菌感染帶來麻煩,應引起臨床醫(yī)生的高度重視。
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機制主要有產生主要有:產生各種滅活酶或修飾酶;菌體結構蛋白和功能改變逃避抗菌藥物作用:膜屏障與主動外排;形成生物保護膜。這些耐藥機制可以協(xié)同作用或單獨作用,是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性增加。
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性上升與各類抗菌藥物使用產生的選擇性壓力有關。國內外研究顯示,臨床使用環(huán)丙沙星、派拉西林、頭孢他啶以及碳青酶烯類等抗生素是產生碳青酶烯類抗生素耐藥菌株的危險因素,而使用碳青酶烯類藥物后產生耐藥危險性最大。贛州市人民醫(yī)院不同科室分離銅綠假單胞菌對抗生素耐藥情況不盡相同。阿米卡星對銅綠假單胞菌的敏感性在神經內科最高,阿米卡星對銅綠假單胞菌的敏感性在神經內科最高,耐藥率僅為4.7。亞胺培南在神經內科的耐藥率相對較高,神經外科分離的銅綠假單胞菌對亞胺培南的耐藥性最低,只有24.4%。各科室不同的耐藥特點考慮與抗菌藥物的使用情況不同有關,提示臨床醫(yī)師根據藥物敏感試驗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耐藥菌株在醫(yī)院感染的流行和爆發(fā)。
編輯/蘇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