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通過對小兒支原體肺炎(MP)X線分析,提高對小兒支原體肺炎的認識和診斷水平。方法 回顧性分析近幾年來我院兒科就診支原體肺炎(MP)患者150例,非支原體肺炎(NMP)患者135例,觀察記錄兩組患者各種X線胸片表現以及肺部陰影分布發(fā)生率。結果 經觀察,MP組肺段實變發(fā)生率20.7%較NMP45.9%組小,而MP組表現為紋理改變的發(fā)生率40.0%較NMP4.4%組大;MP組左葉肺部陰影發(fā)生率37.3%明顯大于NMP組3.7%,而MP組雙肺葉分布的發(fā)生率32.0%比NMP組61.5%小。結論 支原體肺炎(MP)胸片改變呈多樣化,以肺間質浸潤為主要表現,多累及單側肺;非支原體肺炎(NMP)多表現為肺段實變并易累及雙側的支氣管。
關鍵詞:X線胸片;小兒;支原體肺炎
肺炎支原體是小兒呼吸道感染常見病原之一[1]。本病近年來發(fā)病率逐年增高,并且有向嬰幼兒期擴張的趨勢。支原體肺炎主要通過呼吸道飛沫傳播,潛伏期約2~3w,常年皆可發(fā)病,臨床以發(fā)熱和咳嗽為突出癥狀,肺部體征輕微而X線表現顯著為本病特征。雖然本病的病原學診斷技術有了提高,但是要對本病做到早期、快速、準確的診斷還有一定的困難。因此在實際工作中,支原體肺炎的臨床表現和X線表現對診斷本病起著重要的作用,而目前國內關于X線胸片診斷小兒支原體肺炎臨床分析的報道仍比較欠缺,為更好的指導臨床工作,現將本人的調查分析結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0年2月~2014年2月來我院兒科就診過病原學確診的150例支原體肺炎(MP)患兒和135例非支原體肺炎(NMP)患者的胸部X線平片及臨床表現[2]。本次發(fā)病前3個月內無呼吸道感染,且不包括其他嚴重疾病或者醫(yī)院獲得性感染。支原體肺炎(MP)組患者150例,年齡1~14歲,平均年齡為(8.9±2.2)歲;非支原體肺炎(NMP)組患者135例,年齡2~14歲,平均年齡為(9.7±1.8)歲。在此臨床統(tǒng)計病例中,患者全部有咳嗽,并且肺部有固定細濕羅音。此外,關于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因素的分析,P>0.05,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1.2診斷標準[3] 在發(fā)病1w左右進行肺炎支原體抗體(MP)檢查,支原體特異性抗體IgM(MP-IgM)檢測>1:80為陽性;白細胞計數稍高于正常水平或正常;青霉素類抗菌藥物治療效果不顯著。符合上述條件為支原體肺炎(MP),不符合上述條件的其它病原體感染為非支原體肺炎(NMP)。
1.3方法 所有病例均在入院24 h內進行血常規(guī)檢查并拍攝胸部正側位片[4],將肺炎支原體(MP)患兒和非肺炎支原體(NMP)患兒X線胸部正位片檢查結果進行比較,總結支原體肺炎(MP)患兒的X線胸部正位片特點,并行支原體特異性抗體IgM(MP-IgM)檢測。
1.4 X線胸片表現判定標準[5] 肺紋理改變即肺野無片狀陰影,僅表現為肺紋理增粗、模糊,呈現支氣管周圍炎或者間質性肺炎的改變。肺段實質浸潤性病變呈肺大片狀密度增高影或云絮狀影。小葉實質浸潤性病變呈磨玻璃改變,邊緣不清,密度不均,多發(fā),病變進展迅速,部分病例由于診斷延誤,融合成大片狀影。小斑片影可呈不規(guī)則的密度影,多呈片狀致密陰影。
1.5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 18.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 X線胸片表現 經過臨床統(tǒng)計,MP組肺段實變發(fā)生率20.7%較NMP45.9%組小,而MP組表現為紋理改變的發(fā)生率40.0%較NMP4.4%組大,經統(tǒng)計學方法分析,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而兩組的肺葉實變與小斑片影的發(fā)生率經統(tǒng)計學方法分析,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2肺部陰影分布 經過臨床統(tǒng)計, MP組左葉肺部陰影發(fā)生率37.3%較NMP組3.7%大,而MP組雙肺葉分布的發(fā)生率32.0%比NMP組61.5%小,經統(tǒng)計學分析,P<0.05,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另外,MP組右葉肺部陰影發(fā)生率30.7%,NMP組右葉肺部陰影發(fā)生率34.8%, 經統(tǒng)計學分析,P<0.05,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
3討論
支原體肺炎(MP)是由肺炎支原體引起的急性呼吸道感染[6],潛伏期較長,感染病程長,臨床表現多樣化,病情容易被延誤,是兒童常見的一種肺炎。支原體是介于細菌和病毒之間的一種\"胸膜肺炎樣微生物\",這是已知獨立生活的病原微生物中的最小者。其屬胞內菌,結構復雜多樣,含有DNA和RNA,無細胞壁。有支原體侵入肺內可引起支氣管、細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間質充血、水腫,多核細胞浸潤,然后累及肺泡上皮。由于MP與機體某些組織存在著部分共同抗原,故感染后可形成相應組織的自身抗體,導致多系統(tǒng)的免疫損害,MP的發(fā)病機制與直接毒性作用及免疫損害兩者有關。另外[7],近年來發(fā)現支原體可導致一系列呼吸系統(tǒng)外疾病,如腦炎、心肌炎、肝損害、皮膚損害、骨髓炎、急性腎功不全等,其引起肺外臟器損害的原因尚未完全清楚,MP的免疫發(fā)病機制可能與免疫球蛋白、補體及其活性、總T細胞及輔助性T細胞不同程度受損或激活有關。正是由于機體這樣免疫功能的受損而致其他并發(fā)感染和肺炎支原體肺炎的反復發(fā)作和遷延難愈。另外,支原體肺炎早期的臨床癥狀及體征均輕微,其極易與病毒性肺炎、過敏性肺炎等混淆,需結合各項實驗室檢查,分析特征性的X線表現,否則易被漏診或誤診,而得不到準確及時的治療,使患兒健康受到嚴重威脅。因此[8],作為兒科臨床醫(yī)生應提高對該病的認識,及早診斷,合理使用大環(huán)內酯類抗生素,避免不良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本資料表明,支原體肺炎(MP)胸片改變呈多樣化,其分布大部分為單側。非支原體肺炎(NMP)多為同時累及雙側的支氣管。同時,NMP組肺段實變發(fā)生率較MP組大,而MP組紋理改變發(fā)生率較NMP組大。
綜上所述,小兒支原體肺炎以間質性浸潤為主要病理表現,多累及單側肺。雖然不能僅憑X線胸片特征作出病原學診斷,但是結合支原體屬抗體檢測,可作為支原體肺炎早期診斷的有效方法。當在某些基層醫(yī)療機構無條件展開進一步病原學檢查,或實驗室檢查未有結果時,這些影像學特點可能對早期抗感染治療在藥物選擇上有一定幫助。
參考文獻:
[1]鄒學廣,榮陽,何光英,等.肺炎支原體肺炎的X線診斷價值與影像追蹤分析[J].影像與介入,2010,17(12):71-72.
[2]劉鑫,沈杰.小兒支原體肺炎116例X線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影像雜志,2007,5(3):196-197.
[3]張滄桑.136例小兒支原體肺炎肺部影像學改變的臨床分析[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5):953-954.
[4]DENG JX.Clinical analysis on extra-pulmonary complications of 719 cases infected by mycoplasma pneumonia[J].China Journal of Modem Medicine,2006,(23):3607-3608.
[5]馬芝娟,陳紅,荀蕾,等.小兒支原體肺炎的X線表現與臨床分析[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0,28(1):53-54.
[6]杜華.96例小兒支原體肺炎的X線分析[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0,23(12):1499-1500.
[7]秦秀芬.支原體肺炎49例臨床診治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1,6(22):97-98.
[8]白世禮.小兒支原體肺炎X線診斷分析(附86例報告)[J].實用醫(yī)學影像雜志,2004,5(4):201-202.
編輯/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