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通過探討血液中去除白細胞的不同技術方法,掌握白細胞濾除率,確保臨床用血有效性。方法 根據(jù)血液品種需要,采用不同血袋,分別采用成分制備后過濾法、采血6 h內、8 h后直接過濾后制備懸浮紅細胞法,分析過濾后白細胞濾除率、紅細胞回收率指標。結果 制備后過濾法可以制備各種血液成分,保障了血小板和新鮮冰凍血漿的質量。制備后過濾法、6 h內直接過濾法與8 h后直接過濾法白細胞殘留量、血紅蛋白含量、過濾時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采血8 h后直接過濾法適合用于鄉(xiāng)鎮(zhèn)或路程較遠的縣城采血、減少濾器堵塞情況。結論 三種過濾法制備的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均符合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質量要求》要求。血站可根據(jù)采血實際情況選擇不同方法。
關鍵詞:去除白細胞采血時間制備方法
去白細胞血液成分是現(xiàn)階段國內外一致公認的既安全又高效的血液成分之一,國內文獻報道輸血反應率為0.32%~0.45%[1],去白細胞血液輸注在臨床中已開始應用。如何更有效去除血液中的白細胞,提高紅細胞收集率,各地血站均在探討。本站于2012年科研立項開展血液去白細胞技術研究,通過不同方法了解分析去除白細胞數(shù)據(jù),為不斷提高臨床用血安全、有效提供有力依據(jù)。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2~2013年在本站參加無償獻血者705人,獻血量為200 mL、300 mL、400 mL,以采血時間將其分為三組。
1.2制備方法 用含CPD方或ACD-B或CPDA方保養(yǎng)液的帶白細胞過濾器的采血袋采集,在采血后直接成分制備后過濾、6 h后先過濾后成分制備、8 h后先過濾后成分制備[2]。成分制備后過濾法:在采血6 h內分離制備濃縮血小板、新鮮冰凍血漿、懸浮紅細胞,30 min~2 h內接駁過濾;6 h內先過濾后成分制備:采用即采即濾型一次性去白細胞多聯(lián)采血袋采集全血,在采血后6 h內直接過濾。然后制成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8 h后直接過濾法:采用隔夜過濾型一次性去白細胞多聯(lián)采血袋采集全血,在采血后8 h以上至48 h內直接過濾,制成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
1.3數(shù)據(jù)收集方法 每袋分別留取過濾前的全血和過濾后的紅細胞標本,分別稱量過濾前的全血和過濾后的紅細胞重量。依據(jù)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質量要求》作為考核指標。采用血細胞計數(shù)儀或白細胞計數(shù)盤對標本進行紅細胞、白細胞、血紅蛋白、血細胞比容檢測,同時計算白細胞殘留量,白細胞濾除率,紅細胞回收率(1 U=200 mL全血制備的血液)。肉眼觀察判斷儲存期末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溶血情況:上清液與紅細胞分界不清晰、上清液顏色呈粉紅、深紅色視為溶血;細菌培養(yǎng)檢查;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采用方差分析分別計算三種方法中的白細胞殘留量、血紅蛋白含量、血細胞比容、過濾時間,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結果
2.1三種白細胞過濾方法的WBC濾除、RBC回收達標率,見表1。
2.2三種白細胞過濾方法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質量結果分析及過濾時間的比較,見表2。
血細胞比容的F值為0.05,F(xiàn)0.05=3.17,從而P>0.05,于是在α=0.05的水平上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結論
參照我國標準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質量要求》,通過采血后不同的時間和方法去除白細胞,從表1發(fā)現(xiàn),方法有55袋白細胞濾除率達不到99.9%;三種方法均有紅細胞回收率不達標,但采血袋數(shù)總量達標率均符合GB-18469-2012要求,說明這兩項指標不適宜用作去白細胞血液質量檢測標準。表2中,方法過濾后需要把配血管從采血袋上剪下來對接到濾白袋上,從而增加了操作步驟及操作差錯概率。但優(yōu)點可以制備各種血液成分,保障了血小板和新鮮冰凍血漿的質量。方法、可減少差錯發(fā)生。對于方法可在采集后6 h內過濾,可以制備新鮮冰凍血漿,滿足臨床新鮮冰凍血漿需求和制備冷沉淀用漿要求。
由此可見,方法是唯一制備各種成分血的方法。因各種血液特性受環(huán)境溫度、時間限制[3]。方法不適合用于鄉(xiāng)鎮(zhèn)或路程較遠的縣城采血,我們觀察到采血后隔夜或隔天才把血液接回來過濾,會增加濾器堵塞比例。方法適合用于鄉(xiāng)鎮(zhèn)或路程較遠的縣城采血,但不能制備新鮮冰凍血漿。國內外實踐證明,血液通過去白細胞過濾器還可以有效降低血液中的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及高密度脂蛋白[4]。非溶血性發(fā)熱性輸血反應占95.88%[5],我站采取三種不同去除白細胞血液的方法應用于臨床,因白細胞抗體引起的非溶血性輸血反應率從2011年的41.5%降至2013年的6.2%,,明顯低于相關文獻報道,極大地提高了臨床用血的安全性。各血站應根據(jù)獻血點、采血時間、需制備的血液品種,選擇不同血袋和制備方法。
參考文獻:
[1]李燕瓊.135例輸血反應臨床分析[J].航空航天醫(yī)藥,2010,21(6):964-965.
[2]陳菊芬,黃文光,溫成榮,等.儲存前去白細胞懸浮紅細胞在保存期內質量變化的研究[J].中國輸血雜志,2013,26(7):612-613.
[3]高峰,張新華.不同濾白時間對血液部分指標的影響[J].中國輸血雜志,2010,23(12):1056.
[4]方捷,鄧安梅,陳育貴,等.去白細胞的濃縮紅細胞在消化系統(tǒng)疾病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輸血雜志,2003,16(1):16.
[5]楊秀華,吳玉霞,黃建云,等.某醫(yī)院臨床輸血不良反應調查分析[J].臨床輸血與檢驗,2012,14(2):113-115.
[6]劉景漢,歐陽錫林.去白細胞輸血基礎和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輸血雜志,2001,14(4):252.
編輯/肖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