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階段對國家刑事責任的豁免,并不能妨礙我們探討確立國家刑事責任的價值,而且從國際社會實踐來看,確立國家刑事責任已迫在眉睫。基于國際刑事責任自身的特殊性,本文從區(qū)分國家刑事責任和個人刑事責任、完善國家承擔國際刑事責任的實現機制、明確國家承擔國際犯罪刑事責任的方式等角度,提出了與傳統(tǒng)的國家責任相區(qū)別的國家刑事責任承擔方式。
關鍵詞:國際犯罪;國家刑事責任;承擔方式
國家實施或者參加的國際犯罪規(guī)模龐大、實力雄厚,其國際危害性較個人實施的國際犯罪要嚴重得多。隨著各國共享利益的進一步擴大以及人類整體利益的需要進一步增強,國家刑事責任必然會逐漸從國家責任中分離出來。因為各種因素的影響,迄今為止還沒有一部國際公約明確規(guī)定國家刑事責任。但國家刑事責任的承擔方式必將會在國際刑法的發(fā)展中不斷明朗。
一、區(qū)分國家刑事責任和個人刑事責任
在國家進行國際犯罪的過程中,國家領導人、國家機關的工作人員以及其他能夠代表國家做出行為的人,對于國家犯罪意志的形成,犯罪行為的具體實施者有著無法代替的不可推卸的責任。這就類似于單位犯罪中,對單位犯罪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責任。大多數國家的刑法規(guī)定,單位犯罪的刑事責任具有雙重性。即對于單位犯罪,原則上除了追究單位本身的刑事責任外,還要追究單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因此,在追究國家犯罪的刑事責任時,對代表國家的人進行刑罰處罰,如判處生命刑和自由刑,就不再是對個人及其行為的處罰,而是對國家罪行及國家的否定評價和譴責,而且并不違背罪責自負原則。
二、完善國家承擔國際刑事責任的實現機制
我國的許多學者也就國家刑事責任的實現機制作了很多設想,如在經國際刑事法院審理后,根據犯罪情節(jié)對犯罪國家判定相應的處罰措施,對犯罪國家的處罰除罰金和損害賠償可以由國際刑事法院直接執(zhí)行外,所有的處罰都可以交由聯合國安理會執(zhí)行,安理會作為實際執(zhí)行主體,有權就判決內容做出相應的決議,要求聯合國所有成員國遵照執(zhí)行,當判決所確定的處罰目標達到后,再由安理會通過決議宣布對罪責國家的既判處罰執(zhí)行完畢,重新恢復被執(zhí)行國應當享有的國際法權利,等等。
三、明確國家承擔國際犯罪刑事責任的方式
1.限制主權
限制主權是由國際刑事法院判定需承擔刑事責任的國家暫停行使或限制行使主權國家享有的某些權利。例如,對實施戰(zhàn)爭罪、侵略罪等國際犯罪的國家,進行分割占領,禁止軍備配置。這種情況適用于嚴重危害國際社會的和平與安全而不得不采取的手段,通過全面或者局部地限制犯罪國的主權,削弱乃至消除其實施國際犯罪的能力。對國家來說,主權是其根本,因此,限制主權是最嚴重的一種國家責任形式。
2.撤銷聯合國席位
撤銷聯合國席位作為國家承擔刑事責任的一種形式,這在《聯合國憲章》中也有類似的處罰制度?!堵摵蠂鴳椪隆返诹鶙l規(guī)定\"聯合國之會員國中,有屢次違犯本憲章所載之原則者,大會經安理事會之建議,得將其由本組織除名。但是,把這種國際組織措施改作為一種刑罰方法,操作起來有困難。其一,聯合國席位是聯合國成員國的資格,任何一國被接納為聯合國成員國,就享有聯合國席位。但從另一方面說,聯合國始終還是一個政府間國際組織。國家可以通過加入聯合國以獲取聯合國成員國席位,也可以依自己的主權意志退出聯合國,放棄聯合國成員國資格。因此,撤銷聯合國席位作為刑罰的威懾作用有多大值得考慮。其二,根據《聯合國憲章》第六條,撤銷聯合國席位的職權是由大會在安理會的建議下行使,其他組織不得行使聯合國大會的該項權力。其三,撤銷聯合國席位用作為主要的國家承擔刑事責任的具體形式,其根本的目的還是在于預防國家犯罪。犯罪的國家在國際社會中還進行犯罪,將其排除出聯合國,使其游離于國際社會之外。
3.經濟制裁
依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對于現代社會而言,經濟因素對國家直接產生的影響越來越大,早已超過政治因素而占據主導地位。因此,如果對犯罪國進行經濟制裁,那么將會使處罰手段的效果現實化和最大化。通常,可供選擇的制裁形式包括:各國不得與被制裁國進行經濟合作,開展經濟交往活動,或者停止執(zhí)行同犯罪國簽訂的貿易、經濟、技術合同,取消預定的文化、藝術交流活動,除居民生活必須品之外,對犯罪國生產的商品進行抵制或采取貿易禁運,又或者封鎖犯罪國的一切進出境通道等。經濟制裁作為一種國際社會慣用的手法,在遏制國家非法行為方面往往能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是,從刑法理論的角度上說,經濟制裁又屬于廣泛涉及無辜的制裁手段:國家的非法行為雖然得到了一定的遏制,但它的公民卻往往因此蒙受非人道的待遇。比如,海灣戰(zhàn)爭之后國際社會對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行為加以制裁,其間就包括廣泛的經濟制裁。伊拉克政府態(tài)意適用軍事手段的行為得到了懲罰,但伊拉克人民缺醫(yī)少藥、流離失所的災難卻從此不斷,聯合國事后的補救措施—“石油換食品”—也未能有效解決這一人道主義的災難。
4.罰金和損害賠償
國際刑事法院在判定國家有罪并給予限制主權的處罰之后,可以同時適用具有懲罰性的財產罰。這一做法同國內法針對法人的處罰相似,是解決群體責任的一種方式。財產罰的表現形式主要是罰金。換言之,犯罪國被判定向國際刑事法院繳納一定數額的金錢,這些被強制追繳的財產將被首先用來補償國際機構因追訴犯罪所使用的費用,剩余的部分全額轉入專設的信托基金,以這種形式幫助被害國恢復經濟和進行社會建設。判付罰金和損害賠償的方式,有助于維護被害國的合法權益,從而確保受害國人民能得到現實有效的經濟補償。
參考文獻:
[1]吳慧.國家刑事責任若干問題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1
[2]王海琨.確立國家刑事責任的爭議及其價值分析[D].湖南師范大學,2011
[3]宋宏飛.論國家刑事責任的承擔[J].福建行政學院學報,2010,04
[4]王曉莉.國家承擔刑事責任的形式[J].商品與質量,2011
作者簡介:
崔仙(1990年1月8日~),女,籍貫:吉林延吉,專業(yè):2013級刑法學專業(yè),研究方向:刑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