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舊公司法的框架下,公司僵局問題一直是公司治理實踐和公司法律事務中的一個難題。新公司法規(guī)定了在公司僵局情況下,股東可以通過訴訟解散公司來破解公司僵局,這無疑為我國實踐中公司僵局的解決提供了一條解決路徑。但是新公司法并不能解決所有類型的公司僵局,也會帶來新的問題。我們今天試著通過對各種解決路徑進行分析,以期對這一難題的解決有所回答。
一、公司僵局的定義
公司僵局理論起源于英美法系。根據(jù)《布萊克法律詞典》的定義,公司僵局是指在封閉持股公司中出現(xiàn)的由于公司的控制結構允許一個或多個不同意公司某些方面政策的股東派別阻止公司的正常運作所致的僵持狀態(tài)。《麥爾廉——韋伯斯特法律詞典》則將其定義為“由于股東投票中,擁有同等權力的一些股東之間或股東派別之間意見相左、毫不妥協(xié)而產(chǎn)生的公司董事不能行使職能的停滯狀態(tài)。”國內有學者將公司僵局解釋為“公司在存續(xù)運行中由于股東或董事之間發(fā)生分歧或糾紛,且彼此不愿妥協(xié)而處于僵持狀態(tài),導致公司機構不能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決策,從而使公司陷入無法正常運轉甚至癱瘓的事實狀態(tài)。”從上述不同界定中,我們不難看出公司僵局實際上是對公司內部僵持局面的形象描述,是由于內部一個或多個股東或董事反對公司政策或決策的某個方面,而使公司正常的經(jīng)營和管理活動被妨礙且難以打破的狀態(tài)。
二、公司僵局形成的原因
1.公司法上的“資本多數(shù)決制度
“資本多數(shù)決制度”為公司僵局的形成提供了制度基礎。資本多數(shù)決是公司法律制度最基本的理念,但在公司股東人數(shù)有限、各方股東委任的董事人數(shù)基本相當?shù)那闆r下,如果股東或董事之間發(fā)生了激烈的矛盾和沖突,且無法調和,那么任何一方可能都無法形成公司法和公司章程所要求的表決多數(shù),決議幾乎不可能通過,公司的僵局狀態(tài)便由此產(chǎn)生。
2.封閉公司治理機制的固有矛盾
公司治理機制的固有矛盾是公司僵局產(chǎn)生的內在原因。眾所周知,大多封閉公司的治理機制并不完善,例如股東會集權、董事會受股東控制、監(jiān)事會形同虛設等等。一旦股東間利益發(fā)生沖突,導致股東會無法形成表決,公司管理就會立刻陷入癱瘓,因此,封閉公司治理機制的缺陷是產(chǎn)生公司僵局的內在原因。
三、破解公司僵局之路徑選擇
1.在公司章程中確立事前預防機制
公司僵局對公司的經(jīng)營和生存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如果消極對待將處于被動局面,在公司章程中確立良好的事前預防機制是防范公司僵局的首要程序。
(1)重視公司章程對公司僵局的防范作用。對公司而言,章程是最重要的自治規(guī)則,用以規(guī)范公司內部組織關系和經(jīng)營活動。股東應當充分利用章程帶來的空間,發(fā)揮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性,通過任意性條款的形式,積極主動地設計各種應對措施,增強公司章程對公司僵局的預見能力和預防能力。
(2)約定出現(xiàn)表決僵局時的最終決定權。為了迅速解決表決僵局,股東可以在章程中事先約定最終決定權,該項權力的行使應當站在公正公平的立場上,堅持誠實信用原則,不得偏袒任何一方的利益。
(3)約定公司解散權。除了《公司法》規(guī)定的法定解散事由外,股東還可以約定公司解散的其他事由,如在公司章程中約定,當出現(xiàn)公司僵局時,公司自行解散,解散后的清算事宜由股東自行協(xié)商,協(xié)商不成的,任何一名股東皆可向法院請求強制清算。
當然,公司章程中即使設計了再詳盡的預防機制也無法對未來可能發(fā)生的一切矛盾沖突做出全面的預見和預防,還需要深入研究以探求更好解決公司僵局的路徑。
2.建立多元化的事后救濟制度
(1)司法解散公司。司法解散公司,是指在公司陷入僵局并達到一定程度后,持有公司一定數(shù)量股份的股東可以訴訟請求法院解散公司以達到破解公司僵局的目的。這種路徑結果是公司生命的終結,這是股東的無奈的選擇。
在公司僵局狀態(tài)中,通常存在著一方股東對其他股東事實上的強制和嚴重的不公平,原管理公司的少數(shù)股東控制著公司的經(jīng)營和財產(chǎn),事實上剝奪了其他股東的任何權利[]。在僵局狀態(tài)下,公司的正常經(jīng)營無法繼續(xù),公司的內部治理機制無法發(fā)生作用,嚴重破壞了股東的“合理預期”。因此,目前各國公司法都賦予了僵持一方訴訟請求解散公司的權利。我國新《公司法》第182條規(guī)定,公司經(jīng)營管理發(fā)生嚴重困難,繼續(xù)存續(xù)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通過其他途徑不能解決的,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百分之十以上的股東,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
司法解散公司對于公司僵局而言是一個徹底解決方案。由于公司法中資本不變原則的存在,在沒有更好的股東退出制度或無法達成合理退出協(xié)議的情況下,對于那些債務繁多、經(jīng)營不善、矛盾無法解決且股東都不想繼續(xù)維持公司的封閉公司而言,司法解散公司是股東退出公司并收回投資的唯一出路。
但是,不得不說司法解散公司在多數(shù)情況下并非解決公司僵局的最佳選擇。我認為這種方式是以結束一個公司的生命為代價的消極的抉擇。首先,對于大多數(shù)陷入僵局的公司而言,公司的狀況并未達到非得破產(chǎn)解散的境地。解散勢必會帶來一系列負面影響,對于那些處于上升期的公司來說,損失反而會更大。還存在一種可能,如果公司良好的經(jīng)營業(yè)績主要來自于個別股東,而該股東不愿再與其他股東分享利潤,想另立門戶,公司的司法解散正好成為他離開公司的墊腳石。
因此,只有在公司已經(jīng)陷入嚴重僵局狀態(tài),公司內部已窮盡其他一切救濟措施,法院才可允許解散公司。所以,法院在處理公司僵局糾紛時,應盡量以維持商主體為原則,適當限制股東司法解散公司的權利,并考慮各種會造成社會不穩(wěn)定的因素,慎重做出裁判。
(2)強制股權收購。強制股權收購,是指公司僵局產(chǎn)生后,僵持一方股東通過訴訟請求法院判令公司或對方股東收購自己的股份,以達到退出公司,打破公司僵局的目的。強制股權收購的結果是使公司的生命得以延續(xù)。
強制股權收購是解決公司僵局的有效途徑,它的合理性也被各國公司法理論所證實,因為“在某些具有合伙性質的緊密性關系的公司中,如果股東彼此之間關系惡化,彼此失去了信任、信賴關系,則公司的基礎就會喪失。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允許原告股東退出公司,無疑就是強制他去履行那種需要高度信賴和信任關系作為基礎的契約,這是顯然不公平的”。
從目前的法律來看,要實現(xiàn)股權退出只有兩種途徑,一是解散公司,二是股權轉讓。前文已經(jīng)論證過解散公司的弊端,不適于任何類型的公司僵局。傳統(tǒng)的股權轉讓同樣存在問題,內部轉讓面臨無法達成雙方都滿意的轉讓價格,而對外轉讓,外人看到僵局狀況會望而卻步。因此,缺乏有效的股權退出機制會使很多陷入僵局的公司無法走出困境。而通過法院判決由公司或者一方股東以合理的價格收購另一方股東股權或股份,不僅可以幫助受害股東取得公平合理的對價退出公司,而且無需解散公司,利益相關者因公司僵局所受損失也會減少,不失為一種“多贏”的救濟措施。
但這種途徑同樣存在著問題。首先,關于“公平合理的價值”的確定。由于封閉型公司股權交易不存在外部市場,缺乏一個對股權的客觀評價體系,因此會面臨股權如何作價的難題。
3.其他替代性救濟措施
(1)公司分立。公司分立的思路是根據(jù)股東之間存在矛盾對抗的情況,將處于對立狀態(tài)的股權分割,重新組合成一個或幾個新的公司,從而得以化解公司僵局。分立后的公司仍可持續(xù)經(jīng)營。現(xiàn)行《公司法》大大降低了公司設立的門檻,有限責任公司最低注冊資本只需三萬元,為公司分立后組建新公司掃清了制度上的障礙。公司分立將處于僵持狀態(tài)的股東從封閉性的“鎖鏈”中掙脫出來,使僵化的資本得以重新運作,為當事人打破公司僵局帶來新的希望。
(2)仲裁或調解。采取仲裁或調解方式的后果可能是僵持雙方達成一致公司得以延續(xù),也可能是公司生命的終結。對于任何類型的公司僵局糾紛,司法解散和強制收購的共同點在于都將導致至少一方當事人退出公司。如果投資者認為獲得利潤需要共同的努力,比如依靠一方的資金和另一方的商業(yè)知識,缺少了任何一方的能力都不能獲得預期利潤的話,對峙雙方就很可能希望繼續(xù)合作,在這種情況下公司僵局的解決就不適用解散公司或股權退出的辦法。
仲裁方式破解公司僵局具有以下優(yōu)點,首先,由仲裁來解決公司管理的無效狀態(tài)較之訴訟更加便捷。其次,仲裁可以要求閉庭審理,對于保護公司的商業(yè)秘密更為有利。但是由于仲裁的自愿性,要求爭議雙方事先或事后達成仲裁協(xié)議或者公司章程有特別規(guī)定,否則仲裁就無從談起。
而調解是私人性的、非正式的爭端解決方式。由于第三方可能多次處理過這種問題,因此相比較當事人自行處理而言可能更為有效,如果調解成功,就可以減少公司僵局所要耗費的機會成本。但是,調解最大的缺陷就在于調解結果不具有法律約束力,除非該調解結果對僵局雙方都有足夠的吸引,否則很難保證能夠得到執(zhí)行。
四、結論
公司僵局是公司尤其是封閉公司治理機制的固有矛盾與公司法制度構建相作用的產(chǎn)物。公司僵局破壞了股東將資本投入公司時所持有的“合理預期”。法律救濟有助于僵局的盡快打破,也有助于公司治理的改善。本文介紹的幾種打破公司僵局的途徑各有其利弊,在具體實踐中要根據(jù)公司僵局的不同情況具體使用。同時新《公司法》雖改變了原有對公司僵局的解決無法可依的狀況,但有關公司僵局破解的制度設計仍然不夠靈活,因而也不能完全滿足我國公司治理實踐日益發(fā)展的需要,我國應盡快引進國外強制股權收購等其他公司僵局破解的制度。
參考文獻:
[1]BryanA.Gamer.Black’sLawdictionary.WestPublishingCo.,1990,p398
[2]MerriamWebster’
sDictionaryofLaw.PublishedunderLicensewithMerriamWebsterIncorporated,SpringLand,Mass,1996,p122
[3]周有蘇,《公司法通論》,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701
[4]萬鄂湘,《商主體法律理論與適用》,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