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學的文體意識逐漸被關注,但教師對說明文的文體特征及說明文的教學價值的認識還是不夠明確。著重研究了說明文的文體特征及在第二學段的教學價值。根據(jù)說明文的文體特征辨識說明文,以建立文體意識。閱讀教材,領會編者意圖的同時,從說明的順序、結構、語言、方法等方面探尋第二學段課文的文體特征。根據(jù)年段特點,結合文體特征,理清順序結構以把握文章主要內容;抓住語言特點以賞析遷移運用語言,從而更好地實現(xiàn)其教學價值。
第二學段說明文文體特征教學價值《語文課程標準》把課文文體分為,敘事性作品、詩歌、說明性文章、簡單的非連續(xù)性文本?!墩Z文課程標準》只對第三學段提出閱讀說明性文章的目標: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第一學段教材編排都是圍繞“發(fā)現(xiàn)身邊的科學、學科學、愛科學,體會科學的樂趣,引發(fā)研究探索的欲望、發(fā)現(xiàn)科學的情趣”這些主題的故事、童話、兒歌,沒有說明文。第二學段已出現(xiàn)說明文,但課程沒有預定的目標,該如何去實現(xiàn)說明文文體特征在這一學段所應有的教學價值呢?
一、辨識說明文,建立文體意識
在人教版小學語文教學參考中,只明確提出《趙州橋》《太陽》《黃河是怎樣變化的》《蝙蝠和雷達》《大自然的啟示》是說明性的課文。教材的編排又以專題組織單元,沒有出現(xiàn)專門的說明文單元,因此辨識說明文也就成了第一要事。何謂說明文?說明文是以說明事物形狀、性質、構造、類別、成因、關系、功用,解釋事物的原理、含義、特點、演變等的文章,它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來解說事物、闡明事理而給人知識。關于科普的文章是不是都是說明文?寫景的文章是不是?狀物的文章有沒有?它們屬于哪個類型的說明文?反復學習說明文的文體特征,比較了借景抒情散文和寫景說明文及借物抒情散文和狀物說明文的異同,整理出了第二學段的說明文。
1.集中在“自然科技”專題單元里的
2.分散在其他專題單元里的
從分布來看,自然科技專題和其他專題的篇目差不多,它們在不同的單元里被賦予了不同的使命。從篇數(shù)來看,從三年級到四年級,說明文篇數(shù)增加了,這為第三學段學習說明文做好了鋪墊,體現(xiàn)了循序漸進的過程。從內容上看,有與自然科技有關的說明文,也有與寫景、狀物有關的說明文,各注重了理趣與情趣的結合,科學與文學的融合。從類別來看,事物說明文多于事理說明文,遵循了這一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
二、領會編者意圖,探尋文體特征
縱觀教材,結合編者的意圖,反映在第二學段的說明文的文體特征如下:
1.說明有順序
說明文常見的順序為時間順序、空間順序、邏輯順序?!睹利惖男∨d安嶺》按照春夏秋冬的時間順序,寫出了小興安嶺一年四季美麗的景色;《頤和園》按照空間順序,先寫了頤和園大門,來到長廊看到的景物;又寫來到萬壽山腳下,看到的亭臺樓閣;再寫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看到的湖光山色;最后寫在昆明湖看到的石橋、小島和十七孔橋;《花鐘》按照“歸納現(xiàn)象——揭示原因——實際運用”的邏輯順序說明不同的花在不同的時間開放及其原因等。其中按照空間順序寫的《電腦住宅》直接指出要求:引導學生閱讀說明性文字,體會按一定順序說明事物的方法。可見,說明要有順序已逐漸滲透在這一學段中。
2.說明結構較為典型
說明文就主體部分而言,常見的結構形式有:并列式、連貫式、遞進式、總分式。在這一學段中,事物說明文的主體部分多為并列式或總分式,包括總分、分總、總分總,如《趙州橋》《太陽》《美麗的小興安嶺》《富饒的西沙群島》《長城》《秦兵馬俑》《電腦住宅》等,而事理說明文形式各為不同,《花鐘》為遞進式,《飛向藍天的恐龍》為連貫式等。以總分式結構占多數(shù)的的安排,較符合這一學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能幫助學生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3.說明方法以滲透為主
第二學段學習說明方法并不突出,僅有兩篇文章直接指出?!短枴罚醪綄W習閱讀說明文,體會說明事物的一些方法,如列數(shù)字、打比方、作比較、舉例子等;《呼風喚雨的世紀》,學習文章的說明方法,提高閱讀能力,如作比較、舉例子等。其他像《趙州橋》《雅魯藏布大峽谷》《長城》,簡單滲透列數(shù)字、作比較的說明方法。這一切都為第三學段的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做好準備。
4.說明語言科學、準確、生動
說明文的語言特別關注科學性、準確性?!痘ㄧ姟芬晃模拔妩c左右,它們開花的時間往往跟昆蟲活動的時間相吻合,你只要看看什么花剛剛開放,就知道大致是幾點鐘”,《飛向藍天的恐龍》一文,“恐龍的一支經(jīng)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之中的“左右、往往、大致、一支”,真切地反映了客觀現(xiàn)實。
像這樣科學準確的語言在其他文章里還可以找到,但在這一學段更多展現(xiàn)的是語言的生動性。在這學段的說明文中,除了略讀課文外,只有《月球之謎》《蟋蟀的住宅》《長城》不要求背誦,只有《太陽》《飛向藍天的恐龍》《長城》不要求抄寫優(yōu)美生動的句子,足可見這一學段的說明文以文藝性說明文為主。
5.資料的搜集非常重視
從三年級下冊開始,每課都要求查找相關的資料,有些還要求寫下來。如《月球之謎》一文讓學生寫寫你還知道的哪些未解之謎;《長城》一文學讓生搜集有關長城的資料,把喜歡的內容抄下來;《呼風喚雨的世紀》一文,請爸爸媽媽說說科技發(fā)展帶來的變化,再把他們說的寫下來,也可以把搜集到的相關資料摘錄下來。教材的編寫如此重視資料的搜集,一來加深對課文的理解,二來關注說明文的延伸拓展,以培養(yǎng)學生搜集、加工資料的能力,激發(fā)學生對科學的興趣。
三、根據(jù)年段特點,實現(xiàn)教學價值
不同文體的學習都有其最佳的學習方式,有其最佳的教學價值。教師要依據(jù)文本中的說明文體式選擇教學內容,找到其最佳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習把握說明性文章的主要內容,了解說明方法及準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提升語文素養(yǎng)。
1.理清順序結構,把握文章主要內容
《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的閱讀目標有這么一項: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了解說明文常見的三種順序可以幫助找到文章的寫作思路,迅速把握文章內容。如《電腦住宅》一文是按照空間順序來寫的,主要寫了哪些方位?各方位的電腦有何功能?如何工作?可以讓學生按照課文的講述順序填寫表格,然后連起來說一說,以把握內容。
了解本學段以總分為主的結構,學生找出中心句,也可以幫助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如《趙州橋》一文:“趙州橋非常雄偉”是總起句,“這座橋不但堅固,而且美觀”是個過渡句,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找到這兩句,也就概括了趙州橋的特點。像《雅魯藏布大峽谷》《秦兵馬俑》等此類課文,都可以運用這種方法,達到到教一課、學一類的目標。
有些文章的結構不是總分式,也沒有關鍵句,如何把握主要內容?可以引導學生借助關鍵詞來說說主要內容。如《果園機器人》一文,果園機器人怎樣?請學生默讀思考,在交流時,幫助概括出關鍵詞:會干農活,自己充電,不停工作,最后讓學生借助關鍵詞說說果園機器人的特點,把握文章主要內容也就水到渠成了。
2.抓住語言特點,賞析遷移運用語言
第二學段的說明文,多為文藝性說明文,語言生動優(yōu)美。教師要抓住其語言特點,結合說明方法,引導學生背誦積累、玩味賞析語言文字,進行仿寫遷移,凸顯語用。
(1)多讀多背多積累
《語文課程標準》第二學段課標提出要積累課文中的優(yōu)美詞語、精彩句段。教師要抓住文藝性說明文語言的特點,結合課后的要求,讓學生多讀多背多積累。還可以利用搜集的資料進行交流整理,在抄寫喜歡的內容時,積累課外閱讀和生活中獲得的語言材料,體味說明文的情趣。
(2)比較辨別賞詞句
第二學段側重考察通過重要詞句幫助理解文章,體會其表情達意的作用。《飛向藍天的恐龍》一文,“恐龍的一支經(jīng)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中的“一支、漫長”體現(xiàn)了語言準確是說明性文章最重要的特點,表明了變成鳥兒的恐龍只是其中的某一個分支,演變過程不是突如其來的,而是經(jīng)歷了長時間的過程。如何讓學生領會?
①讀一讀,比一比,這兩個句子哪個好?為什么?②從課文中找一找這樣的語句,讀一讀,談談自己的體會。
③交流,討論。
經(jīng)過比較辨別,學生對說明文語言的科學準確性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也體會了詞句表情達意的作用。
(3)仿寫遷移多運用
崔巒老師說:要改進“教”的法子,用好課文這個“例”,讓學生感受語言,熟悉語言,理解語言,借鑒語言。葉圣陶說說明文適合“仿寫”。仿寫句段,遷移運用說明文語言、說明方法,就是實現(xiàn)“例”的增值。
《花鐘》一文,運用多樣的句式寫出各種花的形態(tài),語言生動具體。如何引導學生體會這種表達效果,體現(xiàn)文藝性說明文的語言特點?可以這樣做:
①讀第一自然段寫花的句子,你發(fā)現(xiàn)什么?(花開的樣子不同)
②完成課后第三題:課文用不同的說法來表達鮮花的開放,我們來填一填。
③讀句子,比較:把第一自然段描寫花開的句子全換成“什么花開了”,你喜歡嗎?為什么?
④邊賞圖片,邊讀課文,感受花各具形態(tài)的美。
⑤寫法拓展,選擇完成(二選一)。
學生以第一自然段為例,學習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和比喻、擬人的生動寫法后,可以選擇利用總分段式的結構,圍繞“春天,萬物蘇醒”來寫一段話,也可以選擇學習文中的例子——“什么時候,什么花怎樣開放”進行仿寫,增強語言感悟能力,凸顯語用。
第二學段的學生不僅要仿寫句子,更要進行段的仿寫遷移。如學了《趙州橋》,可以寫一寫家鄉(xiāng)的橋,學著圍繞一個意思把一段話寫具體。學習《頤和園》的寫法,可以記一次游覽活動,等等。
教師要準確把握說明文的文體特征,加強對說明文文體文本功能定位的研究,進行文體意識的語文教學,讓學生了解說明文文體的特點,在語文實踐與理解、體驗、感悟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曾祥芹.文章學與語文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3.
[3]智仁勇.葉圣陶語文教育言論摘編[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