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段圖教學是數(shù)學問題中一種常用的數(shù)形結合的解題方法,它能將題中蘊含的數(shù)量關系以形象、直觀的方式表達出來,再現(xiàn)兒童思維的跳躍。本篇文章從線段圖的“弱化”與“策略”兩個方面闡述了線段圖在解決問題策略中的“助推”作用。
線段圖解決問題弱化現(xiàn)象助推作用數(shù)學家華羅庚說“數(shù)無形時不直觀,形無數(shù)時難入微”,線段圖就是基于數(shù)形結合的思想,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線段圖解題的弱化現(xiàn)象調查與分析
調查一:調查對象為蘇北某區(qū)偏僻地方的一所小學,共調查了五年級2個班95名兒童,優(yōu)生與差生約各占班級的20%,兩端分化現(xiàn)象比較嚴重。
分析:從上表,我們得知用線段圖解題只有36人,只占37.8%,不會使用線段圖的人數(shù)有59人,占62.2%。能看懂線段圖意的有42人,占總數(shù)的44.2%,不能看懂線段圖意的有53人,占總數(shù)55.8%??梢哉f,不會使用線段圖和不能看懂線段圖的兒童占了很大的比例。數(shù)據(jù)反映出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兒童畫線段圖這一解題策略出現(xiàn)了弱化現(xiàn)象。
二、聚集兒童思維飛躍的“正能量”
(一)循序漸進畫線段
1.從簡單入手,搭建兒童思維過渡的橋梁。線段圖的培養(yǎng)一定要從中低年級入手,從簡單的題入手,搭建兒童思維發(fā)展的橋梁,從文字思維轉向線段思維,到了高年級,才能運用自如,如魚得水。
2.以教師為抓手,翹起師生互動的蹺蹺板。兒童剛學習畫線段圖時,無從下手,無法將文字表達的意思用線段表示,這時,教師應充當兒童的引導者,翹起師生互動的蹺蹺板。
(二)暢所欲言說線段
1.個人展示——讓兒童“魅”起來。老師出示準備題:動物園共有河馬和大象16只,河馬的只數(shù)是大象只數(shù)的3倍,大象和河馬各有多少只?
一生匯報說:“我是這樣畫的,這道題需要畫兩條線段,先畫出大象的長度,再畫出3份這么長,就是河馬的長度。然后把一共16只畫出來,用問號表示河馬的只數(shù)和大象的只數(shù)?!眱和鼫蚀_地把“文”和“圖”對應起來,進而解決問題。
2.小組合作——讓兒童“動”起來。如在解決“飼養(yǎng)小組養(yǎng)10只黑兔,黑兔比白兔多6只,一共養(yǎng)了多少只兔子?”
先引導兒童先進行小組討論:在線段圖中,白兔的只數(shù)該如何表示?這一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難點,留給了兒童思維的空間,兒童在討論中相互啟發(fā),開闊了思路,得出了結論,畫好線段圖,解決了問題。
(三)有條不絮理線段
1.靜心沉思,直入思維的“交點”。一位老師曾進行過如下的嘗試:“一捆繩子長50米,第一次用去10米,第二次用去8米。這捆繩子短了多少米?”教師通過線段圖的展示,將兒童形象思維的不足通過線段進行理補,從而搭建了文字與思維的交點,促使兒童抽象思維的發(fā)展。
2.課件展示,突破思維的“空白”。蘇教版三年級上冊:藍帶子5米,紅帶子是藍帶子的3倍,紅帶子和藍帶子一共有多少米?
我嘗試了以下設計:通過課件展示把灰太狼剪的藍帶子看作1份(電腦閃動),喜洋洋剪的紅帶子就是3份(電腦閃動)。然后,電腦慢慢隱去帶子圖,逐漸出示線段圖。然后,再通過動畫將藍帶子的線段移到了紅帶子的一邊,在課件的演示下兒童很快地理清了線段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頭腦靈活的兒童更直接地拿藍帶子的米數(shù)乘以4,兒童的思維得到了開闊。
3.說理結合,再現(xiàn)思維的“輪換”。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爸爸、媽媽和小巧三人的年齡總和是73歲,爸爸比媽媽大3歲,小巧比媽媽小23歲,小巧今年多少歲?
兒童在思考、討論理出解題的關鍵:只有將線段變得一樣長,才能進行均分。將小巧的年齡線段補上一段,和媽媽一樣,也就是加上23,再將爸爸比媽媽多出的3歲減去,得到的線段就同樣長,可以平均分了,然后再除以3,就得出了小巧的年齡,即(73+23-3)÷3。
(四)真刀實槍求線段
1.化虛為實,將心中虛擬化為筆下呈現(xiàn)。兒童在說、理線段圖的過程中,思維已從形象過渡到了抽象,已經形成了初步的解決問題的策略和方法,這時候需要教師及時地引導兒童將心中所演繹的解題步驟再現(xiàn)在筆下。
2.化整為零,將復雜多步化為簡單分步。高年級的解決問題是多步驟復雜的數(shù)學問題,兒童需要將問題逐步化解,將多步的已知條件逐一地進行化解,化解成通俗易懂、兒童易于理解的步驟,并通過簡單的分步計算一步一步地求出未知結果。
總之,線段圖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解題策略,應貫穿于小學數(shù)學整個學習過程,教師要有“揚棄”的觀念去繼承。在實際教學中,應根據(jù)兒童思維的認知特點,采用循序漸進的方法,做到有的放矢,綻放特有的風采,才能給兒童思維的飛躍產生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