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等教育工作者不但要傳授學生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更重要的是啟迪學生如何提出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堂中大力開展能力和素質教育。結合本科教學的經(jīng)驗,以“分子生物學”課程為例,以科學史經(jīng)典故事為素材,結合哲學理論和科學方法論,并從全新的交叉學科的視角詮釋基本概念,從多方面探討和提出基于知識、能力、素質的三維教學內(nèi)容改革和實踐,可以對國內(nèi)高校其他類似課程或專業(yè)的教學提供一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分子生物學 知識 能力 素質 三維教學內(nèi)容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4)17-0094-03
面對慕課(MOOC)即將來臨的時代,提高課堂教學水平是擺在每位教師面前的迫切任務。目前全國轟轟烈烈進行的教學改革過于強調(diào)教學法[1],忽視了對教學內(nèi)容及知識結構的深入研究,不利于教學改革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
一、基于知識、能力、素質的三維教學內(nèi)容框架
古人云: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皾O”代表了能力與方法,即教師應培養(yǎng)學生深刻的思維能力和傳授給學生嚴謹?shù)目茖W方法,更為關鍵的是啟迪學生從熟視無睹的現(xiàn)象中抽提科學的問題。學生的好奇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不斷減弱,雖然有個別學生在課堂上勇于提問,但這些問題往往是散發(fā)性的,體現(xiàn)不出思維的規(guī)律與深度。因此,筆者認為教學內(nèi)容應當包含以下三個維度:知識、能力和素質(見圖一)。只有這樣,我們對某一知識點的理解才不會平面化,我們思考的問題才會更有底蘊。
知識籠統(tǒng)而言是由概念、原理及它們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構成的眾多知識點,進而形成一個邏輯嚴密的結構體系。這一體系與學生們從小形成的宏觀、具體、感性的直覺常有沖突,因此教師必須充分了解學生的思維方式,持之以恒地建立一個新的抽象、微觀、理性的認知模式,使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出知識的結構與主線[2],也只有如此,學生對知識的掌握與記憶才會深刻。
這里討論的能力就是理論能力,包括能綜合地理解其他生物學科的知識點,能從交叉學科(如數(shù)學、物理、化學、計算機科學、工程設計)的立體視角分析某個知識點[3],能運用所學的知識對當前的熱點問題進行分析、討論,并對一些陳舊的理論進行批判與創(chuàng)新。
學生只有具備深厚的科學素質才能站得高、看得遠,才能深刻領會知識的理論體系及理論建立的依據(jù)。以科技史為鑒,才能看清當前科技重大進展的來龍去脈。同樣,只有具備基本的哲學思想、邏輯思維和科學方法[4],才能領悟科學的真諦,才會突破唯物辯證法的框架,才有可能把握學科發(fā)展的方向。
知識是能力與素質的載體,好的知識點是體現(xiàn)能力及素質的最好素材。因此,教師必須對課堂教學內(nèi)容進行加工與選擇,而不是籠統(tǒng)地灌輸課本上所有的知識點。下面筆者以自己的“分子生物學”教學為例,作一些具體的知識、能力、素質的介紹。
二、知識點的結構與選擇
“分子生物學”主要以《基因VIII》為教學參考書,學生以閱讀PPT課件為主,課時為32學時(2個學分)?;诮^大部分學生將來從事的職業(yè)與生物專業(yè)關聯(lián)不緊密的可能性,教師有必要在教學中照顧到這部分學生的利益,而不是把重點放在考研或打算出國深造的學生身上。因此,有必要弱化在知識層面的教學,刪除一些枝節(jié)性的內(nèi)容,明確框架,突出主干,對知識點進行加工和選擇。
《基因VIII》的內(nèi)容極為豐富,理清主干與枝節(jié)非常關鍵。如第一章至第四章分別是:基因是DNA、斷裂基因、基因組概述和成簇與重復,許多章節(jié)在中學或其他課程中都有涉及,因此這四章的內(nèi)容被簡并成3個學時的PPT,重點要求掌握三個知識點:基因的定義、核酸的結構、順式元件與反式因子。再如關于操縱子,重點是乳糖操縱子,而色氨酸操縱子可以省略,或僅僅介紹衰減子的定義。同理,蛋白質因子在各分子生物學事件中的作用不宜細講,如翻譯因子和mRNA剪接體因子等,只需籠統(tǒng)介紹即可。
與此同時,“分子生物學”具有非常清晰的知識結構。首先是遺傳信息傳遞的中心法則,即基因的結構、復制、轉錄,翻譯與調(diào)控,都可以從三個階段進行分析:起始、延伸和終止。復制的重點在起始的調(diào)控、后隨鏈的合成、端粒的結構與延伸。轉錄的重點是啟動子的結構、原核轉錄的終止與調(diào)控、真核mRNA的剪接。翻譯的重點是mRNA的結構和翻譯的起始。所有的分子生物學事件將從兩個層面進行敘述,即順式元件和反式因子,重點在順式元件。講述任何知識點時必須明確該知識點在上述結構中的位置,做到條理清晰、模式穩(wěn)定,以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記憶。
三、綜合交叉能力的培養(yǎng)
本文舉例說明理論能力的幾個方面:綜合、交叉、運用、批判和創(chuàng)新。在蛋白質翻譯調(diào)控章節(jié),介紹蛋白翻譯調(diào)控的例子,如病毒中的內(nèi)部核糖體進入位點(IRES),流感病毒通過切割獲取宿主mRNA的5'帽子結構,抑癌基因BRCA1的5'-UTR結構與翻譯及腫瘤的關系,酪蛋白mRNA在哺乳期通過加長5'-PolyA增加蛋白表達,這些例子綜合了不同生物學科的知識點。討論RNA中U與DNA中T的關系,T的化學結構中含甲基,其推電子能力決定了其穩(wěn)定性超過U,而甲基的位阻又解釋了T不能產(chǎn)生非標準堿基配對,因而DNA是比RNA更合適的遺傳信息的載體,這一討論體現(xiàn)了不同學科知識點的交叉。在乳糖操縱子章節(jié),要求學生運用這一章節(jié)所學的知識來解釋:為何乳汁中含乳糖而不含葡萄糖?為何會產(chǎn)生乳糖不耐受現(xiàn)象?乳糖不耐受的生理與進化意義是什么?這些問題來自日常生活,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表觀遺傳章節(jié),除介紹最新表觀遺傳研究進展之外,還對拉馬克理論進行了反思[5],對當代一些觀點進行了分析與批判。在DNA復制章節(jié),介紹了XNA的概念與作用[6],說明DNA不是神圣不可改變的,要求學生進行理論上的創(chuàng)新。
四、科學思想與方法的啟迪
筆者在“分子生物學”教學過程中始終灌輸兩條思想主線,即還原論與進化論??茖W的思想必須結合富有傳奇色彩的歷史故事,而分子生物學的發(fā)展歷史充滿了經(jīng)典傳奇,這些是激發(fā)學生興趣、培養(yǎng)學生思維方法和科學思想的最好素材。例如,關于孟德爾的故事,要求學生思考為什么孟德爾會想到基因是顆粒性的?這與古希臘的原子論有何關系?孟德爾的理論為何沉寂了幾十年?而當Wiseman提出連續(xù)種質理論后為何卻被人們迅速地接受?進而說明理論的重要指導性作用,即當新的理論一旦出現(xiàn),某些原本不可思議的現(xiàn)象立刻變得理所當然;同時也提出理論的相對性觀點,即科學知識的本質是假設(Hypothesis)而不是真理,檢驗假設時對照的關鍵作用,以及檢驗的局限性即無法在哲學意義上證明或證偽一個命題,認識論的討論最后終結于庫恩的模式的轉換(Paradigm’s Shift)。[7]
還原論與進化論同時還是一種方法論,生命科學史的故事能讓學生們領悟生命科學研究中的邏輯思維方式。如討論達爾文的泛生論(Pangenesis)時,介紹了達爾文的表弟Gurdon的白兔黑兔輸血實驗[8];討論拉馬克的用進廢退理論時,介紹了Wiseman的剪小鼠尾巴的實驗[9];真核啟動子章節(jié),在討論為何細胞具有相同的基因組卻表型不同時,介紹了諾貝爾獎獲得者John Gordon的青蛙核移植實驗。[10]
最后,還原論與進化論的討論有利于學生們理解科學發(fā)現(xiàn)的方向性。例如介紹XNA的研究,指出DNA是進化的產(chǎn)物,但進化不會終結,因而DNA也不會是進化的終點。同樣,在蛋白質翻譯章節(jié),介紹了蛋白質的世界和前沿領域的原始細胞的研究。最后,蛋白質作為生命的形式,是結構、代謝、運動的有效的執(zhí)行者,指出蛋白質也是在進化的。[11]
五、三維教學內(nèi)容的教學效果
筆者自2005年開始在汕頭大學生物系教授“分子生物學”,剛回國教學的頭兩年對分子生物學知識的理解較為平面化,教學也集中在知識的傳遞方面,因而未能獲得學生們的廣泛認可。后來認真思考:學生應該從課堂上獲得什么?漸漸有所領悟,并改變了教學的內(nèi)容,得到了更多學生的贊同(圖二)。我們對2014學年的30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diào)查,結果表明,科學思想與方法的教學備受學生歡迎。
六、總結
每一次給新的一屆學生上“分子生物學”這門課,筆者都會在課件的制作與修改上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雖然學生對筆者的評價很高,但每當了解到學生課后就把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忘得一干二凈時,筆者總是特別沮喪,進而反思:什么東西更令學生記憶深刻且對學生幫助最大?正是對這些問題的反思,敦促筆者不斷地改進。
[ 注 釋 ]
[1] 馬長英.教學方法改革的制約因素及基本立足點[J].中國高等教育,2006.
[2] 周昌忠.試論科學知識系統(tǒng)的邏輯結構[J].自然辯證法通訊,1987.
[3] Committee on a New Biology for the 21st Century.A New Biology for the 21st Century,2009.
[4] 謝希德主編. 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M].上海:上??茖W普及出版社,1999.
[5] Moshe Szyf.Lamarck revisited:epigenetic inheritance of ancestral odor fear conditioning[J].Nature neuroscience,2014.
[6] Gerald F.Joyce.Toward an Alternative Biology[J].Science 2012.
[7] Thomas S.Kuhn.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6.
[8] John Moore.Science as a Way of Knowing:The Foundations of Modern Biology[M].Harvard: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9] August Weismann.Essays Upon Heredity[M].Clarendon Pr?鄄
ess.Oxford,1889.
[10] Williams,R.Sir John Gurdon:Godfather of cloning[J].Journal of Cell Biology,2008.
[11] Csaba Pal,Balazs Papp,and Martin J.Lercher.An integrated view of protein evolution[J].Nature Reviews Genetics,2006.
[責任編輯:覃侶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