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良好、適當的情境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有意義地理解數學”大有裨益.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創(chuàng)設數學情境應突出趣味性、可探性、開放性、實踐性等四個特性的意義和做法,對于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率與效果,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深化認知,拓展思維和培養(yǎng)應用意識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 小學數學;情境創(chuàng)設;思維拓展
在教學工作中,有的教師忽略了情境創(chuàng)設的目的性,一味地追求數學的生活味,課堂上出現了許多既脫離教學內容又游離于學習目標之外的情境;有的教師為了出奇制勝,過分追求情境的標新立異,忽略了情境的挑戰(zhàn)性;有的教師片面追求情境的趣味性,忽略了情境的負面干擾,影響了新知識的學習,降低了課堂效率. 成功的數學情境創(chuàng)設,能夠激發(fā)學生內在的學習需要,引導學生體驗學習過程,而創(chuàng)設成功的“數學情境”,應該特別注意所創(chuàng)設的情境必須是與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并且是學生感興趣的、有利于學生發(fā)現數學知識和通過自主探究活動來學習的“數學情境”. 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創(chuàng)設情境應該突出“四性”:
一、突出情境的趣味性,有利于激發(fā)學習興趣
新課標指出:讓學生對數學有好奇心與求知欲. 要達到這一目標,就要求教師能創(chuàng)造一個歡樂和生動的教學環(huán)境,從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與童話世界出發(f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活動,用蘊含數學信息的故事、游戲、圖片,充分發(fā)揮現代教育技術融聲、圖、文于一體的優(yōu)勢,使數學學習成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點燃他們心中探求新知的火花,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興趣. 如教學“平移和旋轉”時,通過多媒體課件呈現演示創(chuàng)設充滿趣味的“二老相爭”的故事:一天,平靜的湖面上有一只小船在向前行駛,黃老漢站在船頭,李老漢站在船尾,兩老漢在不斷爭吵著. 黃老漢說:“我在船頭,我經過的路程比你長. ”李老漢說:“我在船尾,我經過的路程比你長. ”……誰也不服輸. 在學生們被生動的畫面和有趣的故事深深吸引時我順勢追問:同學們,你們覺得誰經過的路程長呢?你有什么辦法比較出誰經過的路程長呢?假如不用尺,現在給你們一張格子圖,有辦法比較出誰經過的路程長嗎?由此進一步引導學生展開猜想、操作、觀察、思考、交流、驗證,最后揭示出物體平移的特征,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
二、突出情境的可探性,有利于深化學生認知
探究是數學的生命. 數學教學應該開展有效的探究活動,為學生制造探究的環(huán)境,提供探究的機會,是探究活動得以進行的重要前提條件,因為任何高于或低于學生認知水平的探究要求,都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展、能力的提升. 在進行有效的探究活動之前,我們首先要找準學生的認知基礎、考慮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能力水平,創(chuàng)設富有挑戰(zhàn)性的、值得去探究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究中學習,在探究中應用,在探究中創(chuàng)造,在探究中升華. 例如我在教學二年級“條形統(tǒng)計圖”時,首先課件播放紅星路口各種車子五分鐘內來往情況錄像(小轎車35輛、面包車18輛、貨車20輛、客車12輛). 收集數據后,每名學生進行整理數據并填入統(tǒng)計表. 然后制作統(tǒng)計圖. 我先出示一張有10格的統(tǒng)計圖. 然后讓學生討論:如果按上學期我們學的每1格表示1輛汽車,這張圖夠畫嗎?怎么辦呢?誰來幫老師想辦法呢?此時,學生興趣十足,張開想象的翅膀,說出自己的辦法. 通過大家討論后得出結論:用1個□表示5輛車比較合適. 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很好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 使學生獲得了探索知識的方法 ,深化了認知,促進了思考,體驗到了創(chuàng)新的樂趣.
三、突出情境的開放性,有利于拓展學生思維
小學數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從小學生熟悉的生活現實出發(fā),把數學內容與數學現實聯系起來,在生活中捕捉精彩鏡頭,再配置有特定數學信息的生活原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方式去觀察,去解決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學科學習中的問題,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我在引導學生探索元、角、分之間的進率中,先出示價錢是1元的實物轉筆刀,每人發(fā)給一定數目的樣幣,接著提問:如果買一個轉筆刀,要付多少錢呢?請你拿一塊錢給售貨員. 讓學生試著拿一拿,并在小組內交流,比一比哪組拿法多. 創(chuàng)設了這樣一個開放性情境后,鼓勵學生用不同的付款方式,以小組合作為單位進行活動,學生的積極性可高了,馬上進入了狀態(tài),興致勃勃地按自己的生活經驗拿出1元錢,接著全班一起討論付款的結果. 在匯報結果的過程中,學生展示他們不同的拿法,有的付10張1角,有的付5張2角,有的說我不用那么麻煩付2張5角就可以,還有部分同學說我有更簡單的付法直接付一張1元,等等. 根據學生的付法,我適時提問:為什么這么付,能說說理由嗎?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出元與角的進率,1元=10角. 學生通過自己親自動手實踐,于是自然地從感性上領會了不同付款方式的共同點,幫助學生理解10角就是1元,1元就是10角,并由此聯想到角與分之間的進率. 在開放式的教學情境中,有利于激活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同時提高了學生的表達能力、評價信息的能力及與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四、突出情境的實踐性,有利于培養(yǎng)應用意識
讓學生參與數學學習活動的全過程,在操作活動中探索數學知識的奧秘,從而獲得基礎的數學知識和基本的數學技能. 如教學“長方體的認識”時,教師讓學生觀察粉筆盒、香煙盒、書柜等日常生活中熟悉的長方體實物,讓學生通過感知實物,初步獲得長方體的感性認識. 教師再引導學生觀察、發(fā)現、探索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 最后,讓學生說說周圍哪些物體是屬于長方體的,學生就加深了認識,說出了如書本、文具盒、橡皮擦、冰箱、茶幾等物品,將數學與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了.
數學教學不僅要讓學生學會從現實生活中發(fā)現數學,更要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去探索和解決實際問題,既能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又可以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成功的樂趣. 如學習“米、厘米的認識”后,我組織學生量一量桌子有多高,學生自己身高有多少,回家后量一量自己睡的床的長有多少厘米,等等. 努力提供讓學生參與實踐活動的機會,引導他們把所學知識應用到現實去,培養(yǎng)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使其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意義和樂趣.
總之,情境只在為教學服務的時候才能叫作好情境. 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要盡可能地集趣味性、可探性、開放性、實踐性于一體,讓學生在情境中經歷數學的起源,體驗數學的價值,探索數學的規(guī)律 ,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全面的發(fā)展 . 一個好的教學情境,可以溝通教師與學生的心靈,充分調動學生原有的經驗,使之在興趣的驅動下,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從而使每一名學生都得到發(fā)展,使數學課堂教學真實有效.
【參考文獻】
[1]葉柱.用課程改革的新理念指導小學數學教學[J].內蒙古教育,2003(1):33-34.
[2]黃翔,李開慧.關于數學課程的情境化設計[J].課程·教材·教法,2006(9):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