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 一年級下冊68-70頁例1、例2,“試一試”和“想想做做”.
【教學目標】
1. 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加深學生對小面值人民幣的認識. 了解元、角、分是人民幣的單位.
2. 在活動中知道1元 = 10角,1角 = 10分. 在用幣、找?guī)呕顒又屑訌婓w驗,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探究的積極性、合作的主動性.
3. 注意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fā)學生對數學的濃厚興趣,滲透愛護人民幣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認識小面值人民幣,知道進率.
【教學難點】
在活動中培養(yǎng)思維的靈活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認識人民幣
(一)新課導入
1. 談話:同學們,許老師和你們一樣大的時候可喜歡過年了,你們知道為什么嗎?
2. 你知道錢可以用來干什么嗎?
師:嗯,錢在我們生活中的用處可真大呀!
追問:我們中國人用的錢叫什么?根據學生回答板書:人民幣.
點題: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部分人民幣.
【設計意圖:轉變:這樣的引入有效地檢驗了學生對錢的用處的認識以及對于“人民幣”這一名稱的了解,這里教師及時小結是自然結構提煉成知識結構的方式. 另外從過年引入,考慮到了此情境的簡潔、關鍵,并且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更重要的是與接下來裝紅包的教學緊密聯系起來,體現了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的高效性. 】
(二)認識不同面值的人民幣
1. 認識1元
(1)談話:同學們認識人民幣嗎?
師:那好,桌上的盒子里就有人民幣,取出你認識的一種人民幣輕輕放在桌上.
(2)認識1元.
提問:多少錢?怎么認的?(相應地出示課件)
師:還有哪個小朋友取的也是1元,但和他的不一樣?你怎么認識的?
觀察:看仔細咯,這三個都是1元,但它們長得一樣嗎?哪里不一樣?
思考:雖然它們的顏色、材料不同,為什么它們都是1元?
小結:這些人民幣我們不僅看到數字1,還看到有元(介紹大寫的圓),元是人民幣的單位,我們一般寫這個“元” (板書:元).
2. 認識1角和其他的人民幣
(1)(1角和5角)說說怎么認的?(讓學生完整地說)
(2)出示多個人民幣,進行舉手搶答.
(3)出示:5分、2分和1分.
提出要求:這些呢?怎么看的?
明確:“分”也是人民幣的單位.
(4)啟發(fā):剛剛看了這么多人民幣,你們都是怎么認的?
根據學生的回答,將重點放在數字和單位,揭示數字和單位合起來看就是人民幣的面值.
(三)單位進率換算
1. 1元=10角
(1)學生活動,裝1元紅包.
(2)提問:你是怎么裝的?這樣包怎么就是1元呢?(選擇多種裝法)
學生回答過程中明確:1元 = 10角或者10角 = 1元.
啟發(fā):看了這么多種包法,你有什么要告訴大家的?
【設計意圖:轉變:1元紅包的裝法很多,學生自主裝出的1元紅包是其原有的生活經驗的積累,但對于其中的道理并不清楚,這就是我們的課堂需要給予學生的,在學生不同的裝法中通過不斷的反問以及不同方法的比較,學生逐漸意識到原來是因為10角 = 1元的道理. 那么在建立了這樣的結構知識之后的啟發(fā)性地提問:你有什么想告訴大家的?給予孩子一個總結的空間,又是一次知識的提升與加固. 】
2. 猜紅包活動(裝相同紙幣)
思考并討論:有多少張這樣的1角?有多少張這樣的5角?
明確:10張1角是1元,2張5角是1元.
3.出示單位換算練習
在練習中出示:5分+2分+1分=?
再添2分又是多少呢?
引出:1角 = 10分.
【設計意圖:1角=10分的認識突破了以往的教學形式,而是將其放在練習中,由原有的8分再加2分后學生在10分和1角的矛盾回答中知識遷移,自主發(fā)現10分 = 1角. 】
二、用人民幣
1. 談話:認識了部分人民幣,我們一起去小小超市看看.
談話:你們想買嗎?聽好活動要求:
四人一組,前面的同學轉過去,組長做營業(yè)員,營業(yè)員要熱情禮貌,更重要的是收錢找錢時不能弄錯. 其他小朋友是顧客,買東西要按順序,可以用紅包里的錢,也可以用盒子里的錢,聽明白了嗎?
2.四人小組購物
(1)提出要求:你買了什么?怎么付錢的?
師:還有哪名同學也買了鉛筆,但付錢的方法不同?(這里有找錢的知識、不同的付錢方式)
提出要求:除了鉛筆,還買了別的什么?
(2)還有沒有別的付1元錢的方法?(將學生的付法板書)
(3)(果凍)怎么付就是1元2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