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韓國跆拳道段位制“十級、三品、九段”與中國武術段位制“三級、九段”進行全面的對比分析,結果表明:兩者在段位制設置、考核內容、段位制標志、時間限制與年齡規(guī)定等方面存在差異,相比之下跆拳道段位制更加系統(tǒng)健全、規(guī)范合理,更為符合引導習練者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入門到黑帶高手逐步遞增的學練規(guī)律。結合中國武術段位制實施現(xiàn)階段中存在的實際問題,借鑒跆拳道段位制發(fā)展的成功經驗得到啟示:增設段位等級、完善考核內容、改進段位標志、放寬時限年齡、提升文化內涵等一系列改革的設想和措施。以期為中國武術段位制改革完善提供借鑒,也可為加速中國武術走向國際化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 跆拳道段位制;中國武術段位制;武術改革
中圖分類號: G 852.19文章編號:1009783X(2014)05044506文獻標志碼: A
Abstract:Through the basis on comprehensive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between “the Ten Grades,Three Degrees and Nine Dans” of Taekwondo and “the Three Grades and Nine Dans” of Chinese Wushu,this paper proves that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the aspects of grades setting,examination,ranking signs and limitation of timing and age.By contrast,the ranking system of Taekwondo is more soundly systematical,more reasonable and standard and even more suitable for the trainers’ stepbystep learning progress from entry level to black belt.Being inspired by the success of Taekwondo ranking system and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Duan system of Chinese Wushu,the article suggests a serial of reform ideas and measures,such as to extend the grades,to complete examination content,to reform the ranking system,to relax timing limitation and age restriction and to enrich its cultural implication so as to provide some helpful references for the improvements of Duan system of Chinese Wushu and new ideas to accelera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Wushu.
Keywords:Taekwondo ranking system;Chinese Wushu Duan system;Wushu reform
收稿日期:20140305
作者簡介:林大參(1975—),男,福建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和跆拳道教學與訓練;張云龍(1955—),男,上海人,教授,研究方向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
作者單位:1.上海大學體育學院,上海 200444; 2.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上海 20004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China;2.School of Physical and Health Education,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241,China.
韓國跆拳道和中國武術都是以“段位制”來衡量習練者掌握技術的水平高低。跆拳道段位制以“十級、三品、九段”來區(qū)分習練者的技術水平,從入門開始就對習練者進行“禮義廉恥、忍耐克己、百折不屈”[1]之跆拳道精神的熏陶,對習練者訓練的禮儀、技術內容、時間和年齡等提出明確要求。其嚴格的技術等級考核內容、嚴謹?shù)挠柧氹A段性與系統(tǒng)的科學性,讓習練者有了鍛煉的標準和目標,既便于傳播者由淺入深逐級授課,也便于習練者由易到難逐級學習,還能使習練者了解自己的水平,激發(fā)其積極地向更高的技術層次和思想境界修煉,從而有力地促進了跆拳道在全世界的迅速普及[2]?!吨袊湫g段位制》是國家武術研究院和武術運動管理中心本著振奮民族精神,增強人民體質,進一步推動武術運動的發(fā)展,建立規(guī)范的全民武術鍛煉體系,全面評價習練者的武術水平,而制定的一項全民武術鍛煉等級制度[3]。其內容與考評形式既適合專業(yè)武術人士,又適合業(yè)余武術愛好者,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一套評價武術技能的方法[4]。武術實施段位制改革可以說是一大進步,一定程度促進了武術發(fā)展與推廣。
通過兩者實施的“段位制”對比分析,認為相比而言跆拳道段位制比較系統(tǒng)健全、科學規(guī)范,有許多長處值得中國武術段位制的借鑒。而中國武術段位制是1998年才出臺實施的新生事物,雖歷經數(shù)次改革,但還存在諸多的問題與不足;因此,有待廣大武術工作者深入研究與創(chuàng)新,促進其更加科學化、規(guī)范化,以更有益于被大眾接受和青睞,也促使中國武術更加符合國際發(fā)展規(guī)范和科學量化的評判準則,從而更利于其邁出國門走向世界傳播推廣。
1韓國跆拳道與中國武術“段位制”的對比分析
1.1段位制設置
韓國跆拳道將段位制設為“十級、三品、九段”,分級位、品位和段位3部分。級位設置由低至高依次為初、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級。段位設置由低至高依次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段;品位設置由低到高為一、二、三品。中國武術將段位制設為“三級、九段”,分段前級位和段位2部分。段前級位由低至高依次設置為一、二、三級;段位由低至高依次設置為初段位:一、二、三段,中段位:四、五、六段,高段位:七、八、九段。另外,跆拳道設置了一至九段榮譽段位。武術也由低至高依次設置了榮譽中段位和榮譽高段位,其中榮譽中段位分別為榮譽四、五、六段,榮譽高段位分別為榮譽七、八、九段(見表1)。
通過兩者對比可以看出,跆拳道和武術都設置段前級位,跆拳道設十級,武術設三級,段前級位主要是為打基礎而設置的。相比而言,十級設置比三級設置更加細化,習練需要的時間更長,基本功可更加扎實。跆拳道比武術多設置了品位,品位是為未滿15周歲的少年兒童而設置的,主要因為要取得黑帶,除了要達到跆拳道黑帶技術水平外,還要有一定的文化修養(yǎng),思想也要成熟[5];所以跆拳道段位制規(guī)定,未滿15周歲的少年兒童即使技術水平已經達到黑帶,也只能系紅黑帶和考一至三品。韓國跆拳道和中國武術在段位設置上不存在差異,都設立九段。另外,韓國跆拳道和中國武術也都設置榮譽段位,主要是授予為跆拳道或武術作出貢獻的管理人員,可擴大影響力和提高興趣。兩者對比說明,跆拳道段位制“級、品、段”的設置更加細致、嚴謹和規(guī)范,也更加人性化、科學化,中國武術段位制的設置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尚需加以改進。
1.2考核內容
跆拳道段位制考核內容分為理論考試和技術考核。級位、品位和初段位理論考核內容為基本理論(包括術語),中、高段位理論考核內容為基本理論、研究論文、教材與專著等。級位技術考核內容為禮儀、基本功、基本技術(包括拳法、肘法和踢法等)、競技腿法、品勢、實戰(zhàn)(四級藍帶后)、擊破、特技等;品位(一至三品)和段位(一至九段)相應的技術考核內容為基本技術、品勢(規(guī)定考一套品勢、加抽考一套已經學過的品勢)、實戰(zhàn)、擊破、特技等幾方面內容。中國武術段位制考核內容分為理論考試和技術考核。段前級位和初段位理論考核內容為基本理論;中、高段位理論考核內容為基礎理論、研究論文、教材與專著等。段前級位技術考核內容為系列教程規(guī)定武術套路;一至九段的相應技術考核內容為武術套路演練和對練2項內容。初段位考核內容為演練1套系列教程規(guī)定武術套路和拆招對練;中段位考核內容為演練2套系列教程規(guī)定武術套路(其中拳、械各1套)和拆招對練。1~6段的拆招對練內容按武術技術元素“打、踢、拿、靠、摔、綜合”等逐段遞增,7段要求系統(tǒng)掌握1種拳種技術和理論體系,8段要求熟練掌握2種拳種技術和理論體系,9段要求精通掌握3種拳種技術和理論體系(見表2)。
通過兩者對比可以看出,跆拳道段位制級位技術考核內容中,九級重點考核跆拳道禮儀和跆拳道基本功,將禮儀中的道館禮、鞠躬禮、道服的穿著與折疊、腰帶系法列為考核內容,每級都逐漸增加柔韌、基本功內容、腿法技術,品勢(套路)實戰(zhàn)、體能等,彰顯出跆拳道重視禮儀教育、基本功和基本技術。武術在設置和考核方面相對就顯得單調,段前級設“三級”,考核內容為系列教程規(guī)定武術套路(包括基本技術、趣味練習、健身拳操),段位技術考核內容僅為武術套路和對練(逐段遞加武術技術元素)。武術在禮儀、基本功、基本技術等方面,要求相對薄弱。兩者比較說明,跆拳道較為注重禮儀、基本功和基本技術考核,技術考核內容更為全面、合理、科學。
1.3段位制標志
跆拳道段位制是以“腰帶”為段位標志,以“顏色”區(qū)分技術水平高低。從低到高分為:初級白帶、九級白黃帶、八級黃帶、七級黃綠帶、六級綠帶、五級綠藍帶、四級藍帶、三級藍紅帶、二級紅帶、一級紅黑帶、黑帶,共計11種顏色的腰帶。跆拳道規(guī)定未滿15周歲習練者授予紅黑帶,考一至三品,黑帶段位以腰帶上繡的小杠或羅馬數(shù)字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來區(qū)分。中國武術段位制的段位標志為“徽飾”,級位徽飾:青熊貓、銀熊貓、金熊貓;初段位徽飾:青鷹、銀鷹、金鷹;中段位徽飾:青虎、銀虎、金虎;高段位徽飾:青龍、銀龍、金龍(見表3)。
通過兩者對比可以看出,韓國跆拳道段位制以“腰帶”顏色作為技術水平標志,清楚醒目和易于識別,腰帶賦予傳統(tǒng)文化和逐級提高的內涵,象征“樹木從種子發(fā)芽到成長為大樹”的寓意。初入門就授予白帶,意味著習練者被認定為跆拳道中人,令習練者有歸屬感。從習練者所系腰帶顏色就能分辨出其水平,有利于跆拳道的傳播發(fā)展?,F(xiàn)行中國武術段位制用熊貓、鷹、虎、龍4種動物加工的“徽飾”顏色來表示級位和段位水平,從視覺的角度來看,將這4種動物做成青、銀、金3色徽飾標志不顯眼,難于識別。從內涵角度分析,用熊貓、鷹、虎、龍這4種動物的徽飾表示技術水平,文化內涵之說有些牽強。另外,“龍”(dragon)雖為中華吉祥圖騰,但在國外尤其是西方國家“龍”代表邪惡力量,選“龍”為高段位標志,是否有助于武術國際傳播,值得商榷。
1.4時間限制和年齡規(guī)定
跆拳道和武術在“段位制”的時限年齡方面都有各自的規(guī)定。跆拳道級位在時限上規(guī)定,訓練滿1個月或達30次課時(相當于60學時)可申請考核晉升一個等級。跆拳道在考品、考段時間和年齡方面也作了一些細致的限制規(guī)定,15周歲以下只能考品位系紅黑帶,已取得品位的年滿15周歲的無須再次考核,可以直接換成黑帶和相應的段位;15歲以上方可考段,并且,習練時間也作了合理的規(guī)定。武術段前級在時限年齡上規(guī)定,年齡在6周歲以上,可申請晉升一至三級,獲得相應等級達半年以上可申請晉升一個等級。初段位在訓練時間與年齡方面規(guī)定為,獲得相應段位資格達1年以上,年齡在11周歲以上,可申請晉升提一個段位。中段位的訓練時間與年齡規(guī)定為:獲得相應段位資格達2年以上可申請晉升提高一個段位。高段位在訓練時間與年齡規(guī)定為:凡獲得六段達6年以上,年齡在45周歲以上,可申請晉升七段;凡獲得七段達7年以上,年齡在52周歲以上,可申請晉升八段;凡獲得八段8年以上,年齡在60周歲以上,可申請晉升九段[3](見表4)。
通過兩者對比可以看出,跆拳道和武術在段位制的時限和年齡方面都作了具體的規(guī)定。相比而言,跆拳道級位主要授予初入門和打基礎者,每隔1個月可考一級,在年齡上無具體規(guī)定,意味著再大年齡也要經過考級(練習基本功、基本技術)階段才能考段。從生理發(fā)育視角考慮,品位授予未滿15周歲具有一定水平的少年兒童,段位授予15周歲以上有一定水平的習練者。跆拳道“級、品、段”時限和年齡規(guī)定較有規(guī)范性、連續(xù)性、系統(tǒng)性和科學性。在時間限制上較為符合人體掌握技能的規(guī)律,年齡規(guī)定也較符合人的生長發(fā)育與心理成熟定律。而武術在訓練時限上規(guī)定:段前級半年,初段位1年,中段位2年,高段位分別為6~8年,從表面上看有區(qū)別且有遞增,較為合理。但從數(shù)學角度分析,與年齡規(guī)定相對應就顯得“漏洞百出”:1)武術段位制在年齡方面的規(guī)定,考段前級為6周歲,對培養(yǎng)幼齡武術愛好者的興趣和后備人才不利。2)入段為11周歲以上缺乏科學依據(jù):按規(guī)定6歲考段前級,每半年升一級,算下來7歲半就可以考一段了,等到11周歲考段,出現(xiàn)了“小斷層”;11周歲考一段,如果順利的話,按規(guī)定19歲就可以考到中段位六段,六段考七段年齡卻規(guī)定45周歲以上,再次出現(xiàn)了26年的不合理“大斷層”;此外,規(guī)定60周歲后方可考九段,而60周歲是我國法定退休年齡,也尤為不合理。
2韓國跆拳道段位制對中國武術段位制改革的啟示
2.1增設段位制級別
設想仿照跆拳道段位制“十級、三品、九段”的設置,將中國武術段位制設置為“十級、三星、九段”(見表5)。增設段前十級,首先可以考慮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內涵豐富的“十天干”:癸級、壬級、辛級、庚級、己級、戊級、丁級、丙級、乙級、甲級來表示。初學者剛入門以癸級系白色腰帶表示,給予習武之人認定歸屬感。通過2個月訓練時間可考壬級以系白黃帶表示,依此類推,這樣,段前級設置“九級”考核與九年義務教育相吻合,有利于段位制進入中小學推廣。其次,嘗試為未滿16周歲的少年兒童達到段位水平后加設星位,用一星、二星、三星來表示。星位與段位主要區(qū)分為是否滿16周歲(古代16周歲為“破瓜年華、碧玉年華”,寓意成年)。滿16周歲后無需考核可以換成相應的段位。段位依舊由低至高依次設置,初段位:一、二、三段,中段位:四、五、六段,高段位:七、八、九段。另外,跆拳道設置了一至九段榮譽段位,武術也應由低至高依次增設一至九段榮譽段位。這樣的設置既包涵我國民族傳統(tǒng)文化元素,又符合我國九年義務教育的國情,也與國際其余武道段位制接軌,使中國武術段位制日臻合理、規(guī)范、科學,更加有利于武術自身傳承與發(fā)展,也更有助于中國武術國際化傳播與推廣。
2.2完善段位制考核內容
段位制的考核內容是習練者訓練的“導航標”,因此,現(xiàn)行的中國武術段位制在考核內容方面還需深入研究完善,使其成為中國武術發(fā)展名副其實的“導航標”。
首先,武德武禮應列為武術段前初級重點考核內容。中國自古以來就是禮儀之邦,禮儀是人與人交往的重要儀式,體現(xiàn)出國家與個人的文明素養(yǎng)。對長輩、師長及同道中人“行禮”,代表著尊重、感恩、感謝和情誼。韓國跆拳道將禮儀列為考核內容,并要求貫穿于訓練、比賽和生活中,其給人感覺彬彬有禮,體現(xiàn)出它不僅是一項健身、防身的實用技擊武道,更是一種有禮節(jié)、內涵的韓國民族傳統(tǒng)文化?,F(xiàn)行中國武術淡化了武術禮儀,如以往習武者入門時都要“遞帖”行拜師禮,現(xiàn)如今拜師禮卻成了“繁文縟節(jié)”被取消。武術諺語云:“未曾習武先習禮,未曾習武先習德。”武術要振興,需要重新注重武德武禮,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并需規(guī)定在段前級對拜師禮、抱拳禮、國旗禮和遞械禮等武術禮儀進行規(guī)范學習和考核,還應要求將武德武禮貫穿于武術活動始終,落實到面向國旗,進出武館、武校,師生、武友的見面和道別,以及生活中的細節(jié)之處。這樣能使習武者養(yǎng)成尊師重道、注重武德武禮的好習慣,改變武術如武俠影片中“打打殺殺、野蠻斗毆”的不良形象。
其次,強化段前級考核武術基本功和基本技術。段前級主要為引導武術愛好者習練武術基本功而設立。跆拳道在級位中除了考規(guī)定的品勢(套路)外,每一級都遞增考核基本功,為了達到考核標準,諸多學員會自覺重視基本功訓練,無形中扎實了基本功。眾所周知,武術對基本功的要求極高,基本功也喚作功底,武術家們把它作為一切武功的底子,功底的厚薄決定運動水平的高低[6],武術需要扎實的基本功才能演練出套路的“精氣神”;因此,武術段位考核中,需增加基本功和基本技術考核。
再次,需逐級增加武術“技擊實戰(zhàn)”考核內容。跆拳道考核內容中,達到藍帶后逐級增加“技擊實戰(zhàn)”考核。鑒于此,武術段位制考核中,在有一定武術基礎等級后,也應逐級或逐段增加“技擊實戰(zhàn)”考核,體現(xiàn)出武術特有的健身和防身價值,可增加習武者興趣與自信心,有助于引導武術回歸傳統(tǒng)武術“練打”相結合的傳承形式。畢竟武術定義是以攻防技擊為主要技術內容,以套路、功法和搏斗為運動形式、注重內外兼修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7]。段位制的考核內容是習練者訓練的“導向標”,既然武術定義以“攻防技擊”為主要技術內容,如果段位制不把“攻防技擊”的實戰(zhàn)列為考核內容,那么段位制的導向就有所偏離了。
2.3改進段位制標志
服裝承載著信息,是一種標志和文化。中國武術段位制改革,其一,應考慮改革武術服裝。跆拳道要求在比賽或訓練中必須統(tǒng)一穿白色道服,系代表不同水平的色帶,服裝款式帶有鮮明民族特色,感覺一穿此裝便知是跆拳道。同樣,在中華傳統(tǒng)武術中,每一種拳種都有其自身門派流傳下來的文化內涵。中國武術需要分拳種統(tǒng)一服裝,每種拳或流派統(tǒng)一款式和顏色,如少林拳可用佛門弟子(和尚)平時穿的特色服裝作為少林拳流派的練功比賽服,武當派可用傳統(tǒng)道士服為樣本風格作為其拳種服,等等。并規(guī)定在訓練、比賽和考段時,需統(tǒng)一穿該拳種服裝。這樣只要一穿該拳種服裝就可看出是何門派,體現(xiàn)出門派風格內涵,也解決了武術服裝難以統(tǒng)一的問題。其二,重點改進武術腰帶,改革段位徽飾。各級武術協(xié)會已有標志協(xié)會的徽標,再用徽標表示武術段位水平,顯然不妥。跆拳道段位制用腰帶的顏色來標識技術水平的高低,令人醒目清晰、一目了然。鑒于此,設想中國武術段位制可代表地方參加大型賽事,上海金融學院取得了不少寶貴經驗,仿跆拳道段位制用“腰帶顏色”表示技術水平高低,可嘗試初入門者就授予白帶,給予習武之人歸屬感,用相應顏色的腰帶標志段前級水平,用繡熊貓的紅黑腰帶表示星位,以繡鷹、虎、龍3色圖案黑帶區(qū)分段位水平(見表6)。這樣中國武術段位制可與國際接軌,更為符合國際發(fā)展準則,易于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所接受和理解,便于中國武術推向國際化傳播與推廣。
2.4放寬段位制時限年齡規(guī)定
首先,改革時間限制。將武術段位制改為“十級、三星、九段”后,段前十級,每2個月就可以進行武術級位考核,這樣算起來,武術打基礎階段至少近2年,才體現(xiàn)出武術基本功的重要性。星位一至三星與段位一至三段時限可要求一致,要求獲得一星或一段滿1年后方可考兩星或兩段,獲得兩星或兩段滿2年后方可考三星或三段,四至九段時限以逐漸遞增類推。
其次,改進年齡規(guī)定。中國武術段位制明確規(guī)定,6周歲方可考級,應取消武術段前級6周歲的年齡規(guī)定,可以適當放寬武術入門的門檻,以提高興趣,擴大武術人口。星位規(guī)定年齡可在16周歲以下,滿16周歲可以將星位一至三星換成初段位一至三段。把滿11周歲考段改為滿16周歲方可考段位一段;然后,按訓練時限達1年考二段、達2年考三段、達3年考四段、達4年考五段,以此類推,訓練時限達8年考九段。年齡規(guī)定滿16周歲考一段、17周歲考二段、19周歲考三段,22周歲考四段、26周歲考五段、31周歲考六段、37周歲考七段、44周歲考八段、53周歲考九段,這樣既避免了出現(xiàn)“斷層現(xiàn)象”,又體現(xiàn)了“功力”與年齡協(xié)調遞增的正效應。另外,現(xiàn)行的中國武術段位制明文規(guī)定,凡獲得八段8年以上,年齡在60周歲以上,可申請晉升九段[3]。我國法定退休年齡為60周歲,等到頤養(yǎng)天年后才能授予九段“還鄉(xiāng)養(yǎng)老”,這明顯不合時宜,筆者認為入段后可仿照跆拳道對年齡的要求,16歲以上方可考段,其余相應年齡參照改革后時限年齡規(guī)定執(zhí)行,年齡達53歲,可申請晉升到九段(見表7)。這樣的規(guī)定使中國武術段位制更具合理性、連續(xù)性、科學性和可持續(xù)性。
2.5提升武術段位制文化內涵
跆拳道段位制中“腰帶顏色”,以及固定的17套考級、考品、考段的品勢,賦予了豐厚的文化底蘊和內涵。腰帶顏色內涵為:初學者系白帶代表空白顏色,表示入門階段,蘊意空白,無跆拳道知識;白黃帶表示白黃過渡階段,相當于種下種子開始生根發(fā)芽,蘊意已經學習了跆拳道基礎知識;黃帶代表大地顏色,表示基礎階段,草木種子在大地生根成長;黃綠帶表示黃綠過渡階段,寓意草木長出綠葉,技術逐漸進步;綠帶代表草木顏色,表示進步階段,蘊意草木成長,技術在提高;綠藍帶表示綠藍過渡階段,蘊意草木朝藍天成長,技術在上升;藍帶代表藍天顏色,寓意技術達到天空(相當高)的階段。藍紅帶表示藍紅過渡階段,代表已掌握藍帶技術并向紅帶發(fā)展;紅帶代表警戒色帶,意寓技術具威力要克己和告誡對手不要輕視;紅黑帶表示紅黑過渡階段,代表技術正在跨入黑帶高手的行列;黑帶代表與白色相反,意味著技術已成熟到黑暗中也能發(fā)揮能力。另外,跆拳道級位考核固定品勢太極一章至八章分別用八卦中以起源于我國的《易經》中“乾、坤、坎、離、兌、艮、巽、震”陰陽八卦為文化底蘊,以其相應的八卦符號(乾卦、坤卦、坎卦、離卦、兌卦、艮卦、巽卦、震卦)為品勢的布局與演練路線,以八卦中象征自然界8種不同的自然現(xiàn)象,即“天、地、水、火、山、澤、風、雷”為演練風格??级挝灰?guī)定的九套品勢又分別以高麗(士)、金剛(山)、太白(工)、平原(一)、十進(十)、地跆(丅)、天拳(丄)、漢水(水)、一如(卍)作為文化內涵和演練路線。鑒于此,中國武術段位制在文化內涵方面也應適當加以改革?!笆墶⑷?、九段”被賦予標志不同的文化內涵,考核內容中的武術套路也應分別賦予文化底蘊。中華武術本身具有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底蘊與內涵,自古就與太極、五行、八卦等傳統(tǒng)文化結合,武術段位制也可與太極、五行、八卦、十天干、十二地支、十二生肖等傳統(tǒng)文化融合。如此,中國武術段位制才更具生命力,更彰顯中華文化特色,也更為有利于自身發(fā)展和國際化傳播推廣。
3結束語
韓國跆拳道是已經進入奧運會大家庭的東方體育項目之一,“段位制”被視為其技術訓練的“導向標”,是伴隨著入奧推廣而發(fā)展起來的等級考核制度,其曾在跆拳道國際推廣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功用,歷經實踐檢驗,在段位設置、考核內容、段位標志、時限年齡等方面相對科學、合理和規(guī)范。中國武術從1998年開始實施“段位制”改革,將段位制設定為一至九段,開始“套段”考評,實踐后顯現(xiàn)出了諸多弊端與問題,歷經眾多專家研究探索,2011年將段位制設置為“三級、九段”,推行“分拳種”“增設段前級”“套段”改“考段”等一系列改革。可以說改革后現(xiàn)行的“中國武術段位制”有所進步,一定程度上完善了段位設置和技術考核內容;但武術段位制是近年伴隨武術改革發(fā)展而來的新生事物,相對于成熟的跆拳道段位制而言,依然還存在諸多不足之處。俗話說:“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中國武術段位制可運用魯迅先生的“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拿來主義精神,借鑒跆拳道段位制來進一步完善、改革與發(fā)展,使其成為引導武術發(fā)展行之有效的長效機制,發(fā)揮其在國際推廣中的“催化劑”作用,讓世界人民更多地了解中國武術和傳統(tǒng)文化,以加快中國武術推向世界的進程,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讓世人共享中華優(yōu)秀文化智慧。
參考文獻:
[1]蘇建波.從跆拳道禮儀看中華武術的武德教育[J].體育科技,2010,31(4):2630.
[2]楊濤.中國武術與韓國跆拳道段位制比較分析[J].搏擊·武術科學,2010,7(7):910.
[3]中國武術段位制手冊[S].國家體育總局武術研究院,2011.
[4]張云龍,林大參.高校實施武術段位制教學改革實踐研究:以上海高校為例[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10,24(6):97100.
[5]張繼生.解密跆拳道世界化.解碼中國武術國際化[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12:91106.
[6]蔡龍云.琴劍樓武術文集[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7:100102.
[7]體育院校通用教材.中國武術教程:上冊[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