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離異者尋找第二春的節(jié)目中,一位參加者小麗(化名)很生氣地說:
“我一輩子都不會原諒我的前夫,我沒有錯,他外遇,為什么最后我要走上離婚的路?”
現(xiàn)場有位婚姻專家苦口婆心地勸說:“只有放下恨意,才有機會走出來,去尋找生命中真正的第二春;如果抓住恨意,只會讓自己更痛苦,也無法平復生命中曾經(jīng)受過的創(chuàng)傷?!?/p>
我看著小麗臉上生氣又不甘的表情,內(nèi)心有很深的感觸?;橐霾徽搶εc錯,走到離婚這個地步時,必然有許多的失落,至少失落了和另外一個人共創(chuàng)未來的憧憬:如果又因為信任遭到背叛,對當事人則是更深的打擊。要從這種情緒中走出來,的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節(jié)目中,婚姻專家指出了一條正確的路,這條路同時可稱為“寬恕之路”,而寬恕之路就等于“放下之路”。在言語上說“放下”兩字是容易的,但在生命中體會“放下”兩字,則又是另一番體驗。
我認為,寬恕之路第一個要寬恕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寬恕自己在生命中無法寬恕的心情,給自己時間。
愈是生命中真正厲害的傷痛,就愈是需要從寬恕“無法寬恕”下手。
當我坐在咨詢室,面對受到性侵害的個案時,要做的第一件事,往往就是幫助個案寬恕自己的“無法寬恕”。
生命中真正需要寬恕的事,在于對方對自己造成了莫大的傷害。常??梢园l(fā)現(xiàn)痛苦的痕跡,或深或廣地侵犯著當事人的生命和情緒。
如果沒有先寬恕自己的“不能寬恕”,就直接進入到寬恕別人所帶來的傷害,常常會造成一種隔離自己和傷痛的結(jié)果,像是封閉了感情,不知不覺地生活著,再也不去回首往事。在言語上,似乎是走過了傷痛;然而在生活中,卻像是一個關(guān)緊心扉的個體,隨著時間在移動,卻沒有知覺。
許多遭受性侵害的當事人,在面臨生命中如此巨大的傷痛時,若太快走到寬恕和原諒,其實是在否認自己真正受傷的感覺,這種復原比較表面,而不是深刻的。
面對先生的外遇,選擇結(jié)束婚姻的女性,其內(nèi)心所要面對的,可能是一種“背叛”的感覺,也可能是信任關(guān)系的喪失。這是人際關(guān)系中一種很深的失落,似乎所有人都離你而去,你不知道還能信任誰,因為最該信任的配偶都已經(jīng)離你而去,生命到底該何去何從?這種失落是發(fā)自內(nèi)心最深處的,很痛。
在這個失落的空檔中,情感無疑正經(jīng)驗著最嚴重的失重狀態(tài),心情像漂浮在空中,找不到可以落地生根的地方。這種不舒服的感覺帶來痛苦,一種完全孤獨的痛苦,一種即將面臨改變的不知所措。
接著,忿怒的情緒緊接而來。你開始對配偶生氣,因為他的外遇,把你逼到生命中辛苦的角落;你開始責怪他,要不是他,你的生命也不至于如此,所有一切的過錯都是對方的錯,他害了你的一生,使你的一生就要毀了。
然后,你可能轉(zhuǎn)而責怪自己,怪自己不該信任對方,不該選擇他當終身的伴侶,當初如果嫁給另一個人,今天也許就不會有這些事了。
責怪對方或責怪自己,是生氣情緒的來源。
此時,若親人和朋友也在一旁附和著:“當初你要是聽我們的話,今天也不至于如此?!?/p>
似乎所有的事件都是因為對方而起,因為你更恨對方:“都是因為他外遇害的,我一輩子都不會原諒他和第三者?!?/p>
這樣的想法會出現(xiàn)在離異者的內(nèi)心深處,因為她將離婚的原因全部怪罪給對方,而當對方承擔了所有的責任時,她這一方就要承擔一份“毫無選擇”的生命憤怒。
沒有選擇的狀況是令人生氣的,仿佛別人拿著離婚逼你活活吞下去,即使有一百個不愿意,你還是得吞下去。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毫無選擇,那么痛苦勢必是要加倍的;然而,一個生活在悔恨中的人,是不會快樂的。
為什么人要生氣?讓自己不快樂?
“不能選擇”是一個原因,因為這并非自己所愿?!氨粵Q定”是一個生氣的原因,而另一個更深層的原因是,生氣可以讓人一直抓住過去,不必面對未來,用全部的力量抓住過去,用憤怒、用歇斯底里的痛苦把自己關(guān)在過去,這樣就可以不必面對未來的未知和恐懼。
這個時候,“好好傷心”是很重要的,因為失去了真正重要的東西,這個過程叫做“哀悼的過程”;失去婚姻、失去孩子、失去戀情和失去重要工作,都是生命中的重大失落,婚姻、子女、愛和工作,皆包含著著我們對世界的夢想和渴望。
當太太對先生說:“你偷走了我對婚姻的夢想!”對先生而言,這是憤怒的表達;對太太而言,這是哀悼的、失落的表達。
深深的哀傷有助于失落的表達,哀傷失去的青春和失去的信任。哀傷之后,生命像放空了一樣,于是開始有新的生活,在新的關(guān)系中重新建立新的信任和愛。有了新的關(guān)系與愛的人,才是有本錢可以真正寬恕別人的人。
此時,“放下”扮演了重要角色,只有放下與過去連結(jié)的恨意,自己才會有另一種選擇,也才能有機會走向另一條路,恢復對人生的決定權(quán)。
一般人會以為,“放下恨意”這件事,只要當事人心中了解,就可以做到了;但事實上,從了解到解決的過程是一個歷程,它并不是一個當下就能達到的狀態(tài),而是像爬一座山,需要一步一步拾階而上,才能到達頂峰。
而這第一步,往往是承認對方對自己的傷害很深,并寬恕自己“無法寬恕”的心。
曾經(jīng)有一位離異者,當她說到自己還處在憎恨狀態(tài)時,一位朋友的一句話帶給她莫大的幫助,朋友說:“你會這么恨,一定有你的道理。”
朋友的這句話給了她的恨意一個空間,接納了她的恨與不能寬恕,使她能夠站在這個基礎(chǔ)上復原。
先生有外遇的妻子會經(jīng)歷不解、憤怒、失落、傷心到寬恕,而性侵害的受害者也是同樣的歷程。
身為遭遇創(chuàng)傷求助者的治療師和朋友,我們可以協(xié)助當事人的是,在勸告他們“放下”憤怒之前,先接納他們放不下的心境,這往往才是他們放下的開始。
因為在這樣的互動中,我們首先“放下”了自己要當事人寬恕的心,我們在生命的行動中真正示范了“放下”兩個字。
當事人也就能自然地從寬恕自己“不能寬恕”,到哀悼失落,建立新的關(guān)系與愛,進而寬恕別人所做的;這一切是這樣自然而然地發(fā)生,有時候甚至不需要通過語言,只需要通過接納。
如果執(zhí)著于當事人一定要寬恕,那就是形成不能寬恕的另一個源頭了。畢竟,生命中我們所學到的,往往是別人做的,而不是別人說的。
在咨詢的工作中,我看到許多像小麗一樣面臨背叛與失落的人。假如小麗能完整地經(jīng)歷接納自己和哀悼失落,往往就有能力建立新關(guān)系和寬恕,學會信任自己,了解到自己內(nèi)在的潛力:小麗也會發(fā)現(xiàn)人生是自己的,她會找到不讓別人奪走快樂的人生,而且往往會過著比失落前更有品質(zhì)的生活。
期待當我們遇到小麗人生一樣的事情時,有機會把一切轉(zhuǎn)化成為生命的祝福;更希望我們是陪伴小麗生命,給她接納與空間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