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飼草生產學的課程性質和選課對象考慮,針對《飼草生產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通過調整教學內容,修訂完善教學大綱,優(yōu)化課程結構體系,加強課程條件建設,改進課程教學方法,注重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和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飼草生產學;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實踐教學;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S-0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4-08448-02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e Exploration of Forage Production Science
ZHAO Lingping et al(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chool He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03)
AbstractIn the view of course nature and objects of forage production science, and for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eaching, a series of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to mobilize the enthusiasm of students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for example, adjusting teaching content, amending and perfecting the teaching syllabus, optimizing course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conditions, improv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focusing on the practical teaching and students’ ability training, and so on.
Key wordsForage production science; Teaching content; Teaching method; Practice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飼草生產學》是研究牧草與飼料作物的栽培技術、加工調制和經營組織的科學。它是一門綜合性強、理論與實際緊密聯(lián)系而又側重于應用的科學,涉及有關植物學、土壤學、栽培學及飼料學等方面的理論和技術?!讹暡萆a學》是河南科技大學動物科學專業(yè)的一門重要專業(yè)課程,作為一門獨立課程,其在動科專業(yè)開設時間較短,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等仍需不斷改進完善。動物科學是一門專業(yè)口徑大、實踐性較強的學科,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和綜合素質的提高被擺在了突出位置。因此,在教學方法改進,教學質量提高的過程中,著重突出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的教育,以適應當前企事業(yè)單位對人才的需要。河南科技大學為了提高《飼草生產學》課程教學質量,開展了《飼草生產學》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分析了《飼草生產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教學內容調整、課程條件建設加強、教學方法改進和實踐教學改革等一系列教學改革探索。
1《飼草生產學》課程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1《飼草生產學》課程內容龐雜,與動科專業(yè)其他課程重復內容較多《飼草生產學》課程概述了飼草生長發(fā)育的生理與生態(tài)學基礎,飼草的栽培管理與良種繁育及種子生產,田間試驗技術;詳細敘述了豆科與禾本科牧草,禾谷類、豆類、塊根、塊莖、瓜類、葉菜類、水生飼料作物的生產技術,牧草混播技術,飼草的加工與貯藏等;并對飼草生產計劃的制訂和草地經營進行了概述。其中,田間試驗技術與生物統(tǒng)計與分析課程有重復,青貯飼料及其調制、粗飼料加工調制、干草調制部分與飼料學課程有重復,草地經營部分與草地學課程有重復。因此,在編制《飼草生產學》教學大綱和組織教學內容時,應根據(jù)動物科學專業(yè)的課程體系,動物生產方向的需要合理安排,既要保證教學內容系統(tǒng)性,又要盡可能避免課程之間內容的重復。
1.2 動科專業(yè)學生缺乏《飼草生產學》理論基礎《飼草生產學》是動物科學專業(yè)的重要專業(yè)基礎課,也是學生了解和學習牧草和飼料作物植物學特征、生物學特征、栽培技術和管理等相關知識的唯一課堂教學教材。然而,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動物科學專業(yè)的學生缺乏一定的理論基礎,對植物學、植物栽培學、土壤學等農學相關基礎知識了解甚少[1],很難在有限的學時里掌握。如在講授重要牧草的植物學特征時,學生無植物學和植物分類學基礎,學習起來非常吃力。因此,如何在有限的學時內讓學生掌握該課程的主要內容,并達到課程教學目的,成為教學改革的主要任務。
1.3課程學時逐漸減少,難以保證教學內容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在我國本科教學本著“重基礎,寬口徑”的改革思路的指導下,本科教學課程體系中選修課的數(shù)量不斷增加,而每門課程的學時大幅度減少。學校動物科學專業(yè)課程體系中的《飼草生產學》課程從32學時減少到24學時,這樣有些內容將被舍棄,一部分重點內容也無法詳細講述,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下將很難保證教學內容的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
1.4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不利于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以及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以板書和教師講授為主,雖然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和實用性,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在植物學特征講授過程中,缺少生動形象的直觀描述,使學生對很多特征難以理解,教學效果不理想,學生興趣不大。對于干草調制及草產品加工等實踐性很強的章節(jié),光憑教師“紙上談兵”,學生依靠想象來理解,等到實習時,所學知識基本沒印象,理論與實踐結合效果差。另外,在壓縮課程學時的情況下,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在板書上浪費了大量時間,有些內容將無法詳細地向學生講授,學生對這些內容只能停留在表面,對于擴展性知識更是沒有時間向學生介紹,課堂效率低,影響了教學質量。同時,以教師為主的傳統(tǒng)填鴨式、灌輸式教學不利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不利于學生發(fā)揮創(chuàng)造性,需要新的教學理念、教學策略。
2《飼草生產學》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
2.1明確教學目標,調整教學內容,修訂完善教學大綱根據(jù)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和學校制訂的專業(yè)培養(yǎng)計劃,在《飼草生產學》課程教學中建立明確的教學目標,重點培養(yǎng)學生對所學知識和技能的綜合應用能力[2]。同時教師提供詳細的教學進度計劃,詳盡說明每節(jié)課的課堂講授內容、重點、難點、思考題及學生在每個時間段內應該完成的任務等,從而使課程內容清晰明了,層次分明,重點突出,便于學生明確學習重點,合理安排學習進度。
課程教學大綱是本科教學中的重要指導性文件,是保證教學質量和實現(xiàn)培養(yǎng)目標的重要文件。教學大綱的編制水平直接關系到課程建設質量和人才培養(yǎng)水平。根據(jù)學科的發(fā)展變化需要和學校對專業(yè)培養(yǎng)計劃的調整,從2006年起先后對《飼草生產學》教學大綱進行了兩次修改。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調整和補充,將與其他課程重復的相關內容進行刪除和壓縮,將對發(fā)展生產急需的新理論、新技術、新研究成果補充到教學中,注重不同章節(jié)內容的層次性與相關性,優(yōu)化課程體系。根據(jù)課程內容,適時介紹國內外最新的研究成果與研究方法,使學生及時了解學科發(fā)展動態(tài)與趨勢。
2.2創(chuàng)新《飼草生產學》理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經過改革,本課程采用了以多媒體授課為主,實物教學和板書教學為輔的模式。為使教學內容直觀形象,采用查閱文獻、牧場拍照、網(wǎng)上下載圖片以及自制等多種途徑,制作了《飼草生產學》多媒體教學課件,使本課程的理論部分主要為多媒體形式授課。這樣可以更清晰、逼真地傳授教學內容,可以更恰當?shù)乇憩F(xiàn)和揭示知識的內在規(guī)律,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突破教學中的難點[3]。在多媒體教學中,不僅可以利用課件向學生講授課程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而且可以向學生展示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國內外最新研究進展,如牧草產業(yè)的發(fā)展動態(tài)、趨勢;草產品的最新加工方法等內容,從而極大地豐富了教學內容,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同時,它使一些在傳統(tǒng)教學手段下很難表達的教學內容或無法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通過計算機形象、生動、直觀地顯示出來,從而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提高其學習積極性。另外,它能大大增加課堂信息量,提高教學效率,成為解決學時矛盾的重要途徑。
根據(jù)本課程的特點,需要展示主要牧草的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植物學特征,尤其是禾本科牧草外部形態(tài)非常相似,很難辨認,僅僅依靠多媒體很難將一些牧草的植物學特征完全展示出來,因此近兩年,逐漸采用實物教學作為輔助來提高教學質量[4]。例如講到種子結構時,將事先準備好的苜蓿、玉米、花生、大豆等種子發(fā)給學生,在老師的講解下,讓學生認識種子的結構,進而講述每一部分的功能,從而加深了記憶。以前學生對植物的莖和花的結構,莖和花序的類型分別不清,當將它們展現(xiàn)在課堂上時則可一目了然。實物教學增加了真實性,使課堂氣氛變得輕松、生動,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教育觀念、教學方法的改革已成為當前高校教育改革最迫切的任務之一,其核心是使高校教學實現(xiàn)從現(xiàn)在的“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的轉變,激發(fā)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造就能適應現(xiàn)代社會要求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目前本課程已由原來以教師為主的傳統(tǒng)填鴨式、灌輸式教學轉變?yōu)閹熒拥暮鸵詫W生為主的啟發(fā)式、互動式、討論式教學。如講到不同飼草的營養(yǎng)品質和利用特點時,將其和生產實踐中的具體問題結合起來啟發(fā)式引導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如講到牧草與飼料作物的生長發(fā)育與環(huán)境的關系時,安排一些環(huán)境條件,如光照、溫度、水分、空氣和礦質營養(yǎng)元素對飼草的影響討論題;講到飼草的栽培管理一章時,安排一些土壤耕作、種子播種、水肥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等方面的討論題;課程結束時,組織學生進行《飼草生產學》方面的綜述性課程論文交流討論,最后由教師對討論內容進行總結補充和完善。通過交流討論,培養(yǎng)學生查閱文獻和分析整理資料,還可活躍課堂氣氛,加深學生記憶,提高教學質量。教學方法由單純的講解式向多元化發(fā)展,這些教學方式不僅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提高了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交流溝通能力[5]。
2.3采用實驗與實習、科研相結合的現(xiàn)場教學,夯實實驗技能基礎《飼草生產學》是一門對實踐操作能力要求很強的學科,不僅講述了牧草和飼料作物的植物學、植物生理學基本理論知識,還涉及各種牧草和飼料作物的栽培、 管理和加工調制工藝。尤其是后半部分,它是今后學生參與飼草生產工作的重要內容。因此,要加強實驗教學與科研、生產實際的聯(lián)系,提高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其綜合素質和應用能力,以適應現(xiàn)代社會的需求。
為了讓動科學生了解更多的牧草和飼料作物品種,在學院的大力支持下,課程組專門建立了用于栽培牧草與飼料作物的實驗基地,讓學生親自參與牧草的種植和管理工作。先后種植了紫花苜蓿、黑麥草、高羊茅、白三葉、菊苣等四十多種牧草,為學生了解和掌握牧草與飼料作物的生產實踐提供教學平臺。在實踐教學中,讓學生對牧草和飼料作物進行植物學特征識別、解剖,以了解其構造以及各部位的關系;讓學生觀察記錄牧草和飼料作物的生長發(fā)育習性,如物候期觀察;讓學生親自參與選種、播種、施肥、灌溉、雜草防除、人工授粉、收獲與加工各個環(huán)節(jié)。同時為加強能力培養(yǎng),在保證不偏離教學大綱的前提下,對傳統(tǒng)實驗項目進行精選、提高、歸并,減少一些單純印證性的實驗內容,增加一些難度較大、技術性較強、有一定深度的綜合性、設計性、前沿性的實驗內容。如將牧草產量測定、青貯等單個實驗整合為飼草生產與加工綜合實驗,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些實踐教學不僅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實踐技能和相互之間的分工協(xié)作能力,還激發(fā)了學生的科研潛力,為以后走上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為了加強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了“專業(yè)結合、校企結合”的嘗試,先后與當?shù)鼗蛲獾啬敛莘N植生產與加工企業(yè)建立校企合作的實踐教學基地,為學生參與牧草栽培管理和加工制作提供條件。通過實踐教學基地,每年可以結合暑期社會實踐安排學生進行參觀學習或生產實習,通過學生在企業(yè)進行的現(xiàn)場觀摩與實際操作,強化了學生的實踐技能,提高了學生獨立、完善的思維方式和專業(yè)技能,為將來工作和學習進行良好鋪墊。
為了提高學生科研能力,指導學生參加部分科研。針對理論課或實驗課中遇到的問題,在教師指導下查閱文獻,并撰寫綜述。不但有助于他們對本學科知識的了解,拓寬學生的視野,充實學生的知識量,還幫助他們初步學會文獻檢索與利用方法,熟悉并掌握科研論文的撰寫程序[6]。同時還利用課余或假期吸收學生參加教師科研課題,鼓勵學生動手做實驗,在老師的精心指導下完成課題研究,這樣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又能為進一步開展本學科領域更深層次的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礎。
實踐教學總體上突出理論教學與科研、生產相結合的特點,將生產實踐、科學研究、技術推廣、社會服務等環(huán)節(jié)納入教學計劃,加強對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專業(yè)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
綜上所述,飼草生產學教學需適應社會發(fā)展需求,確立“教學、科研、生產”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注重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著重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過改革,顯著提高了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對該課程有了較高的興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如何將《飼草生產學》教學與社會發(fā)展、學科發(fā)展有機地結合起來,需要不斷地探索,并在實踐中不斷驗證、改進和優(yōu)化。
參考文獻
[1] 何萬領,李曉麗,王占彬,等.強化《飼草生產學》實踐教學的探索[J].河南職業(yè)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9(6):11-14.
[2] 曾兵,左福元,蘭英.飼草生產學教學方法的探討[J].經濟研究導刊,2010(33):262-263.
[3] 趙國華,王玉珍,趙文英.多媒體技術在生物化學教學中作用的分析[J].教育探索,2007(8):130-131.
[4] 華金玲,王立克,聞愛友,等.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模式下《飼草生產學》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安徽農學通報,2012,18(11):195-196.
[5] 羅玉福.論互動式教學[J].遼寧工學院學報,2007,9(2):126-128.
[6] 韋化,曾冬梅,秦鋼年.實驗教學與科研相結合,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8,25(5):3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