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介紹了石蒜在落葉人工林(楊樹林和馬褂木林)下的引種及栽培技術,包括栽培地選擇及整地、栽植季節(jié)、種球準備、栽植、管理等方面內容,并從中總結出引種栽培石蒜的關鍵環(huán)節(jié)和技術要點,以期為落葉人工林下石蒜的引種栽培提供參考。
關鍵詞石蒜;落葉人工林;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S725.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517-6611(2014)24-08221-02
Technique for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Lycoris radiata under Plantation Forests
ZHANG Zhaojin, ZHOU Jian et al(Jiangsu Nan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37)
AbstractA technique for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Lycoris radiata under plantation forests was discussed, including site selection and soil preparation, planting season, mother bulb selection and preparation, planting,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The key technical points for the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of Lycoris radiata were summarized,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ntroduction and cultivation.
Key wordsLycoris radiata; Plantation forests; Cultivation technique
我國人工林保存面積居世界首位,尤其是楊樹人工林總面積已達700萬hm2,占我國人工林面積的19%。多年來林農復合經營已成為提高系統(tǒng)生產力的重要對策。全球石蒜屬植物約有20種,我國有17種。石蒜花色艷麗,是頗有發(fā)展前途的園林觀賞植物。其鱗莖中含有較高含量的加蘭他敏、石蒜堿、石蒜胺堿等多種生物堿,是貴重的生物制藥原料。由于其經濟開發(fā)價值高,因而市場需求量日益增加,但目前市場需求大多依靠采挖野生種球自然資源維持,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了極大破壞[1-3]。由此可見,種球生產問題已成為其產業(yè)化發(fā)展的瓶頸。目前有些地方通過石蒜的人工栽培來解決此問題[4],但在我國基本農田資源緊缺的情況下,進行大面積單一的石蒜種植不太可能,而該文首次提出的在楊樹人工林和馬褂木人工林下種植石蒜是解決此問題的有效途徑。
1栽培地自然概況
4引種生長評價
與現(xiàn)有的楊樹與其他植物的復合栽培模式相比,在楊樹、馬褂木等落葉人工林下引種、栽培石蒜具有如下顯著特點:楊樹、馬褂木等落葉樹種,其葉期一般是4~11月,而石蒜葉期是10月底到次年4月,2個物種的葉期正好互補。4~11月楊樹、馬褂木葉片旺盛生長時,林地上層郁閉度高,林下光照強度低,對大多數(shù)植物的生長都會有影響;而對于此時正處于落葉期的石蒜而言,并不造成影響。進入11月至次年3月的干燥風大的秋冬季,由于楊樹、馬褂木處于落葉期,林下土地裸露,往往會出現(xiàn)塵土飛揚,但此時的石蒜正處于葉片生長期,旺盛生長的葉片覆蓋了冬季楊樹落葉后裸露的林地,保護了環(huán)境。這種栽培模式使得楊樹、馬褂木等落葉樹種和石蒜能夠發(fā)揮各自的生物學特點,同時使林地的光能、熱能、空間等生態(tài)條件得以充分利用,不僅提升了當?shù)氐木坝^效應,同時也提高楊樹等人工林的生態(tài)和經濟效益,進一步延伸了人工林的產業(yè)鏈。
通過近4年觀測,石蒜耐寒性、耐旱性較強,病蟲危害輕微,在楊樹、馬褂木等落葉人工林下生長指標和原產地相當,生長良好,可作觀賞、藥用兩用植物,具有廣闊的發(fā)展前景。不同落葉林分、土壤條件、地形條件及氣候條件與石蒜各生長指標及產量之間的數(shù)量關系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參考文獻
[1] 鮑海鷗,陳波紅.石蒜屬植物資源的開發(fā)利用[J].中國野生植物資源,1999,19(5):31-32.
[2] 方建民,劉洪劍,虞木奎,等.不同林農復合經營模式的生物量比較研究[J].安徽林業(yè)科技,2011,37(1):16-22.
[3] 鄧傳良,周堅.石蒜屬植物分支系統(tǒng)學研究[J].植物研究,2005,25(4):393-399.
[4] 郭永兵,雷澤湘,吳亞鵬,等.湖北野生石蒜的馴化栽培初探[J].長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5(1):21-23,30.
[5] 蔡軍火,魏緒英,付振勇,等.石蒜屬植物發(fā)育生物學與栽培技術研究進展[J].江西林業(yè)科技,2009(5):21-24.
[6] 劉志高,黃華宏,吳家勝,等.石蒜鱗莖栽培中施用氮磷鉀肥的效應[J].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33(2):137-140.
[7] 邵京,王曉靜,周堅.中國石蒜淀粉提取工藝研究[J].化學世界,2010(5):264-266.
[8] 李愛榮,周堅.中國石蒜葉片的生長周期及其發(fā)育過程的研究[J].植物學通報,2005,22(6):680-686.
[9] 王婷,鄧波,張智,等.不同溫度對忽地笑光響應曲線及葉綠素熒光參數(shù)的影響[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3(18):7739-7741.
[10] 焦醒,劉廣全.黃土高原刺槐生長狀況及其影響因子[J].國際沙棘研究與開發(fā),2009(2):42-48.
[11] 陳淑容.不同立地因子對楠木生長的影響[J].福建林學院學報,2010,30(2):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