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移動終端的普及,各新聞媒體紛紛推出自己的新聞客戶端,以滿足現代用戶碎片化時間內瀏覽資訊的需求。本文從用戶使用與滿足的角度,淺析新聞客戶端在滿足用戶需求上的一些優(yōu)勢與不足,并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使用與滿足移動應用新聞客戶端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我國網民數量達6.18億,而手機網民數則突破5億大關。①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移動終端市場不斷拓展,蘊含巨大潛力。
傳媒業(yè)自然不能放過移動終端這一業(yè)務拓展的良機,新聞媒體紛紛推出自己的移動應用客戶端,并以不同的風格和定位占領各自的市場。在這樣一個“以用戶為中心”的新媒體時代,新聞客戶端相較于傳統(tǒng)新聞媒體來說,無疑為用戶提供了更多的使用與滿足,有極大的發(fā)展空間。
一、新聞客戶端相較于傳統(tǒng)媒介帶來的使用與滿足
“使用與滿足”理論起源于上世紀40年代,突破了以往從傳播者或傳媒角度出發(fā)進行研究的傳統(tǒng),轉為“從受眾角度出發(fā),通過分析受眾的媒介接觸動機以及這些接觸滿足了他們的什么需求,來考察大眾傳播給人們帶來的心理和行為上的效用”②。
新媒體時代,受眾愈加占據主導地位,從單純的“閱聽人”過渡到集多角色于一身的“用戶”,對媒介的使用與滿足也逐漸發(fā)生革命性的變化。用戶需求和新媒體服務的多元化使得傳統(tǒng)媒體顯得古板、遜色。而從媒介補救式演進的思路來看,新聞移動客戶端出現的本意就是為了補救傳統(tǒng)新聞獲取渠道(包括使用電腦上網瀏覽新聞)在用戶使用與滿足效果上的缺陷,具體來說即打破固定時空束縛、過濾冗雜信息和增加互動體驗這幾點。
1、新聞客戶端打破新聞獲取過程中固定時空的束縛
以往,像電視、廣播等傳統(tǒng)媒體播出新聞的方式,是通過提供固定節(jié)目表,與觀眾建立契約,觀眾在固定時間收看節(jié)目,和電視臺共同搭建起經歷事件的共識感。而為了保證這種共識感不被打破,電視、廣播等傳統(tǒng)媒體會在節(jié)目播出之前對節(jié)目內容不斷地作出預告,讓觀眾熟悉事件流程并參與進來。網絡的出現,網絡新聞實時更新、海量存儲的方式將電視、廣播、報紙這種需要在固定時間才能獲取信息的共識感打破,用戶需要新聞的時候隨時都能夠進行查閱,這是對電視、廣播、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的一種補救式演進。
但是,使用電腦瀏覽網絡新聞也存在一定弊端,人們無法在任意地點使用電腦這一瀏覽網絡信息的工具,而移動客戶端恰能更進一步的解決新聞獲取過程中時空的局限性,滿足人們隨時且隨地獲取信息的需求。
2、新聞客戶端成為冗雜信息的把關者
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信息的把關人多為媒體機構的采編人員。而到了網絡時代,海量的信息存儲、便捷的搜索引擎、實時更新的新聞頭條,都強化了受眾的主動性,傳統(tǒng)媒體把關人的角色被淡化。但是在網民狂歡的同時人們也逐漸發(fā)現,隨著社交媒體等新興互聯網媒介的不斷發(fā)展,信息大潮慢慢將我們淹沒。網絡雖然能夠海納無數條新聞,但畢竟我們的精力有限,無法通過自我篩選獲取對實現自我價值和維持人際社交所需的最有用信息。
新聞客戶端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這一缺憾進行了補救。一方面,小小的一方屏幕和有限的推送空間決定了信息必須經過取舍才能送到用戶眼前,這也就決定了最有價值的信息能夠通過專業(yè)新聞人員的挑選“脫穎而出”。另一方面,如今人們?yōu)g覽新聞往往是利用碎片時間,適于閱讀短小且快速易懂的新聞,新聞客戶端恰好能夠滿足用戶的這種需求。
3、增加互動體驗
自互聯網出現以來,網絡媒體、社交媒體均大大增加了媒體同受眾的互動性,彌補了傳統(tǒng)媒體只能單向傳播的缺陷。而新聞客戶端將這種互動體驗變得更加簡便易操作,并將這種互動應用到了對內容的選擇上。如網易新聞客戶端的“跟貼”特色,每條新聞標題后均顯示跟貼數量,有的甚至達上千條,這樣跟貼數量多的新聞自然會得到更多的關注。
不僅如此,新聞客戶端還能夠根據用戶自己的需要選擇新聞欄目,在鳳凰、網易等新聞客戶端上,除頭條、娛樂、體育等常備欄目之外,還有微博、社會、歷史等欄目可供添加,制作自己的新聞客戶端。
三、新聞客戶端在使用與滿足中的不足
如上列舉了新聞客戶端對之前媒介功能所做的彌補,以及其作為移動終端應用所帶來的使用與滿足,但新聞客戶端在滿足用戶需要方面仍有所欠缺。
1、新聞提供模式與傳統(tǒng)媒體趨同
從目前來看,絕大多數的新聞客戶端是按照門戶網站更新新聞的方式來提供新聞資訊,信息按時間軸推送過來,加之信息量巨大,用戶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成本才能刷出一條自己想看的新聞。這一點從使用與滿足的角度來看效果確是不盡人意的。
另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新聞客戶端可以說是門戶新聞網站的縮小版,欄目分類和網站幾乎一模一樣,也是按照頭條、國內、國際、社會等欄目標簽分類,沒有更符合新聞客戶端用戶使用習慣的分類方式。
2、互動模式缺乏突破
對如今互聯網媒體所提供的互動模式進行簡單歸類,可以分為人與人的互動、人與內容的互動、內容與內容的互動。
人與人的互動和人與內容的互動在新聞客戶端上是十分常見的,甚至已經成為某些新聞客戶端的差異化定位。但實際上,這兩種互動模式應當被視作新媒體時代所有媒介的必備要素,沒有互動平臺的媒體很難在當今生存下去。因此,挖掘移動應用特有的互動潛力、探尋如何通過互動為客戶端帶來更多用戶、把互動變?yōu)橛绊懹脩粜袨榈闹匾蛩刂粦蔀槊總€新聞客戶端的重要議題。
第三種互動模式在新聞客戶端上則較為少見?,F在新聞客戶端上多為一個個獨立的新聞資訊,然而單獨的資訊對于用戶來說價值是有限的,僅能滿足“知曉”的需求,新聞客戶端需要通過信息相互的關聯來創(chuàng)造更多的價值,起到“1+1>2”的效果。然而用戶身處信息的大網中,很難也很少去自己構建內容之間的聯系。這時就需要新聞客戶端的專業(yè)新聞人員將這些內容進行關聯、整合,從而以內容的互動為用戶創(chuàng)造更多價值。
三、新聞客戶端在原有使用與滿足基礎上的運作
新聞客戶端作為一種移動應用還有更大的發(fā)展空間,而不應只是網絡媒體的復制品。
1、注重新聞提供的情境化
現代人獲取新聞往往利用碎片化的時間,越來越少的人會準時坐在電視前或翻閱整份報紙來查看最新發(fā)生的事實報道,這樣就給客戶端的發(fā)展帶來了空間。在新聞制作和提供的過程中,向情境化的方向去做,什么時段提供什么樣的新聞,比如在上下班時段提供硬新聞,午休時間提供輕松愉快的訊息,睡前時間提供用戶感興趣的個性化信息,從而順應用戶生活規(guī)律,貼合用戶的真正需求。
2、豐富用戶互動體驗
目前,新聞客戶端在用戶互動方面主要包括跟貼、點贊、轉發(fā)等形式,但是作為移動應用,新聞客戶端可以做得更多,可以將內容網絡、關系網絡、服務網絡、終端網絡這四點結合起來。
(1)內容網絡。構建內容網絡最基礎的方式就是有效的新聞推送方式和新聞鏈接,比如根據用戶點擊的內容推送其可能感興趣的其他內容,包括新聞、文學、其他資訊等。這一點絕大多數新聞客戶端都已具備,但還可以進一步發(fā)展,如加入用戶提供新聞且不斷滾動的生產模式。由于客戶端用戶基數龐大,生產出的內容豐富多樣,能夠刺激內容網絡的活躍度。但與此同時,公民新聞內容紛繁復雜、水平參差不齊,在開放平臺的同時也要注重專業(yè)新聞人員的把關和管理作用。
(2)關系網絡。關系網絡的運作具體表現為用戶從客戶端分享新聞到自己的社交應用當中,如微博、微信朋友圈等,這一點在各類新聞客戶端上已基本實現,但是還沒有充分利用好的部分是關系網絡本身。
在我們的社交圈子當中,用戶間都是比較信賴的朋友,其中一個人分享的鏈接會更加引起其他人的注意,這些“朋友”取代了傳統(tǒng)新聞編輯,成為現代人獲取新聞的把關人。那么,如何利用移動終端分享的便捷性,讓新聞不只在某個新聞移動應用內部流通,而是提供更好的分享渠道,更好的借助關系網散播。與此同時,優(yōu)化排版結構,讓潛在用戶打開朋友分享的鏈接之后,能夠輕易抓住該客戶端的特點、長處,并最終促進用戶的安裝決定,這樣才能夠讓客戶端一傳十、十傳百地做大做強。
(3)服務網絡。服務網絡所涵蓋的內容比較龐雜,主要包括在線服務、在線教育等領域。具體來說,新聞客戶端可根據新聞資訊的內容鏈接其他應用提供的更加專業(yè)化的服務。百度新聞客戶端中一則有關某地草莓生產的新聞下方,可以提供由百度團購提供的團購草莓公益行動鏈接。對用戶來說,需求能夠通過服務網絡得到更大的滿足;與此同時,對媒體來說,以一個應用帶動其他應用的用戶數量,實現整體聯動式的發(fā)展。
(4)終端網絡。所謂終端網絡,是指移動終端同其他終端相接軌,讓內容在各個終端上自由流動。畢竟移動終端的使用往往在碎片化的時間,使用目的多為放松、休閑,如果遇到一些確有價值的內容,用戶必定需要該內容能夠流通到相應的終端上進行下一步操作??梢酝ㄟ^建立一個基于各個應用之上的收藏庫,不僅跨越移動應用之間的界限,更可以跨越各類終端的阻隔。新聞客戶端的內容可以通過收藏在電腦終端上觀看,團購應用上的資訊可以通過收藏在電腦終端進行購買,讓信息真正的流通起來。
結語
新聞客戶端作為伴隨移動應用而普及的新興媒介應用,從用戶使用與滿足的角度來說確有進步意義,它打破了新聞獲取過程中的時空束縛、解決了互聯網信息冗雜的弊端、讓即時互動成為可能。
但是新聞客戶端的內在潛力不僅僅局限于此,畢竟作為移動應用來說,新聞客戶端擁有其他媒介無法取代的特點。因此,注重情境、完善用戶互動所需的內容網絡、關系網絡、服務網絡、終端網絡,讓新聞客戶端的應用不僅成為媒介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補救,更成為新媒體發(fā)揮其巨大潛力的一個新的突破口?!?/p>
參考文獻
①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http://
www.cnnic.net.cn/hlwfzyj/jcsj/
②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184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
責編:葉水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