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復興的過程中,全社會的文化自覺會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提供思想基礎和理論保證,媒體人作為時代輿論的先鋒,能夠引領社會發(fā)展趨勢、凝聚社會共識,推動時代變革,因此亟需提高媒體人文化自覺意識,意識到中華文化的主體性,推動中華民族文化認同,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
【關鍵詞】媒體人文一、媒體人與文化主體意識
媒體人指媒體相關的從業(yè)人員,如從事與電視臺、廣播、報刊、電臺、網(wǎng)絡等有關職業(yè)的人,具體有記者、主播、電視人、編導、策劃、編輯等,此外,與此相關的制作、出版、設計、業(yè)務、推廣等職位的人員都可以稱媒體人。
文化主體意識指能堅持中國文化自身的身份認同或價值本位,以自身獨具的文化作為立足點和觀察點,站在促進民族發(fā)展與國家強盛的角度對于各種多姿多彩的外來文化進行棄其糟粕、取其精華的吸收和接納的意識。
文化主體意識本來應該由全社會所有人都來覺醒承當,但為什么本文單獨強調媒體人呢?因為媒體作為社會公器,影響公眾思想,引導社會輿論,更多承擔的是一種社會責任??疾旖鷼v史,引領時代風尚、變革社會潮流的往往是媒體人,比如陳獨秀、李大釗創(chuàng)辦《新青年》,引領社會歷史發(fā)展的潮流;毛澤東創(chuàng)辦《湘江評論》,都是借助媒體平臺傳播新思想、影響年輕人、凝聚社會力量,促進社會的變革與時代的前進。
二、文化主體意識缺失現(xiàn)狀
十八屆三中全會中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方向,說明我們黨日益重視文化在當今社會的作用。在全球化的時代,文化在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正在不斷顯現(xiàn)。特別是21世紀到來之際,中國社會處在轉型時期,社會思潮逐步多元化,建設文化強國、維護國家文化安全的任務任重而道遠。全球化進程中,實際上包含著強勢經濟對弱勢經濟的掠奪。在我們與強勢文化的交流中,如果在文化意識上喪失了主體性,那么,這種經濟掠奪就會暢行無阻。相反,只要還存在這種文化主體意識,那么,它自然就會堅定地維護本民族的經濟利益和文化樣式。①
立足中國歷史,中華民族經歷了百年的屈辱,遭受列強蹂躪,民族復興的意愿也分外強烈,中華文明曾經是世界文明的先行者,復興是指當今的中華文化要在精神領域為世界作出貢獻,為人類做出貢獻,從而為國家贏得尊敬,為國人贏得尊嚴。放眼寰球,西方的制度、道路和發(fā)展模式是不可復制的,地球的資源也難以承載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fā)達國家那樣過度消費方式,中國需要走出一條獨特的發(fā)展道路,來提供給其他后發(fā)國家借鑒。當今時代,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信息交流愈發(fā)便捷,全球成為地球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需借助媒體人的力量,因為媒體人掌握著輿論利器、能夠引領社會發(fā)展趨勢、時代潮流、承擔著凝聚社會共識,推動社會進步的歷史使命。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中,媒體人也承擔著引領中華民族文化覺醒的歷史任務,當然,引領全民族文化主體意識覺醒的前提是媒體人自身的文化主體意識的提升,期盼每一位媒體人在這個偉大的時代,在中華民族的復興的使命中承擔應該有的歷史責任,發(fā)揮獨到的作用。
目前,中華文化最大的危機是主體意識的缺失。特別是在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上,西方文化強調分析的方法,注重定量、定性分析,而中國文化則是綜合的思維方式,強調整體的關聯(lián)、動態(tài)的平衡。這樣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本來是可以互補、相輔相成的,但是目前我們喪失了文化主體意識,認為西方文化的思維方式是優(yōu)秀的,中華文化的模糊性、整體性的思維是落后的,因此在社會生活與學術評價等領域我們都采取西方的一些定量評價標準,導致我們的社會科學也采取定量規(guī)定,許多機械化的規(guī)定導致難出大家,精品很少。
中國傳統(tǒng)的價值觀念是孝道為主的親情血緣關系,現(xiàn)今社會棄養(yǎng)老人的事件頻頻出現(xiàn),甚至出現(xiàn)法律規(guī)定探親的條款,這些都是中華主體文化意識缺失的表現(xiàn)。目前,社會利益格局分化,各種矛盾比較突出,利益主體多元化導致的文化認同的多元化。新自由主義思潮主張:經濟非調控化、私有化、自由化、福利個人化;民主社會主義反對把馬克思主義作為唯一的指導思想,主張世界觀和指導思想的多元化,資產階級多黨制的政治制度、在維持私有制主體的基礎上,實行國有企業(yè)、私人企業(yè)和其他經濟成分并存的“混合經濟”制度;新左派主張有一個強有力的國家政權主導市場改革,認為其根源是私有制市場化改革的負面結果;復古主義思潮主張用儒釋道等傳統(tǒng)思想治國,以古風、古言為真、善、美的價值標準,以“先王”、“古圣”為最高人格理想,以古代社會為理想社會等多種社會思潮。②因此中國要具有文化主體意識,立足自身獨特的國情,尋找一條最適合中國特殊情況的發(fā)展道路,也就是我們正在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過程中,更為重要的是媒體人需自覺意識到中華文化的主體性,文化作為區(qū)分民族,找到自我歸屬的基本界限,喪失了中華文化主體意識,其實就喪失了民族的獨特性,使得國家的統(tǒng)一與安全也受到威脅。一個中國人,如果從小生長在西方,完全接受西方文化的價值觀,認同自己是西方人,這就是大家常常提到的“香蕉人”,雖然外表是中國人的模樣,但其內在的價值觀與身份認同完全是西方的。這是淪喪了文化主體意識之后非??膳碌囊环N現(xiàn)象,人的精神和價值完全認同他者。海外華人移民之后,對于孩子期待很大,但是成長在西方的環(huán)境中,年輕人受到西方價值觀的影響,對于老人的贍養(yǎng)也不在乎,父母一般都會送到養(yǎng)老院,這是另一種中華主體文化意識的缺失。還有近期流行的美國大片,《阿凡達》、《蜘蛛俠》等都顯示出美國的危機意識,以及個人英雄主義的價值觀,而我們的影視大片以及諸多小說,宣揚中華文化優(yōu)秀價值觀的很少,一些是搞笑,另一些是丑陋的展現(xiàn),十分值得深思,全社會的文化主體意識的缺失已經普遍化并且渾然不覺。圣誕節(jié)、感恩節(jié)、情人節(jié)、光棍節(jié)等西方節(jié)日越來越成為社會的主流趨勢,而我們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的許多民俗卻喪失殆盡,端午節(jié)的雄黃酒賽舟,中秋節(jié)的祭拜月亮團圓,重陽節(jié)的遍插茱萸、春節(jié)的祭祀祖先等諸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節(jié)日中的人文內涵與寓意喪失殆盡,而這些文化習俗、文化符號象征的弱化,其實都是在弱化自己的民族性,對于民族的歸屬感會逐步降低,這種主體文化意識的缺失將會導致文化認同危機。只有通過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本身的潛移默化、凝聚人心、凝聚認同才是根本解決之道。
文化認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傳統(tǒng)文化經過五四運動打倒孔家店的洗禮和文化大革命的挖根斷根,已經奄奄一息;而西方的拜金主義大肆流行,哈韓族、哈日族、崇美族在當今中國青年中形成一股潮流,而我們本民族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醒的意識卻在這樣的社會思潮中聲音弱小,究其根本原因是政府以及大眾包括媒體人缺乏文化自覺意識,對于中華文化沒有主體意識,沒有文化的危機感和警覺性。當今亟需喚醒媒體人的文化自覺意識,以文化引領社會氛圍,營造社會輿論,用民族精神和民族美德與傳統(tǒng)來呼喚人們的良知,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來凝聚共同理想?!耙猿姓J和面對多元化的現(xiàn)實為前提,充分尊重多元主體各自獨立的權利和責任,將目標定位于多樣化和多元化之間的共生與和諧,而不是企圖造就一種新的‘單一化’的話語壟斷或文化專制?!雹鄱嘣窬种?,更需要有自身的主體意識,以自身的特色為出發(fā)點,去鑒別和對待外來文化,只有在有文化主體意識的前提下,媒體人才能帶領全社會來鑒別中西文化的是非善惡,有了立場才有對話與比較,才能真正凝聚社會力量,以美好的道德來引領人心。
三、媒體人文化主體意識實踐
媒體人文化主體意識的實踐首先需要觀念的普及,因為我們從小到大的教育內容中涉及到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的內容較少,媒體人需要從國家文化安全、民族文化、文化本體的重要性等角度去更新觀念,意識到自身的工作中能夠體現(xiàn)文化主體意識,避免被西方價值觀占據(jù)頭腦。
其次,需要政府或媒體相關機構設立獎優(yōu)罰劣的激勵機制來引導媒體人自覺將文化主體意識內化到思想中,內化到工作實踐中。
最后,要營造全社會重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樹立文化自信,營造全社會的充滿文化主體意識的社會輿論場。對于營造文化環(huán)境氛圍來說,要善于利用文化的象征意義和節(jié)日特別是重大傳統(tǒng)節(jié)日的情感意義?;謴蛡鹘y(tǒng)節(jié)日的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創(chuàng)新傳統(tǒng)禮儀的文化象征意義,激發(fā)全民族的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豪感,比如春節(jié)對于祖先的緬懷、團聚的人文內涵與活動的挖掘,中秋節(jié)的對于月亮的詠懷、團圓意義、節(jié)令意義的闡發(fā),成人禮的儀式,傳統(tǒng)婚禮儀式的創(chuàng)新性闡釋,使得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人文內涵、教育意義與現(xiàn)代社會生活緊密結合起來,營造起全社會對于中華文化主體意識的覺醒。
中華文化主體意識絕對不是文化保守主義,絕對不是固步自封,夜郎自大,而是在確立自身身份認同的前提下,明曉自身文化獨特性的基礎上,根據(jù)自身的民族精神、民族特性對于外來文化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完成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性轉型,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隨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進程,一個文化復興的高潮必然會到來。因此媒體人更應該具有敏銳性,體認中華文化主體意識、增強中華民族文化認同,擔當中華文化復興的歷史責任。在這樣的歷史重任面前,每位媒體人都責無旁貸。如果每位媒體人能夠時時刻刻意識到我們的文字對社會的傷害與幫助之后,能夠自覺地用內心的美好發(fā)現(xiàn)身邊的真善美,就能夠為社會正能量的弘揚添磚加瓦,推動中國社會更加繁榮和諧美好,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精神力量和思想基礎?!?/p>
參考文獻
①李四龍:《人文立本—樓宇烈教授訪談錄》[M].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82
②程恩富,《正確對待七大社會思潮》,http://www.mj.org.cn/zsjs/wsxy
/201204/t20120413_138496.htm
③李德順,《超越“兩極對立”的文化出路》[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6)
(作者:北京大學哲學博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編輯)
責編:周蕾化自覺民族復興文化主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