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寂しい」和「淋しい」是表示情感的形容詞,這兩個詞詞形相異而意義幾乎等同,是典型的類義詞。在平常用語中,人們經(jīng)常會不加區(qū)別地使用。本文通過對「寂しい」和「淋しい」異同的辨析,加深對「寂しい」和「淋しい」的理解和認識。
【關(guān)鍵詞】「寂しい」 「淋しい」 辨析
【中圖分類號】H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4)23-0060-02
根據(jù)『新解明國語辭典(第六版)』『スーパー大辭林』《新世紀日漢雙解大辭典》,「寂しい(さびしい)」的解釋可歸納為以下三點:
(1)“空落落,若有所失。理應有的或希望有的東西欠缺而感到不滿足的心情?!?/p>
彼の顔が見えないのは寂しい。/見不到他而感到有些空落落的。
タバコをやめると口が寂しい。/戒掉煙之后總想吃點什么。
(2)“寂寞,冷清,孤單。眷戀人而傷感,孤獨而不安”
一人暮らしは寂しい。/獨自生活真寂寞。
知らない土地で寂しい生活を送る。/在陌生的地方過著孤寂的生活。
(3)“寂靜,空寂,冷清,荒涼。沒有人跡而靜悄悄,靜得使人感到不安”。
寂しい夜道。/冷清的夜道。
山奧の寂しい村。/山間的荒涼的村莊。
而「淋しい(さみしい)」的語形雖然作為詞條在這三部辭典中有記載,但其解釋只是止步于“同「寂しい」”,僅作為參照詞條記載,沒有更多的解釋說明。辭典中似乎完全等同看待這兩個詞。但除了明顯的表記的區(qū)別外,還存在微妙的語義區(qū)別。讓我們先看看其語源。下文中將追溯「寂しい」和「淋しい」的語源,并對其異同進行考察。
「寂しい」一詞,其原形是上代使用的「さぶし」,中古以后轉(zhuǎn)成「さびし」。其語源「さぶし」中的「さぶ」,是來源于意為「心が荒れすさぶ」「勢いが衰える」「古くなる」的「荒ぶ」形容詞化后的「さぶし(不楽)」。也有一種說法認為,其語源是「錆(さび)」,將內(nèi)心無法填滿的情緒和狀態(tài)比作金屬表面氧化而生銹。但究其根源,「錆(さび)」和「錆びる(さびる)」也是從「荒ぶ(さぶ)」由來的。
而「淋し(さみし)」的語形是在近世以后出現(xiàn)的,由「さびし」演變而來。為了解釋這一現(xiàn)象,使用羅馬字表記會更易于理解。由「さびし(sabishi)」轉(zhuǎn)成「さみし(samisi)」,是音節(jié)內(nèi)的輔音「b」被替換成「m」的結(jié)果。為什么沒有替換成「t」「r」或其他輔音呢?這并不是偶然現(xiàn)象,可以從音韻論的角度進行解釋。
在日語中,輔音「m」的發(fā)音要領(lǐng)是:緊閉雙唇,舌頭保持自然,讓氣流從鼻腔中流出,聲帶振動。輔音「b」的發(fā)音要領(lǐng)是:緊閉雙唇,軟腭抬起堵住鼻腔通路,讓氣流迅速沖破雙唇發(fā)出爆發(fā)音,聲帶振動。兩者的共性在于:發(fā)音部位是“唇”,而且發(fā)音動作是先緊閉雙唇,然后打開“唇”。所以,輔音「b」和「m」的發(fā)音極其相近。而且雖然「m」屬于清音,但也和濁音一樣是有聲音的。正因為這種發(fā)音上近似,日語中バ行音和マ行音交替的現(xiàn)象比較常見。在日語語法中,把這種音節(jié)內(nèi)的母音、輔音由其他音交替的現(xiàn)象叫作「音的交替」。
日語中バ行音和マ行音交替的現(xiàn)象很早以前就存在,并不是近些年才出現(xiàn)的新的語形變換規(guī)則。由這種語形變化規(guī)則產(chǎn)生的詞語,自很早沿用至今,已成為共通語。如同「さびし(sabishi)」→「さみし(samisi)」,音節(jié)內(nèi)的輔音「b」和「m」相互替換的例子有:
けぶり(keburi)→けむり(kemuri)(煙)
さぶらい(saburai)→さむらい(samurai)(侍)
とぶらい(toburai)→とむらい(tomurai)(弔い)
ねぶたい(nebutai)→ねむたい(nemutai)(眠たい)
こうぶる(kouburu)→こうむる(koumuru)(被る)
かぶる(kaburu)→かむる(kamuru)(被る?冠る)
つぶる(tsuburu)→つむる(tsumuru)(瞑る)
うつぶく(utsubuku)→うつむく(utsumuku)(俯く)
すさぶ(susabu)→すさむ(susamu)(荒む)
かぶる(kaburu)→かむる(kamuru)(被る)
かぶろ(kaburo)→かむろ(kamuro)(禿)
こむら(komura)→こぶら(kobura)(腓)
ぶらい(burai)→むらい(murai)(無頼)
つぶり(tsuburi)→つむり(tsumuri)(頭)
とぼす(tobosu)→ともす(tomosu)(點す)
さむい(samui)→さぶい(sabui)(寒い)
左邊的是自古就使用的語形,右邊的是音變化之后的語形。從以上例子不難發(fā)現(xiàn),除了「さむい(samui)」→「さぶい(sabui)」「こむら(komura)」→「こぶら(kobura)」兩個詞特殊外,其他的詞語是由音節(jié)內(nèi)的輔音「b」被替換成「m」而形成的。在這些所列舉的例子中,似乎新的語形和讀法在日常用語中被當作共通語而更廣泛使用。但也有例外,「さむい」「さびしい」雖然是自古就有的舊的詞形,但作為正式用語,無論是在書面語還是口語中都被廣泛使用。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并不存在輔音「m」和「b」孰輕孰重的問題。而且從輔音「m」轉(zhuǎn)成輔音「b」,抑或從輔音「b」轉(zhuǎn)成輔音「m」,并不是單向的轉(zhuǎn)化,而是雙向的。這些詞語音變化之前和之后,除了漢字沒有變化外,字義也沒有明顯的變化。
引起語形變化的原因有很多,由于每個詞所特有的音配列,為了易于發(fā)音而產(chǎn)生語形變化也是一個主要原因。如在上文所舉的例子中,是出于發(fā)音上的便捷而產(chǎn)生的語形變化,這種語形變化開始變得通用。但如同「かぶる」(意為“顛簸;撼”)不能像「被る(かぶる)」有「かむる」的語形變化一樣,即使音韻上的條件一樣,有發(fā)生語形變化的情況,也有不會發(fā)生語形變化的情況,并非所有的詞都適用這個規(guī)則。
以上是站在「さびしい」「さみしい」完全相同的假設(shè)條件下的考察。但作為現(xiàn)代人的語意識,也有人認為兩者有微妙的語義和語感上的差異。
從以上例子不難發(fā)現(xiàn),似乎マ行音相對正式和帶有書面語氣息,而バ行音相對具有方言和俗語的氣息。但在「さびしい」「さみしい」的場合,「さびしい」使用歷史更長,在公文、教科書、報紙規(guī)定使用「さびしい」,而不用「さみしい」?!袱丹撙筏ぁ乖谖⒉⒘奶炀W(wǎng)站和歌詞中比較常見。但在日常生活中,無論使用哪一個都可以,大同小異。
據(jù)作為一般社會生活中常用漢字使用指南的「常用漢字表」中的記載(見下表),「寂しい」一詞被列入「常用漢字表」,而且其讀音只有「さびしい」一種訓讀。如下表所示,沒有記載「さみしい」的讀音,也沒有「淋」這個漢字?!噶堋故潜硗庾?,但「さみしい」不是近年才出現(xiàn)的新詞,而是自很早就有的詞語,早已成為了共通語。
在字義方面,「さびしい」表示理應有的或希望有的東西欠缺而感到不滿足的心情,雖然是情感形容詞,本身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和情緒性,但如上文中的語義解釋(3),有“寂靜,空寂,冷清,荒涼”等語義,所以也可用在表示客觀因素的句子中。而「さみしい」傾向于用在具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情緒性的場合,這也是在詩韻比較強烈的歌詞中常見的原因。
參考文獻
[1]沖森卓也.語と語彙[M].朝倉書店,2012
[2]玉村文郎.講座日本語と日本語教育6[M].明治書院、平成元年
[3]上山あゆみ.はじめての人の言語學―ことばの世界へ[M].三省堂書店,1991
[4]文化庁編.言葉に関する問答集 総集編[M].國立印刷局,2005
[5]文化庁.常用漢字表[C].(平成22年內(nèi)閣告示2號)[EB/OL].http://www.bunka.go.jp/kokugo_nihongo/kokujikunrei_h221130.html
[6]柴田武.新解明國語辭典(第六版)[M].東京:三省堂,2004
[7]スーパー大辭林3.0[M].東京:三省堂,2010
[8]松村明等.世紀日漢雙解大辭典[M].北京: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責任編輯:范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