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大樹的成長會遇到不斷的修修剪剪才能成為棟梁之才,一個人來到世上的時候都是純潔的天使,但是過了多年以后,當初的天使有的變成了強人,有的變成了懦夫,還有的成了惡人。為什么呢?我認為這應該是教育、家庭、社會影響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
品德課作為一門從入學就開始的必修學科,缺乏應有的重視,缺少與現(xiàn)實的協(xié)調(diào),缺少與家庭的溝通。學生和老師一樣,只是把品德課當作一門課程來學習而不是修身養(yǎng)性的習慣養(yǎng)成,更沒有當作將來走上社會修身立命的標桿。首先,品德課應該引起足夠的家庭重視。因為這是一個人作為社會人的行為準則所在。比如,我們在課堂上講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學生回到家是否都能按書中所說的做呢?通常父母會說:“你還小,等你長大了再做。”爺爺奶奶會說:“哎呦呦,別弄臟了衣服,小心傷到手腳?!苯Y(jié)果是:教師在課堂上問:“自己的事情應該怎么辦?”學生齊聲回答:“自己做?!眴栴}是,這樣的回答也沒有引起教師的重視。我們應該追問一句:“你做了什么?怎么做到的?”這就是課堂課程與現(xiàn)實的嚴重脫鉤,我們或許能意識到良好的品德習慣會給學生帶來光明之途,但是大多數(shù)家庭并不買這個賬。其次,品德課沒有引起社會的重視。我親眼見到一位少年騎自行車撞到老太太后,老太太坐地不起,破口大罵,并要讓少年賠償,其實她自己根本沒什么事。眾人圍觀都安慰老太太,卻沒有一人去關(guān)心那個流著鼻血,眼鏡破碎,眼神慌亂的少年。就算我們磨破了嘴皮,費盡了心思,在品德課上一千遍的強調(diào)助人為樂,責任擔當,試想,當學生聽到上面的事或經(jīng)歷上述事情的時候,我們的教育之基不會轟然倒塌么?這就是品德與社會環(huán)境的嚴重倒掛。再次,作為教育者,我們應該時刻牢記自己的言行給學生帶來的潛移默化影響。我們要求學生行為端正,自己就不應該出言不遜行為怪異。我們要求學生愛護公物,保護環(huán)境,自己就不應該隨手扔掉不用的東西。我們教育學生勤儉節(jié)約,自己就要提醒自己不要追求華麗時尚。
品德,關(guān)乎人的一生,我們呼吁每個社會成員,每個家庭,每個教師,為了孩子的成長一起努力,去營造良好的社會、家庭、教育氛圍,讓每一朵祖國之花絢麗開放吧!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