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教學情境、數學語言、教學方式、練習設計四個方面闡述如何使小學數學教學更接近生活,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情境;生活化
一、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
教師在選取教學內容的時候要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從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出發(fā),帶著生活問題走進課堂,讓他們覺得自己所學的內容與生活實際息息相關,并且非常有用,能夠用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例如蘇教版的教材中幾乎每一節(jié)都有情境主題圖,一年級下冊“生活中的數”這一單元,利用數鉛筆這種學生熟知的情境帶動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中的數;第六單元購物這一章也是用文具商店貨架這一生活情境來吸引學生學習;蘇教版三年級“對稱、平移與旋轉”這一單元用美麗的剪紙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要注意的是教材提供的情境并不全,也不一定適合所有地區(qū)、所有學校的實際情況,最后教師還是要根據當地和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設情境,使其更貼近學生的生活。
二、教學中數學語言生活化
課堂教學的過程主要是通過師生間的語言交流來進行的,語言在教學過程中也扮演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樣一堂課,不同的教師講授出來的效果會不同,學生的接受程度也不同,那么這其中教師的語言素質就起著很大的作用,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要注意把抽象的語言具體化,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同時也要注意語言的幽默風趣,從而吸引學生興趣,將原本枯燥無味的數學課變得生動有趣。因此,教師要善于運用生活化的語言,結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興趣愛好,對數學語言進行一定的加工和裝飾,引導學生學習數學。例如,把大于號,小于號用“大于號、小于號,兩個兄弟一起到,尖角在前為小于號,開口在前為大于號,兩個數字中間站,誰大對誰開口笑”這樣的順口溜讓學生更加容易接受和區(qū)別。
三、教學方法生活化
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善于思考生活中的數學,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和內容,并結合學生的認知基礎和認知經驗選取相應的教學方法,強化知識與實際的聯(lián)系。同時注意多給學生創(chuàng)造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機會,使學生在開放的學習氛圍中自主學習。例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認識面積單位”這一章,教師可以先出示兩個面積大小不一樣的圖形,讓學生自己觀察比較面積的大小,再互相交流討論,在交流的過程中,讓學生的靈感得到激發(fā),思維得以飛揚,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收獲的不僅僅只是知識,還有學習數學的方法。
四、練習設計生活化
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學的應用性對于數學教學來說是最重要的,教師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將所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中,從而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但是由于課上的時間比較短暫,而課后的練習就是學生理解、掌握和鞏固數學知識的重要途徑。課后練習的生活化可以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探索意識以及實踐能力。例如,蘇教版三年級下冊長方形面積的計算這課,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回家測量生活中長方形物體的面積,如地板、茶幾等物體。也可以讓學生自己用合適的長方形地板設計并裝飾自己的房間,例如先測量家里的面積和長方形地板的面積,計算需要多少地板,如何鋪設等等問題,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近數學,讓數學走進學生的生活。
總而言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特點出發(fā),緊密聯(lián)系生活學習數學,將數學知識與生活經驗有機結合起來,將生活中鮮活的題材引入數學教學過程中。通過聯(lián)系生活,讓學生覺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他們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并嘗試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