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好壞,關鍵在于是否充分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是否將發(fā)展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zhì)作為課堂教學的最終目標。結合教學實踐,談談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如何提高教學質(zhì)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教學質(zhì)量;學生主體;能力;素質(zhì)
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作為小學教師,不但要讓學生有限的時間里獲得更多的知識,還要讓學生的素質(zhì)、能力得到發(fā)展。這就是本文要討論的如何提高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問題。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源動力,學生只有對學習有足夠的興趣,才能主動地去接受、消化知識。沒有興趣的學習是無效的。漢語是我們的母語,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存在,語文教學要從生活實際出發(fā),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的用處。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創(chuàng)設相關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實際的活動中感受語文,在實際的運用中學習語文。實踐表明,教學情境的運用比教師單純的講授所得到的教學效果更好。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下冊《童年的發(fā)現(xiàn)》一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來講講他們的發(fā)現(xiàn),說一說他們做過的奇妙的夢。由于要講述的事情都是來自他們的身邊,學生表現(xiàn)出了很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被充分地調(diào)動起來,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凸出學生主體,彰顯課堂本色
素質(zhì)教育要求我們要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在明確教學目標的基礎上,制定合理的課堂教學計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發(fā)展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師是教學目標的主導者,是教學計劃的實施者,而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才是真正學習知識的對象。教師要實現(xiàn)凸出學生主體的目標,就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讓學生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
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在課堂中的各種問題,牽扯著學生,讓他們應接不暇,學習的主動性完全失去。真正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應該是學生自己在學習的過程中去尋找問題、發(fā)現(xiàn)問題。有了問題,才能更進一步地運用所學知識去解決問題。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下冊《童年的發(fā)現(xiàn)》一課時,教師先讓學生通讀課文,然后提出問題。這篇課文涉及科普知識,學生提出了很多關于科學方面的問題,諸如:人怎么會跟魚有關系呢?人到底是怎么來的?等等。問題的提出,證明學生對課文有了大致的了解,課堂教學自然也可以順利進行。
2.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
教育,不只是授予知識,更應該是教給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獲得知識的途徑。在學生提出問題后,教師不能急于解答,應該引導學生自我解答,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找到問題的答案。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會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
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小學語文五年下冊《童年的發(fā)現(xiàn)》一課時,當學生提出了問題,教師不能隨意地給出他們答案。我們可以把這些問題留作作業(yè),讓他們通過其他途徑如:問同學,查資料,上網(wǎng)搜索等方法去解答。在他們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也學到了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
三、發(fā)展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zhì)
課堂教學應注重發(fā)展學生能力,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zhì)。發(fā)展學生能力,提高學生素質(zhì),不但可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學生未來的學習也會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學習是一個長久的事情,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學習,當學生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有了好的學習技巧,在未來的學習中才能得心應手。
總之,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教師不僅僅是要授予學生知識,還要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學習,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提高學生自身素質(zhì),從而達到提高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目的。
參考文獻:
湯清平.小學語文如何保持良好的課堂效益[J].新課程,2014(2).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