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專門為培養(yǎng)小學生良好的品德習慣,正確的社會觀念,以及友善的德行而開設的一門課程。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從小培養(yǎng)起正確的道德觀念、正確的實踐行為顯得更為重要。在這樣的教學目標下,教學方法起到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教學方法;實踐教學;考查方式
一、運用多種教學方法
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是略顯抽象的,對內(nèi)容理解得好的學生能夠在道德行為上有很大的幫助,理解得不好的學生很難從這門課程中學到什么,更不要說在實踐中遵守道德規(guī)范。作為小學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老師,應該在研究課程與學生的特點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改善教學方法。以往傳統(tǒng)教學上的教學方法是老師在講臺上進行口述,學生在下面聽課。老師很難掌握學生的理解狀況以及思考過程。為了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教師可以在講解完一篇知識點之后,讓學生利用幾個小故事去詮釋所講的內(nèi)容,在學生講解過程中,老師可以根據(jù)學生所講的內(nèi)容去判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老師還可以實行小組合作法以及情境演繹法,因為小學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尤其是在這樣抽象的教學課堂中,很多學生的思維可能已經(jīng)不在課堂上了。作為老師,要善于利用方法將學生的思維聚集起來。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很好的方法。比如說,在學習“今天,你安全嗎?”這章節(jié)內(nèi)容之后,老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去演繹一些生活中的安全隱患現(xiàn)象,讓其他同學判斷和借鑒。教師還可以安排每個小組的同學表演一個與本節(jié)課知識有關的情景劇,比如,小明一個人在家的時候有人敲門,是否應該開門?抑或如果放學途中,有不認識的人要帶你回家,是否應該跟陌生人走?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去,還能夠還原生活情境,增加教學的生動性,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二、注重實踐教學,教師以身作則
實踐教學無疑是非常重要的。很多學過的知識,一定要親身實踐并且培養(yǎng)成習慣才能長期遵守。如果只限于知識上的講解,而忽略了行動上的實踐,無異于是紙上談兵。比如說,在講解“美麗的生命”這一章節(jié)內(nèi)容時,要求學生要愛惜生命、善待小動物以及花草,老師不僅要注重課堂上的知識講解,還要注重在課后對學生行為上的約束規(guī)范。比如,在課后如果有學生踐踏草坪,老師一定要及時糾正,這也就是說,要將品德與社會的課程落實到實處,知識的傳授不僅僅是存在于課堂上的,還在于課后的行動中。作為老師,在傳授知識約束行為的同時,還要以身作則,對學生傳授的道德規(guī)范以及社會約束,老師自己一定要先遵守,為學生起到一個帶頭的作用。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小學生喜歡模仿老師的說話以及做事方法,這也就是說,老師作為與學生接觸最多的人之一,一定要規(guī)范好自己的行為,以身作則,從課本知識和行為上共同教育學生,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三、轉換考查方式
品德與社會不同于其他學科,有一定的知識要求,更需要實踐上的遵守。這也就是說,老師不能僅僅用考試的方式去評價一個學生對這門課程的掌握情況。作為品德與社會這門課程的老師,應該將學生的理論知識與平時的行為習慣結合起來,共同考量是否達到了教學的要求,這同時也是對學生付諸實踐的一種鼓勵。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一門較為抽象的課程,為了提高其教學的有效性,不僅要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上的傳授,更需要注重實踐上的培養(yǎng)。只有將這二者結合起來,才能真正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李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課堂教學有效性策略探討[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3(3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