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說:“恐懼感,是在真實或想象的危險中,個人或群體深刻感受到的一種強烈而壓抑的情感狀態(tài)。”通過長期的觀察與實踐,我們發(fā)現2~3歲左右的寶寶特別怕黑暗、怕獨處、怕體型較大的動物。這樣的恐懼感對于寶寶的心理波動較大,時常影響寶寶的心情。長此以往,對于寶寶的性格與生活、交往習慣有著重大的影響。
案例一:可怕的大老虎
在一次課程活動中,我們班的助教老師藏在門背后開始敲
門,“咚咚咚”,寶寶目光一下集中在門口,“是小老鼠”毛×高興地拍著手說。軒×的眼睛瞪得大大:“不對,一定是大老虎”,卉×噘起了嘴巴,手指門口認真地說:“是大老虎,大老虎”,洋×嚇得躲了起來,蒙著自己的眼睛,邊哭邊說:“不是大老虎,不是大老虎。嗚……”
案例二:洞洞里的秘密
寶寶們去洗手間解便、洗手。毛×和杰×是好朋友,他們早早解完便、洗完手,開始圍著地上的洞洞探究起來。
杰×問:“毛×,你看,地上有個洞洞,你說洞洞里面是什么呀?”
毛×答:“洞洞里面住著大老虎!”
杰×:“真的嗎?可是洞洞那么小,老虎怎么住得下?”
果×聽到了他們的對話開始說了:“我媽媽說,這個洞洞里面
住的是妖怪,只要把小手伸進去,妖怪“嗷”得一口吃掉你!”
杰×和毛×嚇得往后退了幾步!
案例三:寶寶說:“我不要自己睡!”
天黑了,寶寶該睡覺了,媽媽講了很久的故事,寶寶就是把眼睛睜得大大的,不愿入睡,媽媽生氣地說:“寶寶睡覺不乖,晚上大灰狼就會來找你!”寶寶嚇得緊緊閉上了眼睛,媽媽關上燈、關上門。過了好一會,媽媽輕輕地把門打開,聽到了寶寶的尖叫聲:“啊,我怕,我怕,有大灰狼、有大灰狼?!眿寢屢婚_燈,什么也沒有,只看見寶寶用被子蒙著自己的頭,身體蜷成了一團。從此以后,寶寶再也不敢獨自一人睡覺了。
一、寶寶產生恐懼感的成因
1.寶寶心理發(fā)育必經的過程
由于寶寶生活經驗與知識經驗的欠缺,他們在向社會學習并逐步適應社會的過程中,只能從家長口中得知經驗卻缺乏判斷
力。例如,寶寶并沒有見過妖怪,聽到家長說妖怪會吃人,他們就會信以為真,2歲左右的寶寶接觸社會的范圍很小,因此很容易產生不好的恐懼感。隨著年齡的增長,寶寶的心理發(fā)育會經歷從怕到不怕的過程。
2.自我與他人的想象渲染
我們常常說到一件事時,寶寶會很容易聯(lián)想到另一件事,如
生病要吃藥,寶寶會理解為每天我們都要吃藥,要吃好多藥。寶寶想象的渲染,使寶寶陷入自己可怕的想象旋渦中。
由于他們會按照自己的方式思考與詮釋,也時常受他人想象渲染的影響。有一次,米×與寶×一起玩,突然米×發(fā)現地上有一只毛毛蟲,米×嚇得告訴了寶×:“那邊有一只可怕的毛毛蟲,差點咬了我一口?!睂殹谅犃?,看到毛毛蟲,便嚇得哭了起來。
3.家長的不正確引導
家長為了用最簡單、最直接、最迅速的方法讓寶寶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他們常常用大灰狼、怪獸等可怕的事物嚇唬寶寶。長此以往寶寶會變得膽小、懦弱,時常產生不好的恐懼感。
二、緩解寶寶恐懼感的策略
1.正確引導,還原真相
在寶寶感到恐懼時,我們應及時給予指導與幫助,把真相還給寶寶。寶寶害怕洞洞時,我們帶領寶寶觀看下水道的布局與結構;寶寶害怕大灰狼時,帶寶寶到動物園,參觀大灰狼,了解大灰狼,正確地認識大灰狼。
2.規(guī)范語言,使用寶寶的語言教育寶寶
要了解、幫助與教育寶寶,更好的辦法是站在他們的角度,用他們的語言教育他們,多用積極的語言引導寶寶不正確的行為。
如寶寶扔玩具,你可以說:“玩具寶寶會很疼的?!倍皇巧鷼獾卣f:“再這樣,晚上玩具寶寶會來找你。”
3.用游戲與故事的形式,引導寶寶認識世界與社會
游戲是寶寶認識事物,建構知識的重要途徑。通過游戲,寶寶可以扮演他們覺得可怕的動物,如大老虎、大灰狼等,從角色的扮演,進一步接觸這些體型可怕的動物。他們會從怕到不怕,慢慢減輕恐懼感。
故事是寶寶最快接觸知識和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有這么一個關于天黑的故事,書的名字叫做《天黑黑》,它讓寶寶了解天黑時發(fā)出的可怕聲音,都是有原因的,如風吹窗戶時發(fā)出“嘎吱”的聲音,故事真實地還原了真相,寶寶不再害怕天黑了。
4.增強寶寶的心理承受能力
(1)當寶寶跌倒時,告訴寶寶勇敢。
(2)適當的批評,使寶寶變得更堅強。
(3)多接觸寶寶感到害怕的事物。
我們都希望寶寶度過一個快樂、無憂無慮的童年,成人應該正確引導,給予寶寶安全、愉快的游戲環(huán)境,不要讓那些恐懼感困擾寶寶,讓寶寶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李曉玲.如何使寶寶減少恐懼感[J].教育導刊:下半月,2011(8).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