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小學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經進入了大部分校園,并設置了心理課,很多學校也相應設置了心理咨詢師,并配備了專業(yè)的心理老師,但心理健康教育仍是學校教育中一個相對薄弱的環(huán)節(jié),這主要表現(xiàn)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體系不完善、心理健康教師隊伍不穩(wěn)定、經費沒有保障和管理不規(guī)范等方面。
形式化
各種原因導致了心理教育還沒能真正地融合到學校的日常教育中去,沒能真正地融入到學生的生活中去。
學生對心理咨詢的理解和認識還存在一定的誤解和偏差,大多學生普遍以為只有存在心理疾病的人才會去心理咨詢,去了心理咨詢,那說明心理肯定存在某方面的疾病。
再加上,中小學“應試教育”的大環(huán)境還沒有得到根本的改變,學生的文化課學習任務繁重,根本沒有時間去專注心理課和自己的心理問題。學校為了追求高升學率,有的將心理健康教育視為一把“遮雨傘”,心理咨詢室更多的是一種擺設。
很多學校表面化、形式化現(xiàn)象嚴重,沒有內化為學校的自覺行為,沒有真正發(fā)揮心理教育對學生的咨詢和輔導功能,更沒有真正走近、走進學生的“生活世界”和“心靈世界”。
學科化
隨著心理課程在學校教育中開展,中小學心理教育出現(xiàn)了一種片面追求心理健康教育學科化傾向,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備考以教材和參考資料為中心;活動方案沒有學生自主處理的時間和空間;選材內容生活化不夠;活動過程中師生關系沿襲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的認知;學生的參與性與體驗性不高。
老師向學生強行灌輸有關心理名詞、定義、概念,強行記憶心理學知識和原理。學校機械設定教學目標、教學任務、甚至是心理知識體系,糾纏于心理學的基本概念。這種用學科知識傳輸?shù)姆绞絹聿僮餍睦斫】到逃n程,其教學形式單一乏味,違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客觀規(guī)律,勢必加重了學生的學業(yè)負擔和心理壓力,帶來了極大的負面效應。
“學科化”,不利于維護和促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應提倡“課程活動化”,即通過“做中學”。讓學生在活動中學,融入教師創(chuàng)設的各種文化情境中,身體力行、設身處地地去體驗,情景交融,在體驗中領悟,才是心理健康教育課應有的追求。
德育化
當前的中小學心理健康“德育化”現(xiàn)象十分嚴重,“德育化”即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思想品德教育。
雖然學校思想品德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有許多交叉、重疊,甚至共生之處,但兩者在本質上是有區(qū)別的,學校思想品德教育要解決的是中小學生的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問題,是涉及學生品質的問題;而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要解決的是學生的心理素質,涉及的是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水平。
實際上,中小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中表現(xiàn)出來的許多行為來源于學生的心理問題,而非道德問題。心理問題如果不能及時給予干預,很容易導致行為問題,行為問題進一步的不良發(fā)展就會導致學生的品德問題,所以孩子初期的很多不良行為,例如厭學情緒、不適應、自卑、焦慮、攻擊性行為等往往是心理因素導致的。這就需要我們從心理輔導的角度對學生給予及時的疏導、開導,反之,其效果必然適得其反,而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醫(yī)學化
心理健康教育“醫(yī)學化”首先表現(xiàn)在把“心理健康”與“心理疾病”相混淆,主要是面對個別學生開展心理疾病的咨詢、輔導和治療,把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心理問題的矯治。其實,由于學習壓力大,中小學生中出現(xiàn)一些常見的心理陰影和心理障礙是很正常的,如果把學生當作心理疾病的患者,這種醫(yī)學化的傾向,會導致學生心理的高度緊張、焦慮,甚至壓抑。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的“醫(yī)學化”,主要表現(xiàn)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偏重于對少數(shù)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進行矯治性輔導,重視個體的矯治型輔導,用治療取向代替預防、發(fā)展,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個別化傾向,忽視了面向全體學生的預防性、發(fā)展性教育。其實,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在面向個別差異的同時,更要對全體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把預防和發(fā)展性教育相結合。
實際上,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于醫(yī)學中的“診療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兒童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需要而開展的教育活動,旨在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解決日?,F(xiàn)實生活中所面臨的問題,增強中小學生的受挫能力、環(huán)境適應的能力,使學生更有效地適應社會,適應自身的發(fā)展變化,培養(yǎng)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促進中小學生心理健康的發(fā)展。
被動化
當前中小學的心理教師,總是期待學生主動求助,忽視了對學生的積極主動的服務,很多學校建立了心理咨詢室,但其門前??闪_雀。一方面的原因是學生對心理咨詢的不理解,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心理輔導教師習慣于“守株待兔”,坐等學生主動前來求助,而不是積極主動走近學生,深入到學生中間,進入學生日常的生活世界。
心理咨詢老師應該積極宣傳心理咨詢,消除學生對心理咨詢的誤解,增進學生對心理咨詢的認識。讓學生明白心理咨詢不僅僅是心理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更多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現(xiàn)實問題,包括學習困難、焦慮、早戀、家庭及性問題,升學和就業(yè)的選擇,適應不良,行為不良,人際關系緊張等。
讓學生積極地、主動地、大方地走進心理咨詢室,通過適當?shù)男睦碜稍兣c輔導,幫助學生解決實際問題,可以有效緩解受助者的心理壓力,減輕心理負擔,解除心理困擾,排除心理障礙,最終實現(xiàn)學生的自我成長和自我發(fā)展。
成人化
專制型成人文化的規(guī)訓與控制,共同造就了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沒有站在學生的視角上去。
心理健康教育的“成人化”,主要表現(xiàn)為心理老師習慣于用成年人的思維,成人的認知,成人的方式來解決當前的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以成人的心理感受、道德認同和價值目標來輔導學生,以自我為中心,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和心理體驗來對待當事者,忽視了學生心理發(fā)展的實際需要,違背了心理咨詢中最重要的“共情”和“同感”原則,容易導致各種各樣的問題。
比如,一些中小學心理教師在實施心理健康教育時,常常是借鑒成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經驗和模式,這就導致了在教育的過程中,對學生實際接受能力的忽視。有些老師不顧學生個體的實際情況,照搬照抄一些心理矯治的原理,結果導致行為問題未矯正,又出現(xiàn)了新的適應問題。
所以,心理咨詢的過程中,教師如果不了解學生心理發(fā)展實際,不了解學生真實的內在需求,不了解學生的“生活世界”,這樣的輔導效果必然是蒼白無力的,難以觸及到學生的“心靈世界”,更難以讓學生產生“共情”與“共鳴”。
責任化
當前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責任化”現(xiàn)象嚴重。學生心理有問題,就找心理老師,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和任務全部交付于學校的心理教師,已成為當前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一種普遍的現(xiàn)象。
心理健康教育成為心理老師的“獨角戲”,忽視了全員育人,忽視了其他學科教師在學科教學中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方面滲透。所以,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在班主任的引領下,在心理老師的專業(yè)幫助下,各學科教師齊抓共管,才能真正地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fā)展。
心理健康教育的“責任化”,還表現(xiàn)在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學校教育的使命和任務,忽視了家庭教育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影響。殊不知,很多學生的心理問題與家庭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圍有一定的相關性。“粗放型”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長缺乏對學生情緒和情感等內在需求的關注,家庭親子關系不良、代際傳遞等原因都是造成學生行為偏差和心理偏常的重要原因。為此,中小學心理教育要重視學校與家庭的協(xié)同共育,尋求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的合作與平衡的關系。
幾點破障建議
加大“心育”資源的整合力度。當前中小學學校心理教育形式單一、內容彌散,心理資源與學校其他資源相對獨立,缺乏整合性,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為此,可以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精選和整合學?,F(xiàn)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主要圍繞心理健康教育主題開展形式多樣的教育月文化活動,充分利用并整合專門學校內外部各種相關的顯性的和隱形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來創(chuàng)設心理健康教育文化情境,并利用、優(yōu)化和整合各種文本的、自然的、生活的、信息的和經驗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使得有限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從廣度和深度上不斷拓展空間,充分發(fā)揮它們的促進作用。
改變傳統(tǒng)“心育”的教育方法。從心理教師的說教、教導、說服、勸誡為主,轉向對學生以談話咨詢、情境模擬、小組合作、小組討論、自我訓練、角色扮演、創(chuàng)作、社會調查、社會實踐、社區(qū)服務為主等方式,從而保障學生主動參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從封閉的學科性教材轉向開放的文化情境轉變,創(chuàng)設一種“非課程化”、充滿文化情境式、訴諸學生生活體驗和主動參與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營造一種良好的心育環(huán)境,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完善學生人格。
創(chuàng)設良好的“心育”環(huán)境。中小學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創(chuàng)設一種良好的,充滿心理情境的氛圍,讓學生身臨其境、置身其中去感受這樣的氛圍,形成一種積極向上的情感。同時,要整合學校、社會和家庭的心理資源,做到協(xié)同共育,充分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共鑄教育合力,營造良好的心理發(fā)展氛圍,使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向良性方向發(fā)展。
我們要借鑒西方心理輔導與咨詢理論,注重研究我國中小學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探索適合我國國情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咨詢理論與方法,開發(fā)適合我國國情的咨詢技術與測量技術,逐步使我國心理健康教育走上規(guī)范化、制度化、科學化的軌道。